这个衙役不寻常
繁体版

第12章 官场老油子

    刘名看着老友,很是诧异。

    康庄拈须沉吟片刻。

    “可名,你是知道的,夺嫡涉及国本,绝非儿戏。”

    康庄话里带上一点诫勉的意思:

    “一个小衙役,把召王遇刺,说成是夺嫡之争,你觉得可信吗?”

    刘名回答得很干脆:

    “不可全信,不可不信。”

    康庄坐直身子,问道:

    “依据何在?”

    刘名把陈皮逼肃彧写供词的事,详细说了一遍。

    康庄屏住呼吸,片刻之后,才平息了内心激荡。

    天老爷,一个典史,把太子扯进召王遇刺案,胆子蛮肥啊!

    康庄眼神变得异常明亮:

    “肃彧到底是什么人?”

    “此人年方十八,十七岁秋闱中举,目前在县衙做外班衙役。”

    “嚯,这就奇怪了,举人怎么会去做衙役?”

    刘名撇撇嘴说:

    “官位无空缺,吏部铨选遥遥无期,没有官位给人家,他不干点什么,赚点饭钱,岂不要饿死。”

    “就算临时干事儿,举人也不至于去做衙役吧。”

    康庄仍很疑惑,顺口说道:

    “县衙、府衙都有吏员空缺,他为何要去做衙役?”

    刘名嘴一撇,嘲讽道:

    “府衙吏员有空缺,你咋不给我谋一个?

    你官做大了,不知道吏员空缺,是要花钱买吗?”

    “可名,我邀请过你,让你来府衙做事,你自卑感太强,羞于在我手下做事!能怪我咯?”

    “我哪里自卑了?你说我哪里自卑了?”

    刘名面红耳赤为自己辩解:

    “我只是不愿意天天看见你这副自以为是、自我膨胀、自得其乐的嘴脸,才不愿与你为伍而已。”

    康庄与刘名拌嘴,很少能占上风。

    他转移话题,笑道:

    “也罢,都是我的错,我算服了你,咱们还是说说正事。”

    刘名恢复平静,说道:

    “肃彧认为,乌贤、陈皮逼迫他把太子府写进供词,说明他们身后有一股不可低估的势力。”

    “肃彧以为乌贤背后是什么人?”

    “肯定是觊觎太子位的人。”

    “召王吗?”

    刘名尽量压低声音,近乎耳语说道:

    “肃彧认为此案的逻辑应该是……”

    “呃……且慢,你说的‘逻辑’,是啥意思?”

    康庄求知欲高,自然不放过“逻辑”这个生僻词。

    逻辑一词,是古典希腊语(logoc)的音译,康庄自然不得而知。

    刘名微微一笑。

    他从肃彧那里听来“逻辑”一词,正好用来碾压一下康庄。

    刘名仰起头,傲骄说道:

    “逻辑嘛,就是事情的因果关系、规律之类的意思,外来语,你不懂的。”

    康庄冷哼一声:

    “呔,你说话能否严谨点?

    说案情,就老老实实说案情,别整些奇奇怪怪的辞藻唬人。”

    刘名嘴角上翘,笑意盎然。

    老怂,俺就高兴看你恼羞成怒,又搞不懂的样子

    刘名心满意足,继续说下去:

    “肃彧认为此案逻辑清晰,召王遇刺,铁定是夺嫡引发的血案。”

    康庄不屑与刘名再纠结“逻辑”一词,说道:

    “详细道来。”

    “肃彧认为此案有两种逻辑:

    一是召王觊觎太子位。

    太子派人刺杀召王。

    乌贤是召王这条线上的人,明知无法捉拿凶手,故意扯出替死鬼,把矛头指向太子。”

    二是另外有人觊觎太子位,先刺杀召王,然后扯出替死鬼,嫁祸太子。”

    “嘶……”

    康庄不由吸一口冷气,微微点头说道:

    “太复杂了!

    这两种可能性……确实都与夺嫡有关。

    你才说的那个……逻辑,有一定道理,还行。”

    刘名摇头晃脑说:

    “逻辑是个好东西。”

    刘名沾沾自喜。

    奈何老子有文化,一句逻辑走天下。

    刘名认为自己赢下一局,有理由傲骄。

    其实,刘名对逻辑的认知,仅停留在新词认知上,连逻辑的皮毛都沾不上。

    康庄问道:

    “说来说去,你认为肃彧是个替死鬼?”

    刘名摇头:

    “他自己说自己是无辜的,是与不是,我不妄加猜测。”

    “什么叫妄加揣测?

    老滑头,你来找我,就已经表明了你的态度。”

    康庄正色道:

    “兹事体大,京兆府必须提审肃彧、李逸等人,掌握第一手资料。

    本官即刻书写奏疏,呈报圣上。”

    康庄当即喊来书吏,让他写一份提审肃彧的文书,派人送往久安县衙。

    刘名轻舒一口气。

    成了!

    只要康庄介入此案,乌贤能翻起什么大浪?

    肃彧啊,老夫绝非为你押题而来。

    老夫是为苍生、为社稷,才来求康庄这个老怂的。

    呃……

    不过说实话,肃彧押的三道题目,还是很有质量的。

    围绕这三个题目多思、多写、多背,有益无害。

    这……并不是投机取巧!

    读书人押题的事,怎么能算投机取巧?

    康庄不避刘名,端坐在书案前,奋笔疾书,边问案情细节,边提笔将召王遇刺案的诸多疑点,写进奏疏里。

    刘名对康庄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的性格,很是钦佩。

    唉,自己输就输在拖延症上。

    送文书的吏员去了半个时辰,回来禀报:

    “康爷,久安县典史乌贤,拒收文书,拒绝府衙提审。”

    康庄放下狐尾毫笔,紧锁眉头:

    “咦……?”

    刘名也很是惊讶:

    “咦……?”

    久安知县是个树叶掉下来,都怕砸头的人。

    这样一个人,怎敢拒收京兆府的文书?

    乌贤不过是个典史,又怎敢拒收府衙文书?

    毫无疑问,乌贤的幕后人开始行动了!

    康庄问道:

    “久安知县有何话说?”

    幕僚说道:

    “知县托故不见,只派典史出来说话。”

    康庄冷笑道:

    “知县玩得好呀!只是县衙这些人,还是嫩了些。”

    刘名拈着稀疏胡须说:

    “弘道兄,看来水很深啊。”

    “水再深,也得趟过去。”

    康庄冷哼道:

    “传令刑曹参军,亲自前往久安县衙,直接提审嫌犯肃彧,并接管所有涉案文书卷宗。”

    “弘道兄,我可以携提审文书回县衙,顺便帮仁兄探探知县口风。”

    刘名好奇心爆棚,说道:

    “知县如若执迷不悟,再派刑曹参军提审不迟。”

    刘名有种探险冲动。

    老夫今年六十七,何妨出头解解气。

    召王遇刺,也许真符合肃彧所说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