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女秘书
繁体版

第二十六章 盐引(三)

    第二天一早,当两淮盐道官员们浑浑噩噩地出现在户部大堂时,又被告知四贝勒已经上朝去了,去之前留下一张纸悬于堂上。并说明若有哪位大人能够解决纸上三个数字里存在的问题,就可先行离开。众人围上前去,看到那张纸上只有三个数字,一个是朝廷额定的盐引数,一个是每引折合的盐斤数,还有一个则是户部最新统计出来的全国人口数。

    “这么三个数儿,能有什么问题?”性急的已经嚷了出来。

    户部官员道:“诸位大人,四贝勒说了,问题就在这三个数字里。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要请诸位大人多多费心了。”

    “这盐引数和每引盐的斤数绝对没错,是不是这人口数有误啊?”

    “这人口数有误也不归我们管啊!”

    “说的是啊!”

    “诸位大人,”户部官员又道,“这人口数绝对没错,是四贝勒亲自核对后写上去的。”

    “既然都没错,又怎么会有问题?”

    “别吵了,赶紧动脑子想吧,不然今儿这一天又全搭里头了!”

    大堂后面一间不起眼儿的厢房里,一身儿微服的康熙盘坐在炕上,慢悠悠地品着茶。胤禛侍坐在左下方,板着张脸,看不出喜怒。听着大堂里闹哄哄的声音渐渐静了下去,康熙放下茶盏,微笑道:“老四,那丫头可是又给你出了道难题啊!”

    胤禛苦笑一声,说道:“不敢有瞒皇阿玛,儿臣虽然想到过盐引必有所差,却从未想到居然会差这么多!那天殳纨告诉儿臣,国人每年至少要吃掉六亿斤盐的时候,儿臣根本就不相信。直到找来府里的数个厨子,一一询问之下,才发现每天消耗的盐觔竟然如此惊人。殳纨算得的数字,还只能算少的。”

    康熙双手扶于两膝,轻轻拍着膝头道:“朕这几天也问了御膳房的御厨,还问了太医院的太医。据太医说人不吃盐或是吃盐太少,七天就要生病。食欲不振,四肢无力,晕眩;甚至厌食,恶心,呕吐;更严重的还会出现心跳加速,脉搏细弱,肌肉痉挛,视力模糊等症,闻之令人动魄惊心啊!”

    康熙的语气颇为沉重,为人君者,以百姓为先。无法想像,一旦盐的供给出现问题,天下将会陷入何等困境?唐朝末年黄巢、王仙芝造反,就与私盐有关。胤禛闻言也默然起来,他想到殳纨曾对自己说过,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当越多的人听命于你,你就越要对这些人负责。他们的生老病死,他们的衣食住行,全都指望着你。作为统治者,你可以驱使他们,但同时,你也要保护他们。

    “老四,”康熙忽然打破了屋中的沉静,“那个丫头把问题抛给你,怎么却不帮你想个法子?”

    “回皇阿玛话,她说她只能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协调办公、辅助执行的作用。简单来说,就是出谋划策的大事千万不要找她。”

    “嘿!”康熙失声笑起来,“这个丫头,恁地滑头!朕下次偏要难为难为她,给她件大事做,看她如何推脱?”

    “她……”胤禛迟疑了下,还是说道,“她会说自己‘上马贻误军机,下马耽误百姓。’”

    “噗!”康熙忍了半天,还是喷出口茶水,呛咳不止。又气又笑地道:“这丫头……这丫头……”胤禛挨过去帮康熙拍着背,回想着自己刚一听到这句话时,气得杯子都差点打翻了。

    “四贝勒。”门外传来户部官员的轻唤声。

    胤禛走出门去,适才的一脸暖意瞬间收了回来,只漠然地问道:“怎么样了?”

    户部官员道:“廖文智廖大人解出了题目,说是按照官盐的吞吐量计算,百姓们平均每年一人只得三斤多盐,每个月不过三两多点儿。”

    “哼!”胤禛冷哼一声,“可有法子了?”

    “没有。各位大人都只在叫嚷私盐泛滥,危害社稷,盐枭可恶,亟需严惩。”

    “说得好听!”胤禛面色攸地一沉,冷声道,“他们既然还有力气叫嚷,且让他们叫嚷去!记着,今天的菜里还是不许放盐!多咱想出了法子,多咱放他们出去。”

    “是。”

    打发走户部官员,胤禛回到屋里。康熙捻着胡须道:“老四,这些人你惩治归惩治,切记不可太过。水至清则无鱼,他们都在任上为官多年,办事的能力总还是有的。只是无论他们想出办法与否,你心里都要有个谱儿。怎么办?如何办?你得有个大概的规矩。”

    “皇阿玛说得是,儿臣一定竭尽所能。”

    “嗯。”康熙应了一声,转而说起另一件事来,“这几天的报纸,朕都看了。炎黄子孙谓之百姓,蚩尤后裔称之黎民,合称为黎民百姓。自上古时代涿鹿之战后,黎民百姓经过数千年的繁衍发展与血脉融合,形成了今之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所有民族及海外华人的统称。

    这个观点提得很好,满汉一家,才能安国之天下。朕二十三年亲至山东曲阜祭孔,行三跪九叩之礼,使得汉之读书人,愈来愈多地走下了首阳山。朕自幼师从傅阁老与陈廷敬,学习程朱理学,亲政后更是大力提拔汉官,于成龙、姚启圣、周培公,还有现在的张廷玉、施世纶、李光地。凡此种种,方有今之天下一家,同享升甲之治。朕曾说过,无论满汉蒙蛮,皆朕之子民。朕身为君父,教化万民,大济苍生,责无旁贷。”

    胤禛道:“皇阿玛夙兴夜寐,勤慎国事,几乎无一日不临朝听政。儿臣闻之十八年七月初九,京师大地震,皇阿玛仍照常早朝,御门听政。儿臣感哽皇阿玛辛苦之余,心中着实惭愧。”

    康熙笑道:“君权天授,以民随君,以君随天。岂容懈怠?”抿了一口茶水,又道,“昨日报上所载罗刹人入侵精奇里江时,啖人肉,饮伏特加酒,称当地人称之为‘吃人生番’。此事朕当年亦有所耳闻,蕃夷残暴,骇人视听。文章的题目起得极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理当如此。”

    “回皇阿玛话,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乃是系列文章,不仅要揭露罗刹国的‘吃人生番’,更会痛陈明朝倭寇入侵沿海时肆意为虐的屠毒罪行。外敌一旦入侵,中原板荡凄凉,我大清国人惟有精诚团结,方可共抗国难。”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康熙随口说了句民间俗语,感慨道,“我大清入关时,不过一二千名八旗王公大臣和五六万满洲男丁,如何统治得了上亿汉民?若非极力争取汉人士绅的支持,又接连下诏,安抚各地衙门官员,治理京外各处事务,如何能够辖束黎民,征赋金役?区区满州数万男丁,何以肩负‘拱卫宸极,绥靖疆域’之重任?若无汉兵汉将从征厮杀,又哪来今日的朗朗乾坤,九州安定?

    朕昨日曾对太子说过,江山永固,一统万年。‘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胤禛伏地叩首道:“皇阿玛至理名言,儿臣受教了。”

    “好了,起来吧,朕也该回宫了。你扣了这些人一天,已经有人来朕面前试探了。”康熙说着下了炕,又笑笑道,“菜里不搁盐,饿不着却也难受。呵!这丫头,还真不是个善茬儿。”

    “儿臣恭送皇阿玛。”

    “免了。”

    送走康熙,胤禛独自坐于屋内,考虑着盐引的实际问题。打击私盐,固然刻不容缓,但力度实在有限。私盐利润奇高,每一斤盐的贩卖价格都要高于产地价格十几倍乃至几十倍。如此厚利,使得大江南北“私盐充斥,盐徒聚众贩私”。苏南之苏州、松江、常州、镇江等地“老少男妇背负筐提之盐,接踵连肩,城乡村镇,沿途摆卖”,此种现象不独江浙如此,就连“江广等处情形大致相同”。

    贩私者或数十人,或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一伙“成群贩卖,一遇巡捕人役,自恃枭众捕寡,执械敌巡盐人役,轻则带伤。重则致命”。广东沿海一带盐枭“各带大船,携带器械,满载私盐,往来兴贩”等等,不胜枚举。官府虽报之以酷刑,也不能遏止。相反,私禁愈严,则私盐愈盛。

    盐政事务繁杂,官吏机构十分庞大,江宁织造曹寅曾向皇阿玛禀报,两淮盐政的浮费包括各衙门所取共计每年二十多万两白银。这项开支,全部来自于盐商交纳,因而盐道官员与盐商紧密相连,辅车相依。他们往往暗中勾结,公然贩私。此事古已有之,自五代起,官吏、军将、兵弁屡屡参与制贩私盐,迄于今,已成愈演愈烈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