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奥尔夫
繁体版

社会经历与理念发展

    卡尔·奥尔夫的学习生涯经历了德国斯图加特文理中学、慕尼黑音乐学院和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期间,他舍弃了学业,离校参军,直到1920年随着杰克·卡明斯基深造又回到慕尼黑。

    1924年,奥尔夫29岁,他与舞蹈家冈特女士一起创办了冈特学校,从此致力于儿童音乐教育事业。他鼓励学生参与奏乐,用即兴演奏的方式设计属于自己的音乐,为此发明了一套用以合奏的小乐队编制击打型乐器,及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奥尔夫教具”。这种独特的教学思想,与奥尔夫早年即兴创作的学习经历是分不开的。就在奥尔夫年复一年的教育中,“奥尔夫教学法”的雏形渐渐形成。冈特学校1944年被**关闭,在1945年遭到轰炸,但这是后话了

    1930年,奥尔夫与他的学生古丽特·凯特曼发表了他们一起撰写的教材初卷第一版,这本教材兼具演奏和舞蹈的性质,作为基本的音乐教材练习引导人们走向音乐的原本力量和原本形式,“奥尔夫教学法”的“回归人本”的原本性原则和理念在此初现端倪。在凯特曼的帮助与推动下,“军特学校”实验引起了音乐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奥尔夫名声鹊起。

    1932年,这是一个转折点,奥尔夫倾尽心血的著作《奥尔夫教材——为儿童的音乐,由儿童自己动手的音乐——民歌》由于由于政治和历史的原因,没能按时出版。奥尔夫决定离开音乐教育去从事专门作曲。

    1937年,奥尔夫的《卡尔米娜·布拉纳》实现了自我的突破,奥尔夫在音乐教育中所探寻的那种原本性的原则和理念在其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他一开始所追求的“完全戏剧”的创作——一种通向人本的、寻找最初的、原始的、融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的那种艺术,走向了成熟,形成了真正的奥尔夫风格。

    1949年,奥尔夫完成了自己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安蒂戈尼》,这使他终于步入了大师级作曲家的殿堂。在这部心血之中,无论是古朴而简洁的旋律和伴奏,亦或是服装和背景,处处都体现他原本性的“完整艺术”的理念,是一部奥尔夫风格鲜明的作品。

    1950年,奥尔夫回到了慕尼黑音乐学院,开始担任尼黑音乐学院作曲大师班教授,他的教学是以让学生发现自我为宗旨,这在专业音乐教育领域仍贯穿他一生的教育思想,在此期间,他出版了著作《为儿童的音乐》。十年后,他又在奥地利萨尔斯堡“莫扎特音乐及造型艺术大学”成立了“奥尔夫学院”,建立起第一个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和培训中心。

    1962年,奥尔夫和凯特曼访问了日本,开始探索奥尔夫音乐教育与东方文化相结合的方法。

    1969年,奥尔夫学院正式开学,这为奥尔夫的音乐理念的传播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奥尔夫教学法”得以更加体系化、系统化地流传到后世。

    1981年,奥尔夫音乐教育首次引进了中国大陆。

    1982年,奥尔夫逝世。

    ......

    奥尔夫音乐理念的发展与其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他的音乐教育思想是对旧时代的一种继承,也是一种创新和突破。奥尔夫是一位伟人,也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高举着火把,站在前路,送去一批又一批的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