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迷殇
繁体版

第三十六回 悔难追一念之差 窥神器处心积虑(四)

    “嗯,朕了解了。爱卿也是一路辛苦了,回家好好和亲人团聚,休息几日,有什么事情,朕再召你进宫查问。”

    “微臣随时候命,今日已晚,微臣暂且告退,也请陛下早些就寝休息,莫要熬坏了龙体。”

    随着那副使的身形消失在了殿外,书房中的一切都又重新归于平静。

    昭帝望着被风吹得飘忽不定的烛火,有些恍惚了起来,然而他知道有些重大事情自己还没有想明白,此刻还不能入睡。

    在随侍黄门的服侍下,昭帝和水吞服了一颗昌邑王进贡的仙丹,没过一会便又变得重新精神抖擞起来。

    这仙丹昭帝已经服用多日了,他虽然正值壮年,但白天要与权臣勾心斗角,处理思考军国大事,晚上还要和爱妃董美人鱼水交欢,日日如此确实是有些力不从心了。

    自从服用了仙丹之后,精力不济的问题迎刃而解,至少在解决迫在眉睫的乌孙危机前他还是离不开这些仙丹的。

    匈奴单于扣留汉使,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只要大汉和匈奴之间没有大规模的兵戈相见,那董洪熙就不会有生命危险,昭帝对这一点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他现在主要还是在为乌孙乃至整个西域瞬息万变的局势担忧。

    乌孙虽然因为依附大汉而和匈奴敌对已有多年,尤其是近两年双方在边境上的摩擦逐步升级,但是两国之间却始终没有要进行大规模作战的迹象。

    究其原因,倒不是乌孙和西域盟国的实力已经强大到匈奴不敢动手了,而是匈奴始终在阴忌着兵强马壮的汉军。

    如果没有大汉在一旁虎视眈眈等着坐收渔翁之利,恐怕十个乌孙也早已被匈奴灭掉了,对于这一点,大汉、匈奴和乌孙三方都是清楚得很。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匈奴不愿意首先触发和乌孙之间的大规模战事。

    如果它挑起和乌孙之间的争斗,以乌孙和其他西域盟国的实力,甚至连驻扎在轮台和渠梨的汉兵都包括在内,肯定不是匈奴铁骑的对手,但是又不会在短时间内沦陷溃败,这样一来势必会将匈奴精锐部队缠绕着拖入持久战。

    这时候大汉兵分两路,一路驰援乌孙,一路切断正在与乌孙鏖战的匈奴铁骑的后路,甚至有可能再派出一支精锐部队直捣龙城进行骚扰,这些远离家乡孤军奋战的匈奴铁骑很难在短时间内摆脱乌孙骑兵的纠缠,在大汉和乌孙的内外夹击下是绝无胜算的,此时若是再想逃回匈奴本土,归家之路又被汉军切断了,只能成为瓮中之鳖,等着引颈就戮了。

    如果这支匈奴主力部队在这场战役中全军覆没,匈奴再也没了与大汉进行大规模作战的能力,雪上加霜的是,西域各国向来是匈奴重要的财税来源,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权,也就等于失去了左膀右臂,匈奴更是没了与大汉抗衡的资本和底气。

    所以匈奴迟迟不愿意开战,但又不能坐视西域第一强国乌孙公然背叛自己而不管,只能是在那里僵持着。

    大汉的处境其实也很尴尬。

    如果大汉不等匈奴开战,而是直接去袭击集结在乌孙附近的匈奴精锐部队,匈奴人也不是傻子,明知不敌还要硬碰硬地陷入绝境,他们必然会把在汉兵途经之处或是有可能深入的北方地带的所有牧民迁走,同时主力部队也会不战而走,向北方暂时撤退转移。

    这样让千里迢迢辗转而来的汉兵扑了个空,白白浪费了大批军粮物资。

    由于粮草接济问题,汉军大兵又不可能在外域久驻,等到他们撤回到大汉境内后,匈奴人再杀回来,大汉也是毫无办法。

    所以,双方在解决乌孙危机这个问题上,谁也不愿意先动手,先动手的一方表面上看似占尽了先机,实则相当于把主动权拱手相让,之后便会被对方后发制人,被拖入欲罢不能的被动境地。

    昭帝之所以选在这个节点上主动与匈奴和亲,实际上是想迷惑对方,表明自己不愿意裹入匈奴对乌孙乃至整个西域的角逐控制中,就等着匈奴放松对大汉的警惕首先动手,乌孙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当然匈奴单于狡诈多端,怎么会如此轻易便上了昭帝的当,扣下汉使或许另有其他的考虑,但主要目的是为了激怒大汉,迫使其先出兵乌孙,那样驻扎在乌孙附近的匈奴主力便有了主动权。

    双方明里暗里博弈了几个回合,谁也没占着便宜,眼下就只能这么干耗着。

    当然在这个尴尬局面下,如此僵持着到底还是大汉吃的亏多。

    首先,集结在大汉西北边陲的数万大军,粮草供应大部分来自于中原腹地,征发转运路途遥远,浪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大汉休养生息的国策得不到一贯延续,将会造成某些地方郡县政局的不稳定。

    反观匈奴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西域大部分城邦都依附于匈奴,匈奴部队缺少了物资只要随时就地征发即可,根本用不着消耗本土资源。

    甚至不用征发,那些现成的依附于大汉的西域国家就像待宰羊羔摆在那里,跑又跑不掉,抢夺劫掠可是匈奴人祖传的看家本领,就只凭着抢劫这些国家现成的牛羊牲畜和财富,完全可以维持军队长时间驻扎在乌孙附近而没有额外的负担。

    其次,乌孙长期有强大外敌在国境线上虎视眈眈,在坐立难安下,很有可能再次屈服于匈奴的强盛兵威,被匈奴人拉拢过去。

    其他联汉的西域国家被笼罩在近在咫尺的匈奴淫威下,再加上受不了频繁的劫掠之苦,也有可能倒向匈奴一方。

    到了那个时候,大汉在西域几十年的经营和努力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就付之一炬,大汉在西域将再难崛起。

    所以,想个什么办法逼迫匈奴在乌孙先动手,已经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了。

    昭帝在烛光下思谋了良久也不得要领,偶然间灵光一现的他想到或许让驻扎在轮台和渠梨两地的汉兵联合起来,不断对匈奴在西域的盟国进行骚扰,迫使其心浮气躁,或许是个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