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盟锦书
繁体版

第三十四章 蒸汽机

    蒸汽机,顾名思义,靠蒸汽提供能量。

    将蒸汽产生的热量转化为机械功,这种简单的理论,李未初根本不用太花费心思去回忆。

    他是个军事迷,连内燃机和外燃机都很了解,毕竟动力是军事史上的关键。

    只是这说归说,蒸汽动力想要用到,还是有很大的难度。

    想要让蒸汽形成足够的压力,就得制造足够坚固的容器,而且要足够大!铁行吗?

    李未初不否认铁质确实可以,但别忘了,铁容易生锈,对长期需要工作的机械设备来说,就是个定时炸弹,且维护极为困难。

    再有就是选择哪种锅炉也很关键,目前他只是想利用到采矿和冶炼两个方面。

    需要更多能量的采矿,他选择可以多管加热火管式。

    水管通过多管加热,再由交换器流入罐内。这种内部需求水少,内部无需太多机械造成故障的锅炉适合作为机车使用。矿石的开采目前最大的难题就是运输苦难,效率极低,且对人力和粮食的消耗很大。

    驽马作为畜力,和驾驶护卫的人力在路上的消耗就是铁价格只涨不跌的原因。

    所以他需要在几条关键的运输道路上建造蒸汽机车能跑的铁轨!替代大量的人力畜力节省开支,他就能空出来挖更多的矿。

    古人的聪明才智并不低,只是看到李未初简单的利用水壶和一根空心的粗制铁管演示蒸汽的力量,立马就明白这个蒸汽机的意义。

    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太难。首先的汽缸的重量问题,轻了无法承受住压力,然后是曲柄连杆、滑阀、飞轮这些需要相对精确测绘的配件。

    李未初不得已暂时停工下来开始制定测绘工具,并“创造”了全新的测量单位,毫米,厘米,米等公用单位,将其推广。

    之后开始确定设计,以现有的测量单位设计。

    花了半个月时间才确定了三种不同的方案,而他所缺乏的橡胶也终于从南方带来,数量不多,仅够目前的试验用,大家一齐开始制造。

    又花了一个月时间,蒸汽机才建造完成,并且都运转良好,由于没有准确的温度测量,只能通过冰瓶这种简单的物品得到冰点,常温和沸点三种状态。

    李未初不得已又开始制造利用压力受热效力的温度计,只是这种温度计的精准度很差,只能凭借感观来确定大概温度,利用冰点归零后一步步测试定出以冰点为基础的三十个刻度。

    三十时,就是冶炼时的一个平均温度,而蒸汽机的上的这个温度计只允许在第十一和第十五个刻度之间。

    至于水银制造的温度计,由于玻璃工艺问题而没有实行。

    将蒸汽机气罐的温度设置在十一和十五之间实在是材料限制,太高,容易爆罐。

    机车的组装还没完成,一段一里长的直线铁轨铺设完毕,每个缝隙都经过严格检查。

    就在即将开始春耕的时候,蒸汽机车终于开始测试,在严密隔绝的树林中一个工匠激动的在车厢里生火开始加热气罐。

    半个时辰后,温度开始慢慢升高,知道一个时辰后,他激动的看着在场的人,说道:“十二刻!”

    陈民亦是激动不已,颤抖着举起手中的一面红旗喊道:“开动!”

    工匠终于拨动气栓,将蓄势待发的蒸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连杆以轴为愿心驱动底下的轮子,蒸汽机开动了!

    现场五百多人顿时响起欢呼声,把在周围境界的士兵吓得一跳。

    可是上级下过死令,没有命令不得入内。

    蒸汽机开动的最高指挥人是吕承,他代表着的可是朔州钱袋,如此耗费财力的东西,他不盯着不放心,直到蒸汽机车开动的那一刻,他觉得这钱花得太值了!

    精打细算的吕承太清楚这个机车将来会占据的地位,也明白李未初为什么没有同意许由的扩军,反而削减了府兵数量,整个朔州军队不增反减。也明白为什么李未初要顶着巨大的压力一边开垦沃土安置无田流民和本地农夫,还用征用那么多民夫开矿采石。

    物监所的铁基本都用来制造铁轨了,导致西府军士兵的武器基本没有换。

    内部看,李未初的钱不知去向。外部看,李未初的朔州几乎陷入停滞。

    李未初这三个字终于从朝廷上销声匿迹,而走上台面的则是奋发图强的姬铸在厉兵秣马。而且因为朔州遭受“重创”,这支“直隶”于皇家的地盘亟需资助。

    姬谌对姬铸的资助,可谓是毫不吝啬。但凡是姬铸开口,无有不允。

    三月的南方已经开始春耕,但北方的大学还没化。

    朔州就已经开始组织民众开始前往在冀北山脉沿线造房,每十里设亭长,百里设乡长,管理民事,这些职位均有当地民众自行推举,由朔州培训。

    所谓的培训,其实就是三令五申的警告,以及告知哪些要做,哪些不该做。

    按照一人两亩田的分配,共有五十万流民从朔州各地安住,耕牛由官服无偿租赁,每亭耕牛百头。这些牛都是北羌提供的,耕牛不耕牛的,能耕地的牛就是耕牛。

    不是李未初没想过要种其他作物,实在是此事的农民根本不敢种其他的作物,或者说是北方条件的限制。另外一个缘故就是他们不敢赌,这可是身家性命的事情。

    这次的春耕,以西府军为大头,三万多部曲分走近五十万亩耕地。且因战功豁免赋税一年的就接近一成,豁免两年的也有半成。

    为了照顾来年的耕种,李未初将所有在冀北开垦的农民集体免赋一年,但粮食必须由朔州官方优先收购,且价格为市场价的一半。

    农民们本就抱着要缴纳税赋去的,一听免赋一年还能由官服统一收购都是喜不自胜无人有怨言。

    倒是吕承等官员找到李未初,觉得这个政令有些荒唐了。

    李未初也不过多辩解,他朔州其实本就不缺粮,之所以饥荒全是因为粮商囤积。现在他把持大局,那些粮商纷纷讨好式的无偿交出一部分,已经让李未初有了粮食撑到秋收。

    他不去攻打临近的伧州,一是韬光养晦,二是无粮发兵。

    发兵,农民就饿肚子,很难撑到秋收。

    不发兵,朝廷那边有姬铸在前面顶着,他则能安心发展朔州,将这里打造成大后方。

    他才二十八岁,给他两年时间,他就能以朔州集兵三十万。

    可惜,靳人没打算给他这么多时间,哪怕是一年都不想给。

    六月二十日,延城。

    接到探子来报,靳军竟然在夺取伧州南部后径直往朔州方向来了。距离刘温驻守的稽首郡仅不到三百里。

    李未初立即让人叫姬铸主持召开会议,结果这家伙竟然去打猎了。

    李未初气得将手中的茶碗摔了出去,然后命令宋云去找人。

    一直到傍晚,宋云才跟在姬铸身后回来,而姬铸脸色那是非常难看。

    “李大人,我正在围猎,为何让我扫兴而回?”姬铸甩了李未初脸子,然后直接坐到首上。

    “殿下,宋将军没有跟你说吗?靳人已经打到稽首郡门口了。”李未初尽力放好态度,和刚才当着文武砸茶碗的态度截然不同。

    “听他说了,靳人主力还在攻克伧州北部,来的是支小股部队,不过是来打打前哨的,何必那么紧张?”姬铸气定神闲,那股运筹帷幄的气度开始散发了。

    下面的人也不吭声,毕竟李未初都没说话。

    “殿下,应该遣一将领领兵驻于稽首郡西面二百里的常堰县以备万全。”李未初直接提了个建议,懒得和他嘴炮。

    “啧。”姬铸砸吧一下嘴,然后假装思考了一会儿说道:“那就让潘文领兵五千去常堰。”

    李未初闻听眉头一皱,这潘文是这姬铸的小舅子。而这个小舅子就是延城潘家的公子,也就是说,这个公子哥,是姬铸来朔州后才当上的齐王小舅子。

    一开始没法再西府军插足,就在虎贲军里领了个位置,李未初懒得管,后来为了让姬铸掏钱,也放了几个害虫进入西府军,但都是位高而权小。

    此次面对靳军,需要有一个极富韬略的将领随时策应,毕竟这里离稽首来回三天的路程,根本来不及传信。

    原以为姬铸这些时日应该有点长进,没想到一看对方来的是小股兵马,急吼吼的让自己小舅子去“捞功劳”。

    李未初不敢再劝,怕姬铸反感,于是对姬铸最常拉拢的吕布使了个颜色。

    后者会意后站出来沉声说道:“靳军入关以来久经战事,潘统领恐怕难以应对,还请齐王再派一人为主,让潘统领协助。”

    话说得很直接,而且有点看不起潘文的意思,对姬铸的决策也是充满质疑,但这得看是谁说出口的。

    李未初来所,那就是忠言逆耳,但从吕布嘴里说出来,姬铸觉得是为他着想。

    姬铸果然开始深思起来,觉得吕布说得极为有理,于是问道:“吕将军觉得让何人为主最好?”

    吕布没有说话,而是偷偷看向李未初,后者则悄悄把目光移向另一个被姬铸拉拢的对象宋云。

    “我看宋将军就是很合适的人选。”吕布马上答复。

    “甚合我意!”果然,姬铸大喜,问道:“宋将军意下如何?”

    宋云非常配合的占来,一脸欢笑的答道:“谢齐王栽培。”

    李未初这才非常满意的点头,而姬铸也是非常满意,两人这样“配合”已有半年,几乎成了默契。

    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