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盟锦书
繁体版

第三十三章 飞雁关之盟(到现在才十个收藏,惨得有点气馁了)

    十二月十日,李未初在姬铸的支持下,开始大规模从朔州征兵,而有了这位皇权的代表,接手朔州全境也变得非常简单。

    一个是掌握军权的李未初,一个是代表皇权的姬铸,试问还有哪个不长眼的敢反对。

    而最早跟随李未初的世家此时也纷纷尝到甜头,李未初不但允诺免赋,还答应了很多良田。

    随着明面上的权利转交,朝廷对李未初的口诛笔伐果然消停下来。而就在大家原以为李未初就此甘心沉寂下去的时候。

    文伏率领一支骑兵出关了,在关外的两百里地方,一个竖着桑纥大旗的队伍像是在这里等人。

    等着文伏的不是别人,正是桑纥牙朵,只是他现在已经没了之前的嚣张气焰,面对文伏的到来,竟然有些紧张。

    “鄂台吉!”文伏恭敬的问候一声后将一卷羊皮书递呈过去。

    “有劳文将军,请转告李都护,只要西军府遵守承诺,向我族提供答应的物资,我羌人必定遵守约定。”

    “主公一向言出必行,再过几日,就会有第一批粮草运送到王庭,请放心。”文伏拱拱手扯了扯马缰率领队伍往回走了。

    而桑纥牙朵却在原地久久凝望,随即喃喃说道:“这李都护真乃奇人,竟然敢瞒着他们的朝廷和我父王签订契约,也不怕我们告密。”

    原来,就在桑纥加力连遭挫败要去请援的时候,草原上也听到了风声。几个平日和他速来不合的头领纷纷反叛,气急攻心的加力率兵回援,但损失巨大又士气低落的桑纥部惨遭大败。

    就在这时,三个西府军的将领突然率领三千骑兵出现在桑纥加力面前。

    而羌人此时已经对西府军惧意太深,根本没有敢战的心思。桑纥加力原本想要乞降,却从对方一个叫傅恒的将领手中拿到李未初的一份提议书。

    里面是连他做梦都不敢想的提议。

    西府军每年按照羌人所需提供足够的盐和粮食,包括制造兵器的生铁,对应的,桑纥加力提供牛羊战马和其他物资。

    这种明着大规模交易的,从古至今就没有过,而且是明令禁止的。这就造成那些冒险偷运的商人能获得极大的利益,而官府查获的却是少数。

    钱让别人赚了,人家东西照拿,李未初干脆搬上台面,我就和你交易你所缺少的一切东西,但相应的,你也得给我所需的一切东西,并且在某种程度上需要互相帮衬。

    傅恒的三千骑兵就是干这个的,他们都是新组建的骑兵,用的也都是羌军那边俘获的战马。这支以机动为主要手段的骑兵,将会长期在草原作战适应草原战法,傅恒就是这支骑兵的新任统帅,而他的官职却是所有西府军中升迁最小的。

    为了表示诚意,李未初提供了供桑纥部急需的过冬粮草,还提供了三千骑兵。桑纥加力喜极而泣,立即答应下来,并将自己能够提供的战马等物资交由一支部队运到飞雁关外,严令这支部队不得靠近飞雁关一百里内。

    解决掉这个北方大患,李未初开始在朔州经营起自己的势力,姬铸的影响力也随之拔高。在某些方面,例如虎贲军和御林军,李未初没有插手,并让将领训练这两支部队,提供所需的一应物资。

    而原先的将领也是一个都没有调换,维持原位,对整个朔州局势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人才方面,延城可谓是英才云集,李未初一概对这些千里迢迢来投效的委以职位,以能力作为唯一标准。

    但随着盘子变大,不同的意见开始迸发。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朔州的发展方向,变成了三股十分鲜明的阵营。

    以许由、吕布等武官的扩张派,主张趁靳人和青军在东线作战时,攻取伧州和明州,以战养战,在占领区实行严格的法制,提倡乱世重典,并建议扩军到三十万。

    而以吕承、田种为首的文官则是守成派,建议与民休养,开发冀北沿线的沃土。没了羌族的威胁,这些地方都会成为良田,一旦开发完毕,将提供至少五十万大军的粮草,前提是物资的倾斜要向民众倒,这势必会让主战派的资源减少。

    如果上两者还算正常,那么第三个阵营则是以原朔州高层和当地世家组成的地方派,他们的主张则是反对扩军,反对开垦荒田,拒绝前两者的一切提议,就是专为恶心李未初的。

    扩军增加开支,这势必让税赋增加,世家遭殃。

    而垦荒增加良田,则会让世家手里的田地缺少佃农,甚至随着粮食高产,粮价下跌,他们的米就得砸手里。

    可李未初还不得不听这些人的意见,为何?

    朔州一大半的赋税都在他们手里,姬铸的存款总有用完的时候,盐池的收入无法赡养西府军所有将士,想要让控制着朔州大小城池的土著世家交税,李未初就不得不尊重他们的意见,事实就是如此可笑。

    真正掌握着一州的大小事务时,李未初终于尝到了高位者的痛苦。

    开垦冀北沃土是李未初早就有的打算,势必要进行,世家的反对声,他只能靠安抚来平息。

    而扩军,说实在的,李未初不觉得有必要,因为他暂时不想再搞大名声重新成为姬谌的眼中钉肉中刺。

    至于靳人和青军的事情,他管不到,朝廷也没下旨让他去剿贼。

    时间一晃到了春节,全国都进入了一年一度的欢喜氛围中。可歧州和冀州、燕州三地的官员百姓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靳人和青军连战两个月,歧州一半城池丢失。冀州仅有几地还在顽抗。燕州更是无将驻守,仅剩一些热血效忠的当地官员拼死扼守,可根本看不到朝廷的援军。

    虽然姬谌早有命令让各地官员自行募兵守境,可无人统一指挥,被靳人逐一击破是迟早的事。

    眼看着就要打到伧州来,朝廷仍旧不让李未初出兵,这忌惮的程度可想而知。

    除夕夜里,李未初一个人都没有邀请,还特意让许由代表军方和吕承代表政界去给姬铸请安,营造出一副姬铸总览朔州大局的样子。

    姬铸也很享受这种万人拥簇的感觉,特别是这些人还都是些名扬天下的朝廷功臣。

    这种明摆着的自信,就是因为他对许由、吕承、吕布、戚继光、太史鸿、赵凌、宋云等掌握实权的文武有着绝对的威信,这不是姬铸代表皇权就能抵消的。

    只要他愿意,朔州一大半的文武都会支持他造反,这就是王者和实打实杀出来的威望。

    几万西府军就能把羌人打回草原,不说周人惊讶,就连靳人也是极为吃惊。在攻打伧州的时候都极为谨慎,害怕他突然出现,人的名树的影。

    而李未初也趁着这个时间,开始完善他的大计。

    在羌军入侵前夕的那支神臂弩已经生产了三千把,诚如陈民当初所言,造价确实太过昂贵。但威力确实不小,而且射程极远。

    寻常弓箭手实用七力弓,射程在一百五十步左右,而稍微强一点的在一百八十步,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用强弓射出一支距离为两百步的箭,而且因为用力过大,无法持续。

    然而物监造造的神臂弩,随便让一个成人使用,射程都能达到四百步,是弓箭射程的两倍还多。只是这弩体积过大,且造价高昂维护麻烦,李未初在造了三千支后叫停了。

    神臂弩的弓弦拉力到了八石,人力去拉,恐怕没多少能拉动几次,靠机械去上弦速度又太慢,恐怕只能作为特殊之用,例如守城。

    所以李未初又下令制造四石拉力的弩,命名为攻城弩,这种弩的极限射程在二百三十左右,仍旧要比弓的射程要远,并且造价不足前者的一半,且易于携带。

    为了尽快在春后列装,他下令将物监造改为物监司,工匠人数扩充为熟工两千人,徒工四千人,分别在元牟、延城军寨、山寨设立工坊。

    这个庞大的物监司一下子成为朔州的耗钱大户,立即引起不少人的注意。但是除了元牟县的原物监造能够探得一些消息,延城军寨根本没法靠近,山寨地势险要,且检查更为严格,几乎很少有出入,更是半点消息都打探不到。

    春节还没出多少天,李未初就带着小翠常住由山寨改成的物监司。

    为了货物收取方便,在半山腰和山脚之间有一座人力和畜力运转的移动云梯,无需从蜿蜒的山路送上去,虽然十分麻烦,可安全系数更高,沿途受山路上的士兵监察,一旦异动,就地射杀。

    物监司的主要职责不是制造,而是研制。所有需要量产的东西,都要经由物监司检查和批准,而这里也是一个研发地。

    元牟的原物监造改名物监所,司职冶炼。

    延城外的军营改名物监署,司职制造。

    这样,三个机构互相独立,所造之物均登记在案。

    造的东西质量不过关,找物监署问责。

    物监署拿到的物资质量不过关找物监所问责。

    但如果是设计问题,则是物监司负责改进。

    在这个基础上,兵器的制造和矿石的冶炼,包括设计都不再是由某一个人全权负责和进行。

    例如一杆西府军标配的丈八枪,枪头、枪杆、组装分成三个部分分别进行。每一把武器都有一个独有的特殊编号,仅有物监司能够看懂,上面分别记载着枪头的铁是谁提供的,当时炼铁的匠人,那个炉子由谁负责。将这块铁打造成枪头的是谁,有谁协助等等,一应登记在册。

    这种问责制并未到物监司就截至,其上的吕承是作为第一责任人,出了事情,他就得背那口最大的锅。

    所以,这种开不得半点玩笑的事情,成了大家的工作重点,西府军的兵器质量一跃到了新的高度。

    掌握朔州全境后的铁矿开采已不是难题,难的是冶炼陷入瓶颈。

    李未初这次就是要解决这个需要大量人力的难题,他的启发是蒸汽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