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兴衰之北族南望
繁体版

二十八节 匈奴兴汉

    永嘉二年(公元308年),朝廷收到东北邸报,与晋帝国关系微妙的东部鲜卑慕容廆于大棘城自称鲜卑大单于,并致力于发展农桑之业,在东北富庶之地开始囤积力量,以图未来。

    都督河北诸军事并领幽州刺史的博陵公王浚对自己势力范围边缘的这股势力并未放在眼里,他的目光仍是望向南方中原之地,鲜卑小丑就暂且让他快活一阵吧。目前真正棘手的是来自西边匈奴人的威胁。

    自永安年间刘渊在匈奴世居之地拉起队伍以来,已四年有余,或许是久居汉民之地,祖先的彪悍已被消磨得有所不足,最初几年的战事一直处于不太顺利的状态,局面始终无法打开,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外部的客观现实,晋帝国毕竟是百足之躯,尚未到不堪一击的状态。

    同时,周边还有其他不太安分的少数民族也是看着不太顺眼,尤其是自汉末以来草原新崛起脱胎于东胡的鲜卑各部,对匈奴人可谓是新仇旧恨一起算,在晋帝国封疆大吏威逼利诱的驱使之下,一度差点将刚刚复兴的匈奴汉国打得万劫不复,兴好刘渊深安儒家处事之道,抓住了主要矛盾点,未意气用事结怨太多,才逐步稳定了局面。

    这一时期,北方大地天灾不断,进一步加剧了人祸的危害,为了生存各族民众都不择手段,将适者生存的法则演绎得淋漓尽致。特别是素有德才的刘琨在匈奴汉国腹地晋阳城站稳脚跟之后,更是让雄心勃勃的刘大单于如鲠在喉。为了名正言顺的匡扶汉家天下,自然要进军中原,还于旧都洛阳才能以正视听。

    在诸如刘殷、王育等一批汉族识时务的降臣叛将鼓动并全力配合之下,匈奴汉国不在将精力放在山西一隅之地的范围,开始有了全局眼光,于是挥军进据河东之地,攻占今天山西省永县的蒲阪、平阳(临汾市),有了近占洛阳故都的基石。

    公元308年十月,已称匈奴大单于、汉王的刘渊正式开元称帝,改元永凤,立国号为汉,暂时定都于蒲子(今天山西临汾隰县),对亲族功巨自然也是少不了一通加官进爵。

    自古帝王上位必须要有祥瑞天意配合一下才是,深受儒汉文化影响的刘渊自然也不能免俗,在太史令宣于修等一众汉臣的着手策划之下,便有了渔人从汾水打捞出了一个传国玉玺,上面赫然书写着一行大字“有新保之”,按字面意思就是当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时的玉玺,在“天意”授权下玉玺上顺便又多了一行字“渊海光”,刘渊本字元海,对于刘渊来说,这样的一个祥瑞出现,绝对是天意为之的好征兆,自然是大赦境内囚犯,直接又将年号改成了河瑞,到也是直白易懂。

    经过此一番造势,在那个不知科学为何物的年代,自然是大聚民心,一时间势力大增。大旗竖起,自然就会有投机分子前来靠拢,先前在河北之地跟随公师藩、汲桑等人造反兵败的羯人石勒,正愁前路暗淡之际,此时却也迎来了柳暗花明之时,于是率领聚集在身边亡命的诸胡各部及乌桓部落几千人一同归降了匈奴汉国的刘渊。

    另一群活跃在今陕西北部上郡一带的四部鲜卑、氐族部落分别在酋长陆逐延、单于徵的带领下也归降了汉国,就连远在东莱之地的叛军在王弥等头目的带领下也都归降了刘渊,这样一下子就形成了一支由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各族组成的一个反晋大同盟,有了这些助力又进一步增强了匈奴汉国对决晋王朝的实力。

    既有了名分又有了实力的匈奴汉帝国立即着手展开了中原攻略。

    旋即派遣儿子刘聪等人南据太行,命石勒等人东下河北之地,可这两路人马都不太给力,得少失多,也没有什么像样的战绩,倒是王弥在中原之地可谓是打得有声有色,先后在青、徐、兖、豫四州之地肆虐,分别攻掠泰山、鲁国、谯、梁、陈、汝南、颍川、襄城等,并攻入许昌,尽能破城杀官,让素有晋朝白起之称的青州刺史苟晞也是头疼不已,一时也无法剿灭,借兵胜之威,王弥领兵一度打到洛阳城外津阳门,一时京城告急,满朝文武纷纷逃难。

    面对即将到手的不世之功,王弥也变得飘飘然起来,骄兵必败这一真理也再次在他王弥自身演示了一回,已无能臣可派的朝廷,只得赶鸭子上架,命王衍以司徒身份都督征讨诸军事、持节、假黄钺,率军抵抗叛军。眼见危局,王衍也是硬着头皮披挂上阵。也算晋廷命不该绝于此,正值镇守凉州的安西将军,派遣的由北宫纯率领的前来助剿的西凉卫队赶到,力止了官军的颓势。

    凉州卫队虽只有千人,但却是各个勇武彪悍,依托护城河,夹门而列阵,将数万乱军挡在城外,凉州军团依靠其重步兵盾牌和重铠的优势,让叛军的弓箭失去了效用,当其士气有所衰竭时,王衍也命前将军曹武、左卫将军王景等趁叛军阵角大乱之际出城主动进攻,叛军大败狼狈逃窜,丢弃武器粮草辎重无数,帝都之危暂时化解。

    虽然洛阳之围得解,但纵观全局,晋帝国已是糜烂不堪,各地大小叛乱如雨后春笋般应接不暇。

    帝国中央的权威也与日俱减,各地豪强地主与官吏相互勾结,都持观望之姿,各怀心思静等时局之变,此刻朝廷的政令基本上已是出不了洛阳多远就形同废纸一般了,但事事都无绝对,各州郡的郡守、刺史们虽大多对中央权威已然是阳奉阴违了,其中也不乏有将大义名节保持到最后的高贤名士之辈,前文所述,派兵解围京师的凉州张轨就是这样一位足以铭记史册的忠臣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