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449嘉靖的土木堡
繁体版

第七十九章 搅吧!搅吧!

    八月二十一,刚过子时。

    在邝埜的特别叮嘱下,此次的八百里加急比往常的更快。

    短短十个时辰后,从大同镇的传来的辞呈,便来到了京师外。

    “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拦我者死!”

    “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拦我者死!”

    “八百里加……”

    西城门的守卫们也早已见怪不怪,远远的看见一人一马后,便给传令兵开城门放行。

    传令兵飞入西城门,直奔紫禁城而去。

    辞呈交到了王振手中,王振还以为是一般的八百里加急,都没打算第一时间送到嘉靖手中,

    现在北伐大军胜势已定,一般的军报已经不至于让王振大半夜跑一趟了,

    嘉靖对王振这般的“擅作主张”,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嘉靖也不喜欢被一些无聊的小事,惊扰了半夜清修。

    可当王振听传令兵说,此公文是邝埜在战场上、亲笔书写的紧急公文,便也来了精神,

    衣服都没完全穿好,王振即刻冲向了乾清宫。

    入了乾清宫,嘉靖依旧坐在软榻上,半梦半醒的在那里假寐修行。

    王振拿着公文,撩开轻纱走到了嘉靖身旁。

    嘉靖明明没睁眼,却好似看到了王振手中拿着公文,还知道是大军方面的公文。

    嘉靖算算日子,和前几日听王振念的强攻军报,大抵上猜到了这份公文的内容。

    现在王振大半夜来找嘉靖,大概是明军出了大意外,情况紧急到必须连夜禀报。

    嘉靖不等王振先说话,先主动开口道:

    “又有大军的消息了?”

    “什么都逃不过皇爷的天眼,此乃邝埜亲笔的八百里加急。”

    “那便念念吧。”

    “奴婢遵命。”

    王振打开公文,开始念起邝埜的辞呈。

    邝埜也不可能真在辞呈上写文臣逼得明军哗变,

    若承认了文臣逼的明军兵变,那可是活罪、死罪都难逃,主动辞职也不可能被轻易放过,

    而且明军本身也没有彻底哗变,只是用不攻不退,来向文臣们表达抗议,

    故而,邝埜在辞呈里耍了个心眼。

    辞呈中,邝埜只委婉的说强攻损失过大,文臣们都觉得于心不忍、且对不起圣上的厚望,

    在众望所托下,邝埜牵头写下了这份辞呈,带全体文臣引咎辞职。

    闭口不谈明军第四次攻城时,那近乎于哗变的抗议。

    王振念着辞呈,越念语气越轻松愉悦,

    若是邝埜等文臣主动辞职,原定的出征三人组便可重新走马上任,

    那剿灭瓦剌五万之众、光复大同镇的功绩分配权,不又回到了嘉靖手中了吗?

    可坐在软塌上的嘉靖,却听出了不对味,

    别看邝埜说的好听,但嘉靖认为实际情况定远比辞呈中紧急。

    首先,文臣们不可能因为爱惜士兵性命,而选择由于攻城伤亡过大而引咎辞职,

    嘉靖至今还记得吏部尚书王直,那位文官之首在早朝上的发言:

    “将士用命,必可图胜”。

    当时京师所有的文臣都在场,邝埜也不例外,

    也没见有哪个文臣,在早朝上反驳王直之语,

    现在邝埜说自己与文臣们,爱惜士兵的命?

    笑话中的笑话。

    其次,哪怕邝埜与文臣们真的良心发现,觉得对不起将士之牺牲,要引咎辞职,

    这封辞呈也不应该在半夜惊扰嘉靖,

    一定是邝埜对这封辞呈的重视程度,远超一般情况下的辞呈与军报,这才能半夜催的王振来送辞呈。

    结合辞呈的内容与送来的时机,嘉靖在心中肯定了自己之前的判断——

    ——大军出了邝埜控制不了的变故,

    变故之大,让邝埜用最高规格写了封加急辞呈。

    嘉靖判断,邝埜大概率是性命受到了威胁,才这么迫切的撩蹄子,一刻也不想继续掺乎这趟浑水了。

    想不到如此深层次的王振,则没那么多顾虑,

    王振只知道皇爷可以借着这封辞呈,顺水推舟夺回功劳的分配权。

    特别是念到辞呈末尾时,王振看见全体文官签字画押的落款,认定此事已成,忍不住向嘉靖祝贺道:

    “恭喜皇爷了,贺喜皇爷了。”

    “大军统帅要自辞,有什么好恭贺的?”

    嘉靖不露表情的一句话,却让王振感觉后背隐隐发寒。

    一个恐怖的念头,瞬间出现在了王振脑海中——

    ——难不成皇爷不打算同意这份辞呈?

    没错,嘉靖还真不打算同意这封辞呈。

    因为文臣们捅的篓子还不够大,堵不住天下人、特别是士大夫们的悠悠众口。

    嘉靖了解史官,了解文臣,了解天下的士大夫们。

    士大夫们可以把九功一过,强行说成七功三过,

    甚至可以再春秋笔法一下,将一过大谈特谈,九功一笔带过,

    不了解的人看上去,还以为是十恶不赦的千古罪人。

    但士大夫们也没办法,把一件彻头彻尾的坏事,强行吹成好事,

    最多也不过是晋朝史官那样,强行找到一个吹捧点,吹捧一句颇有阴阳怪气之意的“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嘉靖现在要做的,便是逼迫邝埜等人,去做一件连强行吹捧都找不到吹点的千古罪事——

    ——逼着京营士兵哗变!

    哗变,还是养尊处优、待遇最高的京营士兵哗变,

    如此罪事,要么不上称,甚至不上史书,成为千古缄口不谈的秘事,

    可一旦上了秤,那便是谁也无法改变的罪恶滔天之举!

    按历朝历代的惯例,哗变之罪过皆在领军之人身上,最多再牵连一下其举荐者。

    好巧不巧哦,现在大军的领军之人与其举荐者,皆是文臣。

    想通一切后,嘉靖轻敲玉磬。

    “duang。”

    “王振。”

    “奴婢在。”

    “你去写一份圣旨,体恤一下在大军中辛苦的文臣们,安抚一下他们的情绪,告诉他们,大军还是需要他们统帅的。”

    “但切记,只可体恤。”

    “奴婢懂得,奴婢遵旨。”

    王振拱手转身,向乾清宫外走去。

    嘉靖睁眼,瞥了眼王振的背影。

    搅吧,搅吧,文臣把大同镇与北伐大军搅得越浑越好,

    最好在文臣手中,能把几十万京营,与十几万大同镇子民,一起搅没了。

    只有到了那般地步,嘉靖才能将整个北境,重归朱家皇帝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