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449嘉靖的土木堡
繁体版

第六十五章 想吃?朕都给你

    群臣前脚离开乾清宫,后脚满京师便都知道了——北伐大军要临阵换帅。

    按照早朝上的形势,大概率是要换兵部尚书邝埜与户部尚书王佐去领军,把目前的领军三人组撤下。

    京师里的人听闻此事后,各个都面露困惑不解。

    这个事怎么说呢?

    不好说。

    于情于理来说,是个人皆知临阵换帅不妥,

    万一换上一个囊弱之徒怎么办?

    纸上谈兵的赵括便是最好的例子;

    除此之外,快打赢了招英国公回京,总给人一种很熟悉的感觉——

    ——十三道金令的岳飞。

    那么如此明显的不妥之举,为何还说不好说,不好说不好在哪了?

    不好说的点在顶替之人是文臣。

    京师里锦衣卫、勋贵再多,也多不过能参与科举的士子,

    科举,是大明绝大多数人的升迁渠道,

    如果能让科举出身的文官们,多多获得功劳与权力,哪怕是不妥之事,士子们也难以批判。

    毕竟相较于勋贵、腌狗、道士,士子们更习惯于幻想成为文臣,文臣可是士子们心中的白月光之位。

    白月光怎么可以做错事呢?

    若不是此事蹊跷与不妥之处实在太多,士子们甚至会为其喝彩、为其欢呼。

    在京师传得沸沸扬扬之际,召回领军之人的圣旨终于公示天下了。

    在嘉靖的暗示下,圣旨内容也有趣的很,

    圣旨上,先是对文官之首——吏部尚书王直大吹特吹,

    说王直如何如何精忠报国、为国分忧,属实是大明的国之肱骨。

    嘉靖也是在王直以及群臣的多次劝解下,才心不甘、情不愿的准了换将之事,

    很明显在这份圣旨中,嘉靖将换将之由,全推到了王直以及文臣的头上。

    除此之外,嘉靖还在圣旨上把事情闹大了。

    除了英国公张辅、钦天监监正于冕、监军王山三人外,北伐大军中,一众颇有威望的勋贵,也清一色的被换了下来。

    顶替他们的则是邝埜与王佐带头的文官团体。

    介于在早朝上时,嘉靖敲玉礕、不露面,

    此等上朝模式,让嘉靖下这份圣旨,也合情合理。

    朕当初只是敲了一下礕,可没明说答应与否,更没说换几人。

    既然你们文臣想换人,想夺功,那朕便顺水推舟,把全部功劳都给你们文臣,

    就看你们文臣吃不吃得下了。

    京师之中,但凡是有点官场经验的人,全看出了不对劲。

    文官可以吃肉,但若是连汤都要喝干净,勋贵们很可能会狗急跳墙。

    甚至有大胆狂徒,预测英国公受到此命后,会直接原地起兵造反,联合也先太师以大同镇为核心,共谋天下。

    王直听闻此事后,也大吃一惊,急忙写了一封奏折请求嘉靖收回成命。

    晚了,一切都晚了,

    王直的奏疏交给内阁后,如同石沉大海,没有激起任何涟漪,更不会得到嘉靖的任何回应。

    至于面圣陈明利害?

    那更是别想了。

    嘉靖下一次开早朝,还不一定是猴年马月。

    王直短期内,怕是别想再听到嘉靖的礕声了。

    王直拦不住的,这份由王直引起的“重磅炸弹”,定要炸大明官场一个天翻地覆!

    八月初八,大同镇被围的第四天。

    在英国公张辅的指挥下,大同镇城下近三万的尸体,已被清理干净。

    除了缅怀将士外,更重要的是防止疫变。

    也先太师也懂这个道理,哪怕明军到了弓箭射程范围内收尸,也严禁守城的瓦剌士兵攻击。

    围城变成了一场持续的拉扯,也先太师急,张辅也急,于冕更急。

    也先太师是急于突围求生,

    一直围困下去,也先太师及瓦剌四万儿郎,定命丧大同镇;

    张辅是急于结束战争,

    止戈为武,自古知兵非好战,张辅也不希望战争拖得太久;

    于冕是急于拯救民众,

    围城多持续一天,大同镇的百姓便危险一天。

    为了尽快破城,张辅每日都召开会议,商讨如何破城。

    今日也不例外,从日照朦胧开始,大军将领们便齐聚主帐中,共同商讨破城之事。

    “以末将看,不如即刻从京师以及附近,调取火炮来轰大同镇。”

    “大同镇再城高墙厚,咱们日复一日的轰,早晚也能轰塌了。”

    “肤浅。”

    “且不说火炮运输的费耗几何,哪怕火炮运来了,它的威力我也不敢恭维。”

    “还不如让工匠就地取材,造一些投石机更为实在。”

    众将领你一句我一句,各抒己见。

    众将领虽也有争执,但大帐内的氛围整体上极为舒缓,

    反正大同镇已被围困,也先太师也是瓮中之鳖,有什么好急的。

    整个大帐之中,真正急于破城的,只有张辅、于冕以及吴克勤的兄长——吴克忠。

    虽然没人挑破,但人人皆知吴克忠是想为其弟复仇。

    “诸君,还等什么呢?”

    “大同镇内还有十余万百姓受苦,咱们却日复一日的空谈。”

    “空谈能救下大同镇百姓吗?”

    “末将请五千兵马,即日起开始强攻大同镇!”

    不等吴克忠说完,大帐内便响起了反驳之声。

    “切不可行草率之举,大同镇亦然围困,强攻会徒增伤亡。”

    “难不成大同镇子民是大明子民,京军以及养战、辎重之军便不是大明子民了吗?”

    除了吴克忠外,希望尽早结束战争的于冕也不赞同强攻,

    正如反驳将领所说,强攻之法会让大量将士阵亡。

    若不能巧功下城,围困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即便真要强攻,也最好围困到瓦剌军士气低落,一触即破。

    至于英国公张辅,张辅身为大军统帅,深知自己不能表现过于心急,影响军心,

    故而这几日内,张辅心中再急,也并未太多表态。

    在多方因素的影响下,主帐内的讨论,便日复一日的拖了下去,毫无本质上的进展可言。

    日上三竿,众将领正商讨午间吃食时,圣旨来了。

    不同于上一份的圣旨,这份圣旨很明显更为隆重。

    张辅携众将领来跪拜迎旨。

    众人听着听着,脸色齐刷刷的都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