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449嘉靖的土木堡
繁体版

第三十八章 有刀才胆大

    于谦又想了想,于冕提出的移动收购的确不错。

    最起码在预防强征暴敛方面,要比派户部去各个乡镇好的多。

    “那也别派户部官员了坐镇了,我直接亲率收粮队伍,日夜陪在集市旁。”

    “有我在,没有任何官员敢伸手。”

    “你最好能看住,要是你在场还有人贪,那我可有得乐了。”

    “你这个逆子,我……”

    刚好好讨论了没几分钟,于谦、于冕二人又有吵起来的迹象。

    井源赶忙继续出面劝架,拉着于谦离开了大部队。

    二人单独策马离开,找了处没人的地方聊了起来。

    “于侍郎,我觉得你对令郎太过偏见了。”

    “井驸马,天下商贾是何等奸诈,你我再清楚不过了。”

    “那个混账当了四、五年的商贾,如今又一朝得权,我能不防着点吗?”

    “于侍郎别激动,你先听我徐徐道来。”

    井源看四下无人便把昨日接旨时,于冕的“随机应变”说了出来,语气中还颇带赞赏之意。

    说完昨日之事后,井源还将当初英国公宴请于冕一事重提。

    “前些时候,英国公大请于家几十人吃饭,这事于侍郎你肯定有所耳闻。”

    “逆子仗着圣眷有恃无恐,都打着英国公名号结交党羽了,我想不知道都难。”

    “此言差矣,差矣。”

    “令郎如今一朝得宠不假,可于侍郎又有曾见过令郎,去拉帮结派、恃强怙宠吗?”

    “那日宴会中,本驸马是最早到场的一员。”

    “令郎从未接受任何勋贵敬酒,亦没有去给任何国公敬酒,哪怕是英国公也不例外。”

    “若令郎若真是你口中那般不堪,令郎为何不借着如此大好机会行动呢?”

    “于侍郎,你家历代贵为科举功名者,令郎无考取功名之天赋,你在私情上生气也是应该的。”

    “可在大明国事面前,并不是只有科举出身者,才忠君报国、为国为明。”

    “于侍郎,你该放下对令郎的成见。”

    “我、英国公、以及万千士兵,又有几人读过圣贤书。”

    “这……”

    于谦不是不懂井源说的,只是于冕对于谦来说不一样,于冕是于谦的儿子,恨铁不成钢的感情让于谦无法平视于冕。

    “井驸马,若逆子真与天下商贾不同,我自会对他改观。”

    “我还要回京组备买粮队伍,就不久留了。”

    “替我向英国公告辞。”

    于谦策马向京城方向离去,井源也回到了大军队伍中。

    赶在午时前,于谦回到了京师。

    一进入京师,于谦便开始组建买粮队伍。

    京师内此时还在负责大军供粮,有上万民夫在轮休运粮,于谦从中选取部分,很快便组好了队伍。

    于谦还从兵、户、工三部各抽调一部分官员,负责指挥调度这些民夫。

    这番动静可不小,全京城人一下午便全知道了大军要靠买粮来出征。

    大军靠沿途买粮出征,这可是稀罕事。

    普通老百姓只当茶余饭后的谈资,敏感的商人们则是有另一番思索。

    首先军队收粮价格肯定高于寻常市价,否则没人会去愿意跑去卖粮食。

    其次寻常百姓家能有多少余粮,大军想购买足够的粮食话,还是得靠各地的地主大户。

    地主大户养不起商队,他们也只能卖给商队,让商队再去倒卖给军队。

    只不过等地主大户知道军队收粮,还是高价收粮后,地主大户们肯定会坐地起价,抬高粮食售价。

    届时商队有得赚,却赚得少。

    若是商户能赶在消息传开前,提前向地主大户们买粮,便可省下一大笔钱,多赚一大笔钱。

    商人,自古以来便依靠信息差赚取利润。

    京师里各大商会纷纷派出亲信,让老家的同族们去收购粮食。

    三、五十万人的口粮订单,可是一笔大买卖。

    考虑到北伐大军的行径路程,晋商毫无疑问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一个商会。

    短短一日后的傍晚,山西王家大院内。

    王家家主正坐在书房内品茶,屋外传来了一人高呼声。

    “家主,京师方面传来了大事!”

    “大事!”

    家主不慌不忙的将茶杯放下,还不等茶盖盖上,急促的敲门声便响起。

    “咚!咚!咚!”

    “进。”

    “家主,快快快,看看这份信。”

    “谁传来的?把你搞得慌慌张张。”

    “传信的是京师的王十五,他在门口敲门敲了一半,便昏了过去。”

    “我想肯定是天大事情,赶忙拿着信来找家主了。”

    王家家主一听瞬间感了兴趣,赶忙接过信打开查看。

    匆匆扫了几眼信件内容后,王家家主双眼也冒出精光。

    也难怪王十五为了送信力竭,这份情报的价值太高了。

    王十五肯定是日夜奔驰、沿途还贿赂不少驿站,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来了这份信。

    这种忠心耿耿的家奴,得赏。

    “让王二好好睡一觉,任何人不得打扰。”

    “等他醒来后,先好吃好喝伺候上他两天,再赏他五十两。”

    王家家主吩咐完赏赐后,继续说道。

    “你去把王家各地说得上话的,全给我叫到大厅议事。”

    “遵命,家主大人。”

    送信的下人离开了书房,按王家家主的命令去办事。

    过了不到一刻钟,王家所有能管事的,全聚集到了王家大厅。

    “大哥,都这么晚了,有什么事不能明天说吗?”

    “大老爹,我明天还有事,要早早出发赶去关外,最近蒙古人要铁要的老多了,能有啥事比我这事还大?”

    看着困惑的众人,王家家主也不废话,直接把王十五送来的书信给他们传阅。

    众人看完,双眼中都冒出了精光,比起三、五十万人的口粮,蒙古人那点铁值几个钱?

    “别明天了,现在各位立马去联系地主大户们,争取买下最多的粮食。”

    “价格可以稍微放宽一点,我相信到时候军队收价更高。”

    “二弟你留下,其他人散了。”

    “是,家主大人!”

    等大厅内只剩下家主与老二后,家主焦急的问道。

    “二弟,附近几个镇子的粮官,你还在联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