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449嘉靖的土木堡
繁体版

第三十九章 晋商

    正统十四年七月初三下午。

    大军已经出发八、九天了,已经走出京师适宜供给的范围了。

    这日清晨,第一批由于谦收购来的粮草送来了。

    身为监军的王山,邀请于冕一同去验收粮食。

    行军路上百无聊赖,闲得没事干的于冕便应下了邀请。

    于冕将法剑交给张辅,来到了后军交接粮食的地方。

    镇压大军气运的宝剑,可不能乱动。

    粮食由运粮队伍交给辎重军,辎重军清点无误后,便把清单递交给王山,由王山签字盖章。

    趁王山翻阅清单的时间,于冕与运粮官搭起了话茬。

    “老哥,集市那边来卖粮的人多吗?”

    “多,多得很,从四面八方的商队全来了。”

    “商队?没普通农户吗?”

    “普通农户倒是也不少,但不多。”

    运粮官见于冕对集市感兴趣,便绘声绘色的给于冕讲起集市情况。

    “现在集市热闹的很,不少商队借机摆摊卖货,百姓卖粮得到钱还没焐热,便被商队又赚走了。”

    “草原的羊、山西的醋、西北的果干……,天南海北的东西,集市上应有尽有。”

    可能是为了讨好于冕,也可能是男人之间总喜欢聊点色色,运粮官走到于冕身旁,压低声音说道。

    “甚至有的商队说,下次集会还要来卖大同婆姨和扬州瘦马。”

    “嗯???”

    于冕双眼瞬间瞪大,你聊这个于冕可太感兴趣了。

    “你详细说说,哪些商队卖这些好东西,我现在便去预定几个……”

    “咳咳,大明律有规定,人口贩卖是违法的,”

    “你要如实交代,告诉本官哪些商队违法乱纪,本官好在下次集会期间,带兵抄了他们商队。”

    运粮官脸色一抽抽,什么时候抓违法商队归钦天监管了。

    更何况商队买卖人口也没“违法”,大明哪个商队不知道直接买卖人口违法,他们精得很。

    商队买卖人口时,都是用义子、义女的过继手续,哪怕皇帝老儿去亲自查,

    只看手续方面的话,也是完全没问题的,不存在人口买卖现象。

    运粮官顿时觉得浓眉大眼的于冕,不只是想买小妾,还想白嫖。

    “算了算了,不问那么多了,直接现在、立马、马上、立刻带我过去。”

    “我去好好劝导一下那几个商队,让他们认识到此举的错误,劝导他们别再贩卖人口了。”

    “王公公,我去一趟集市,你继续交接粮草吧。”

    “这边交给咱家就好,倒是于监正可带够了钱财?需不需要咱家借你点。”

    “当然带够了。”

    于冕挥舞着几张银票,向着集市方向策马奔腾。

    这几张银票原计划中是于冕的买命钱,哪怕被蒙古人抓了,还可以试着拿钱赎命。

    刚刚于冕的表现王山尽收眼底。

    “总算是知道于监正喜欢什么了,咱家还以为于监正真是木头一个,无欲无求只修道法。”

    “原来是喜欢女色,也难怪去卖阴阳大法之丹药。”

    “好色好啊,好色好啊。”

    “咱家回头找上十个、八个名妓,还愁你于监正不入套?”

    人有欲,便可诱。

    王山看着于冕离开的背影,满意的笑了。

    运粮队伍快一天的路程,于冕与运粮官策马一个时辰就走完了。

    进了集市,于冕下马准备选购点小玩意,还没逛几个摊位,耳边便传来了叫骂声。

    “真是麻求烦,老就么见过逼事这么多的官。”(真是麻烦,我就没见过规矩这么多的官。)

    “管他闹求呢,赚钱得行了。”(管他干嘛,赚钱就行了。)

    于冕收养的孤儿中,有不少是大同人,于冕听出了对方说的是大同方言,赶快跑到了几人面前。

    “几位,你们是大同来的商队吧?”

    “嗯?你是何人?怎么知道我们是大同人。”

    领队见于冕一身官服,赶忙出面用官话与于冕交流。

    “我也会大同话,我听出你们是在骂当官的了。”

    “我猜的没错的话,你们在骂此次负责买粮事宜的于谦,兵部侍郎于谦。”

    于冕此话一出,大同商队众人脸色一黑,不少人已经把手伸向了刀斧柄上。

    “骂的好,那个老个泡(混账)就该死!”

    “这位大人您也是大同人?”

    “我不是大同人,只不过是收养了几个大同孩子,会点大同话。”

    氛围瞬间缓和了过来,大同商队众人也明白过来,于冕不是过来找茬的。

    “我今天是来买……不对,我是来看看你们有没有大同婆姨。”

    “哦~”

    领队一脸意味深长的表情,当官的还是会说话,

    什么收养了大同孩子,明明是养小妾和书童吧。

    在大同商队众人眼中,于冕是普通的玩腻了,想要买点有技术的。

    “大人,我们这次只带了点粮,没带人。”

    “您要是真喜欢这口,下次来,下次我一定给您带够数了,到时候您随便挑。”

    “懂事,下次集会我一定捧你的场。”

    于冕见大同商队没啥好货,转身便打算去其他商队的摊位看看。

    于冕刚转身,一股强风袭来,将大同商队的一个粮袋吹了起来。

    不偏不倚,起飞的粮袋刚好套住了于冕的头。

    于冕把袋子丢到地上,头也不回的走了。

    比起一个破麻袋,于冕更关心能不能卖点小玩具,消磨一下出征期间的乏闷。

    领队看袋子飞出去瞬间吓得大惊失色,见于冕没发现异常,赶忙把袋子收了回来。

    此袋是一个里外翻面使用的袋子,袋子里面赫然印有“大同镇官粮”五个大字。

    短短几天的时间,晋商们便联合好了各个军镇的官员,打算趁着这波高粮价,将粮仓里的粮食卖给大军。

    之前迫于瓦剌压力,不敢卖太多军粮的大同,这次也难抵高价诱惑,大面积开仓卖粮。

    至于瓦剌威胁一事?

    现在英国公已经亲率数十万大军出征,有什么好怕的。

    大同可是边塞重镇中,最为重要、关键的一环,

    哪怕大同被瓦剌围困,大同的官员也相信英国公会救场,最多只需要留个三、五天的存粮便够了。

    实在不行还能收缴百姓粮食,瓦剌一来,进城避难的百姓要多少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