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449嘉靖的土木堡
繁体版

第十三章 朕,准你念了吗

    两封书信读完后,王振顺手准备打开最后一封锦衣卫密令。

    看似一直闭眼的嘉靖,此时突然睁眼看向王振。

    “朕,准你念了吗?”

    嘉靖轻飘飘的一句质问,吓到王振的手停留在半空中,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王振此时心中翻江倒海,内官不同于普通臣子,嘉靖要是想,哪怕借着这个话头直接砍了王振,也没人会替王振说话。

    僵持了不到三秒钟,嘉靖又一句轻飘飘的话缓和了氛围。

    “朕现在乏了,缓上半刻钟再念最后这封。”

    “奴婢遵旨。”

    原来是嘉靖乏了,王振长出一口气,不是责罚自己擅作主张就好,

    王振心中决定,下次念任何公文前,一定要先问问嘉靖想不想听。

    嘉靖到底是乏了,还是在敲打王振?

    王振怎么想的不重要,嘉靖怎么想的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句话的的确确敲打了王振。

    过了半刻钟多一点,嘉靖用法杖轻轻敲了一下礕。

    “duang!”

    “朕休息好了,念。”

    “奴婢遵旨。”

    王振打开最后一封密令,王振刚念没几句,便卡住念不下去了。

    事情太大了,王振不敢念了。

    王振感觉只要嘉靖听完密令,定然会在朝堂上杀个血流成河,

    此案可能要比当年的胡惟庸案、方孝孺案还要大!

    “嗯?”

    嘉靖轻哼一声,王振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念下去了。

    这几年的大明没有大型天灾人祸不假,可是小灾小害不断,有灾便有灾民,有灾民便需要救灾粮。

    官家的救灾粮能不能送到手里是一回事,送到老百姓手里时,它是救灾粮还是“卖田粮”又是一回事。

    除了贪官污吏的吃拿卡要外,当地的地主们也不甘示弱。

    小老百姓没能力从外地运粮食,大地主们可不一样了,各地大地主联系商人用高价买断粮食,然后在当地贱价买地。

    平日里三、四十担一亩的良田,在灾害期间,能卖十担、八担都算地主有良心。

    蒙古才统一没几年,北境的军官大臣们,一个个觉得北方无战事,胆子也越来越大了起来。

    在比寻常粮价高一半的价格面前,很难有人不心动。

    根据锦衣卫的情报,大同、宣府、山西、宁夏等北塞重镇,均出现了规模不等的军粮倒卖现象,

    军情比较紧急的大同卖的最少,估摸着只卖了七八成,其他地方有胆大的总兵,近乎把军粮全卖了,

    反正只要不打仗,军镇士兵都是军屯耕种的军户,军镇不需要给他们提供粮食,

    部分军镇的粮仓里,除了几只饿死的老鼠外,什么都不剩。

    王振念完后,站在嘉靖身边等待嘉靖大发雷霆。

    “什么锦衣卫的假情报,连朕都敢骗了。”

    与王振想象的不同,嘉靖却口气依旧轻飘飘的,看上去打算一笔带过此事。

    “王振,将这封密令丢入火坛中,火德星君能定人言真假。”

    嘉靖用法杖指向了面前的小火坛。

    “这封密令若是真的,定然能承受火德星君的检验;”

    “若是假的,火德星君也定然会把它烧成灰烬。”

    “奴婢遵旨。”

    王振将手中的密令丢入火坛中,一把火烧了这封密令。

    嘉靖则是一直闭眼不看,等火烧的差不多了,嘉靖轻敲礕。

    “duang。”

    “王振。”

    “奴婢在。”

    “看看火德星君是怎么答付的。”

    “回陛下,密令被一把火烧了个干净,应该是火德星君认为密令是假的。”

    王振也不明白,嘉靖这是不是修玄修傻了,关乎国本的贪墨大事,怎么靠“火德星君”来裁决。

    嘉靖才不是傻了,而是知道现在还不能声张此事。

    “既然假的已经烧了,那王振你把另外两份真的,让人拓抄几十份。”

    “要保证所有的京官,明日早朝时都能拿到一份。”

    “奴婢遵旨。”

    嘉靖的潜台词王振也听得懂:一是下令明日早朝所有京官必须都来,二是“‘假的’密令你闭嘴,少和别人说。

    王振拿着四百里加急与六百里加急的公文走了出去,只留嘉靖一人在软塌上假寐。

    隔着纱帘看去,没人知道嘉靖是在睡觉,还是在修玄纳气,亦或者是在思索国家大事。

    嘉靖自穿越以来,一直思索一个问题——曾祖父为何要出征?又为何会失败?

    嘉靖可不是一般皇帝,他不相信任何人能不带立场办任何做事,

    哪怕前世海瑞给嘉靖上了一疏,告诉嘉靖天下真有人以赤诚之心、抛开立场的面对万事万物,

    嘉靖也只认为海瑞是特例,是万万万中无一的特例。

    嘉靖两世为人中,除了遇到一个海瑞与一个于谦外,其他人官员全是说话办事前先看立场的俗人。

    屁股决定脑袋,坐在哪个位置上,就为哪个位置说话,

    说话办事不考虑自己立场的人,很难在官场上混的开。

    不只是官员这样,皇帝也是这样的。

    哪有皇帝办事前不考虑皇帝的立场呢?

    在嘉靖眼中,曾祖父朱祁镇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就算朱祁镇蠢到不明白,英国公张辅也不可能不明白。

    张辅是靖难的大功臣,大明西南的平定者,正儿八经的马上国公,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的老臣,

    张辅怎么可能不懂大明官场的弯弯绕与兵事的危险?

    张辅全程不劝阻朱祁镇,是英国公不忠于大明天子了,还是英国公老糊涂到啥也不懂了。

    唯有一种解释说得通,站在大明天子与英国公的位置上,北伐之战不打不行,且在他俩的视角中,此战必胜。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大军没有英国公坐镇,也出不了京师。

    听完了今日三封情报后,嘉靖终于明白了朱祁镇为何必须出征了,也明白为何朱祁镇与张辅均认为此战必胜了。

    不知道北境军粮如此亏空的话,北伐的确是最好的选择,若是赢了最起码能换来十几年的边境安稳。

    至于输?

    三、四十万打三万,就算明军是三、四十万头猪,瓦剌人抓也抓不完。

    最后的结果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明军在出征路上粮草便断断续续,最后在土木堡时,明明皇帝亲军在长城内,却早早断粮断水数日,

    哪怕朱祁镇是霍去病在世,没粮没水他也打不赢也先太师。

    一想到这里,嘉靖忍不住冷笑了几声。

    “呵呵。”

    贪腐案是吧?

    嘉靖要借着这起贪腐案,好好给大明的官员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