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449嘉靖的土木堡
繁体版

第十四章 让于冕登上舞台

    “咕咕咕!”

    鸡鸣声响彻人间,驱散了尘世间的魑魅魍魉。

    嘉靖收到三封情报后,烧了一封、拓抄了两封,同时让京官今日全部上朝。

    最近半个月,嘉靖鲜有举行早朝,要是举办也是在乾清宫。

    于冕也不例外,身为钦天监新监正的他,带着一帮钦天监官员,一同走向乾清宫。

    与其他眼观鼻、鼻观心、低头快走的官员不同,不太懂礼法的于冕,大摇大摆的走在队伍中后段。

    “哈~”

    第一次上早朝的于冕走在紫禁城内,像一个上早八路上的大学生一样,抬头打了个长哈欠。

    随着群臣进入乾清宫后,一股群臣十分熟悉的药味再次传入口鼻中。

    于冕面色一变,这不是西地那非加热的味道吗?

    好家伙,嘉靖把这个当修身养性的丹药了吗?大明看来要出一个多子多孙的皇帝了。

    不等于冕吐槽完,英国公张辅与吏部尚书王直带头向龙椅行礼。

    嘉靖此时正坐在屏风后的软塌,群臣也习惯了早朝嘉靖不现身。

    行礼结束,王振先给群臣分发拓抄好的急报。

    昨日西城门连入两封急报,京城里有点门路的官员人人皆知,不少人已经在上朝前将急报内容猜出了大概。

    “诸君请阅。”

    王振等群臣看的差不多了,才开始庭前议事。

    “诸君,事态紧急,还请诸君在今日早朝上议个法子出来。”

    “瓦剌大军,我大明到底该如何应对。”

    “臣有奏。”

    “准。”

    “臣以为,暴元余孽一日不亡国灭种,我大明北境一日无安宁之日。”

    “故而我大明应该主动出击,给大明北境子民真正的太平盛世。”

    着急的“马前卒”们又出来了,一个一个争先恐后的开始鼓吹主动出击的重要性。

    “臣有奏。”

    “准。”

    “臣以为我大明应当清野坚壁、据守险要地势……”

    反战派还没说完话,便被主战派急匆匆打断了。

    “臣有奏!”

    “准。”

    “有逆贼抛弃大明北境子民安危于不顾,妄图固守得安稳。”

    “谁人不知固守需要清野坚壁,大同重镇人口数十万,如此大规模的清野坚壁定然会彻底打乱农耕大事。”

    “更何况万一瓦剌不从大同南下,从宣府、从宁夏呢?”

    “难不成我大明整个北境,今年一年都不要农耕了?”

    “今年不农耕也罢,明年、后年、大后年呢?”

    “年年不农耕,这是在逼反大明的百姓。”

    “臣以为提议清野坚壁者,皆是在期望我大明亡国的奸臣。”

    若是瓦剌与大明只是小摩擦,邝埜一派的被动防守论的确更适合大明,

    但此时瓦剌集合大军南下已成定局,主动击溃敌军主力反而更有利于大明。

    防守并不代表大明没有损失,若是瓦剌大军赶在夏收的前几日南下,田野上的粮食该怎么办?

    收肯定等不及,不收便是瓦剌的军粮,各地总兵的唯一选择便是烧了即将成熟的粮食。

    面对瓦剌的大举进犯,谁也知道此时出动与瓦剌决战,更有利于大明,

    可部分反战派和北境贪腐案有关,知道一些军镇的底细,他们明白军镇没有军粮来供应大军。

    若是大军开拔,暴露了军粮不足,他们第二天便会因为贪腐案被剥皮揎草。

    若是清野坚壁、固守城池,各地军镇依靠收缴进城百姓的余粮,今年是肯定能撑到瓦剌退兵的,

    至于明年、后年的事情,先把今年撑过去再说,明年的事情明年再说。

    哪怕真因为北境军粮之事,拖到了大明朝灭亡,他们这些有功名的读书人也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新君的“马前卒”。

    地朝几千年来,还没有不需要读书人治国的朝代。

    这部分反战派各个提心吊胆,生怕真让大军出动,暴露各地军镇缺粮的真相,

    唯一令他们欣慰的是,嘉靖一直没有出场。

    上次嘉靖出场时,也没对战争有过任何表态,

    那句云里雾里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听上去和战争也没有丝毫关联,

    可惜他们的欣慰,马上就要消失了。

    “duang!~”

    一声悠长沉闷的礕声响起,熟悉嘉靖的大臣知道,嘉靖要出场了。

    嘉靖穿了身淡蓝色道袍,伴随着礕声走出了屏风。

    依旧是一句诗歌开场,嘉靖走上了龙椅。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嘉靖这两句看似只是感慨农民艰苦的诗句,却向在场的群臣间接表达了嘉靖的意思——打!

    农民已经够辛苦了,你若还清野坚壁、固守不出,那么北境的农民还活不活了。

    朝廷让农民活不下去,农民自然而然会想办法让朝廷也活不下去。

    贪腐的大臣中,不少人冷汗倒流,疯狂的搅动脑汁思索如何劝阻主动北伐。

    “臣有奏!”

    “臣有奏!”

    “……”

    脑袋活路的贪官,开始了争先恐后的请奏,想要劝阻嘉靖的战争之意。

    但嘉靖却点了一个在场谁也没想到的人——于冕。

    “于道友何在?”

    “我?”

    站在群臣末尾的于冕,用手指了指自己鼻子,有些不可思议的看向嘉靖。

    得益于于冕的嚣张索贿,礼部官员没一个敢让于冕观政,生怕被扣上给于冕送钱的帽子,导致于冕不太懂朝堂上的规矩。

    于冕按照前世老师提问的规矩,高举右手向嘉靖挥手。

    “我,我在这里。”

    嘉靖眼含笑意的向于冕点了点头,他现在要将于冕这枚棋子推上舞台了。

    “于道友,朕听闻你的卦术也是天下一绝。”

    “你帮朕算一卦,朕该如何应对此次暴元余孽的大军?”

    道士治国?

    嘉靖此话一出群臣心中都开始担忧了起来。

    嘉靖修玄问道群臣不好多说什么;

    让于冕当钦天监监正这种无权闲职,群臣也不好多说什么;

    但倘若让道士直接参与国政、特别是军政,那性质可不一样了。

    不等人群尾端的于冕有所反应,人群最排头的英国公先发话了。

    “老臣有奏!”

    嘉靖听出来了,英国公有火气想对着于冕喷。

    上了年纪有火气可不好,嘉靖要先削削他的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