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449嘉靖的土木堡
繁体版

第十一章 反战派的思想

    邝埜独自回房,门外的喧闹随着脚步一同渐行渐远。

    “唉。”

    邝埜又叹了口气,在他看来于冕随波逐流了。

    没有一刻多余的时间去惋惜于冕,映入邝埜眼帘的是海量公文。

    书桌上来自北境的公文最多,不只是今天,最近几个月送到兵部的十份公文中,最少有八份和蒙古相关。

    十几年来,蒙古在瓦剌领袖——也先太师的努力下趋于一统,

    北方有一个完整的游牧政权,对于大明来说可不是一个好事。

    越来越多的情报都显示,瓦剌近期可能会带兵南下征明。

    身为兵部尚书的邝埜,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瓦剌真的南下,大明该如何应对?

    曾经的朱祁镇一直支持以攻为守、主动征讨暴元,最好能彻底消灭暴元余孽,

    邝埜则是大明官场上最大的反战派,在他眼中大明只能依靠长城防守,万万不可主动出征。

    孙子有云:未虑胜,先虑败。

    主动征讨一旦失败了,大明朝除了损失兵力、国力之外,

    还会鼓舞暴元余孽的进攻欲望,届时大明朝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

    更何况哪怕大明朝打赢了,甚至打下了整个蒙古草原,暴元余孽身为游牧政权也能西逃,

    为了防范暴元余孽卷土重来,大明必须在草原上一直驻军防备。

    大明朝以农耕为主,长城已经把适宜农耕的土地都囊括了。

    长城外的草原地薄,承受不住农作物的年年作践,大明朝攻下了草原也无法发展农业。

    没有本地粮食作为军粮基础,大明守军的供给便需要从中原腹地运输,

    一两个月还好,若是长此以往,大明朝的财政一定会被草原驻军拖垮,

    到时候别说阻挡暴元余孽来犯了,大明朝内部会先因为国库空虚、无力救灾、民变四起而走向灭亡。

    可要是打下草原后不驻军,暴元余孽分分钟重新回到草原上,这场战争的胜利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邝埜眼中战争不能意气用事,要权衡利弊,大明朝主动出征这件事,不论战争结果如何,都对大明无利。

    邝埜很早就开始思索,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彻底解决北境问题呢?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邝埜苦思数年的北境问题,解决方案正在于冕身上,它的名字叫化肥。

    化肥能补充草原因为耕种损失的肥力,把草原变成适宜连年耕种的土地,

    若是邝埜知道了有化肥这种神物,他第一个上马提刀北伐。

    那可是能种粮食的草原!

    大不了在草原边缘再修一道长城,为了守护能种粮食的土地,修几道长城也值得。

    在华夏人心目中,没有比能种粮食的地更有价值的东西了。

    只可惜于冕对北境之事与化肥不感兴趣,不会主动向邝埜提起化肥的事情。

    现在于冕满脑子都是该怎么应付嘉靖,

    从今早嘉靖的口风来看,于冕很可能会被外派地方,为官一方。

    于冕是个贪财好色的普通人不假,但也是个富有一腔热血与正气的新时代好青年。

    于冕不说将来成为包青天、海瑞那种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官,最起码也要当个不贪腐、不欺男霸女的好官吧。

    如果未来于冕去地方当官,于冕肯定需要将政务派发给手下人处理,

    若于冕本身不懂官场与政务中的节窍,很有可能被手下人耍的团团转。

    于冕只是几天不管徒弟,徒弟中已经有人偷偷卖道观财物了,

    相比之下的大明官员只会更贪婪、更狡猾,

    于冕很可能一个不小心,被卖了还要替他们数钱。

    打铁还需自身硬,于冕自身也要学会处理政务的手段。

    于冕心目中最好的学习目标,肯定是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大明真战神——于谦。

    但谁让于冕和便宜老爹于谦不对付呢?

    于冕只能退而求其次来找邝埜学习政务。

    邝埜能得到于谦的认可,想必和于谦比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于冕走到邝埜房门口,轻轻叩门。

    “咚咚咚!”

    “进。”

    于冕推门而入,处理公务的邝埜头也不抬一下。

    “又有新公文了是吧,先放在门口那个桌子上,别和我桌上的搞混了。”

    “等我处理完今早公文后,我自己过去拿。”

    邝埜全当是小吏来送新一批公文。

    于冕也不说话,安静的坐在一旁学习邝埜处理政务。

    于冕看了几个时辰,邝埜书桌上的一大堆公文渐渐变成了三小堆,

    第一堆公文是邝埜直接能处理的事情,

    邝埜直接在公文写上自己的批复,盖上兵部尚书的公章;

    第二堆公文是邝埜有想法,但不好做决断的事情,

    邝埜在公文上标注出重点内容并写出自己的意见,准备送到皇帝那里决断;

    第三堆公文是邝埜连意见都不好提的事情,

    邝埜会直接将公文上交给皇帝,一切由圣上裁决。

    于冕看着准备交给皇帝公文的数量,明白了内阁为何能做大。

    于冕光看邝埜批兵部公文都看累了,皇帝若亲自处理六部的公文,那是多大的工作量?

    不是人人都是朱元璋,皇帝将权利下放给内阁只是早晚的事情。

    于冕又看了几个时辰,太阳都快落山了,邝埜才将桌上的公文批完,准备去看“第二批”公文。

    邝埜一抬头,便看见了于冕。

    “诶?于监正你何时来的?你不是去其他部门了吗?”

    “我把他们送出兵部之后,就直接回来了。”

    邝埜又瞟了眼门口空荡荡的书桌,顿时明白上午敲门之人是于冕。

    “这么说来,你在我身边看了一天了?”

    “是的。”

    “大才,大才啊!”

    邝埜看于冕的眼神越来越欣赏,年轻人一朝得宠,还能耐心学习自己一个老头子处理政务,光心性便值得邝埜称赞。

    “来看看这几份公文,若是你主事该如何处理。”

    邝埜抽出了几份不太重要的公文,让于冕试着做出判决。

    于冕不懂得明朝的官场规矩,可有后世而来的独特眼光,给邝埜提出几个邝埜想都不敢想的新颖观点。

    玉不琢,不成器。

    于冕不由科目又如何,邝埜要倾尽全力栽培于冕,

    在邝埜眼中,于冕很有可能成为官场上第二个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