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不世名将糜芳
繁体版

第92章 东城战孙郎(二)

    九江兵力分布

    -----------------

    糜芳等急奔至东城城下,程普闭城而守,糜芳当即围城,但糜芳急行军而来,并无多少攻城器械,因此并未下令攻城。

    糜芳与众将商议。

    “东城与合肥为犄角,我获东城则合肥寿春无虞,故而孙策必引大军前来救援东城。”糜芳指着地图,“此涡河自历阳沿着长江北上,可直达东城北上方,不可不防,温侯军中可有擅于水战者?”

    “布于小沛时,水军多为高孝父(高顺)操练,将军可益其兵马,拒守滁水!”

    糜芳大喜,要是吕布说别人还真不放心。“善!”当即增兵两千与高顺,命其引【陷阵营】共三千人奔赴滁县阻断水路。

    “将军,此时东城城小兵寡,何不急攻之,东城若下,与合肥张益德扼住往寿春咽喉,袁术必无作为!”张辽提议。

    “肃世居东城,若以肃引军至城下,东城指日可下!”鲁肃说道。

    诸将也点头赞同。

    糜芳却微微一笑,“当年刘扬州兵微将寡,却能以弱兵数千据江右当涂(采石矶),使袁术数年未进江东。若我据东城,难保袁术会再次退守江东,此番袁术倾其所有引军五万舍弃长江天险而来,吾正欲毕其功于一役!”

    吕布明白了糜芳的用意。

    “将军是欲以东城为饵,引袁术大军渡江屯历阳,然后玄德公自广陵入江,一战而定江东。”

    糜芳点了点头。“袁术如今所有不过丹阳和吴郡二地,其势必不能久!”

    糜芳想起来,现在行吴郡太守事的本应该是朱承的族兄朱治。历史上,朱治为孙坚旧将,曾多次劝说孙策自立,吴郡之地,便是朱治受孙策之命所取。但因为袁术败退江右,便将和自己更亲近、又是孙策未来岳丈的桥蕤任命为吴郡太守了。

    糜芳当即唤来朱承。

    “君严,此处可先于吴郡别处走动,与许贡等人联络,待各方归附,再往汝兄处游说,可使汝兄阴取丹阳、曲阿,取回诸将家小,如此,袁术必败!”

    “诺!”

    “吾知汝兄忠于孙氏,向来不喜袁术。烦请告知汝兄,江东即平,整个天下便是孙郎用武之处!”

    “诺!”

    朱承随即换装出发。

    糜芳随后修书一封送至刘备,让他引兵屯于广陵,伺机急攻桥蕤。

    “来人!”

    探马奔入。

    “速去合肥告知张将军,命其严守城池,没有吾之将令,不得出城!”

    “诺!”

    随后,糜芳一边令潘璋引兵五千、陶应引兵三千,三面呐喊擂鼓,做攻城状,以重金召集百姓民夫,挖沟垒土以围东城;同时射信入城,言东城为徐州之地,此来只为取城,弃城不追;一面引军万余奔往东城与历阳之间的池河。

    正在入春,河水不过没膝,糜芳回头看见来处山林茂盛,令潜入山林埋伏,却如常起火造饭。

    孙策正引军急奔。

    周瑜追了上来,“伯符兄!”周瑜欲言又止。

    “公瑾,吾等此番必败无疑!袁术无为人君之量,吾等不可与之共亡!”

    周瑜默然良久,“袁术自取灭亡,不足为惜,兄长有见解?”

    孙策叹了口气,“我本欲取下江东之地后,伺机自立,以江东之地据江而待时变,却不曾想刘备新到徐州,却能一举击败袁术,正是天时不在孙氏也!”

    周瑜微微笑着,“兄长英才盖世,若袁术能信用兄长,何至于此?”

    孙策又是一声长叹。

    “糜芳与我等年纪相仿,却能得刘备器重至此,可叹天之不公。”

    “报——”探马奔来,“糜芳引军一万已于池河北岸山林中扎营。”

    周瑜莞尔,“我还以为这糜子方又要以车阵迎敌呢!”

    孙策神情也舒缓了许多,“若他真与车阵应我,还真不好对付了!”

    “合肥城中可有动向!”

    “守将张益德城门紧闭多时,未有动静!”

    “敌有合肥城,吾有东城,兵力相仿,可堪对手!”

    孙策大笑。

    “传令,于池河南岸扎营。”

    “诺!”

    “袁术虽败亡不远,你我可不能就此气馁,此战当为公瑾扳回一城!”孙策笑着。

    “公瑾可有破敌之策?”

    “糜子方虽年幼,但用兵难测。他此番舍水入山扎营,若此军不破,东城必失!”

    孙策思索着,“若所料不错,滁县水路也已经被糜芳派兵把持了!”

    “报——”

    “说!”

    “吕布麾下高顺引军三千,拒涡水滁县!”

    孙策和周瑜相视一笑。

    “既然彼严密无隙,可与之对峙,以待时机!”

    “糜子方何尝不是这般想?”孙策继续说道,“刘备非是袁术,如今徐州之地悉数平定,其在徐州深得人心,更有朝廷徐州牧之命,善变如吕布,也成糜芳姻亲,反倒是吴郡之地新平,会稽王朗归附刘繇,我军久若不得胜,恐二郡之地亦不可保!”

    “如此,则袁术必亡,吾等也就不用困于江东一地了...”周瑜面有喜色。

    “但,绝不可以败军之将而投之!”孙策说得斩钉截铁。

    周瑜放声大笑,“前番我兵败投奔兄长,兄长宽慰瑜说【非战之罪】,只怕他日,瑜亦以此言宽慰兄长也!”

    孙策知道周瑜说得不错,眼下糜芳依山下寨摆明了是避战,准备缓下东城。

    而他没有后方的顾虑和刘备的掣肘,而自己....

    很显然,天时地利人和,自己一个都不占。

    这仗真不知道怎么打!

    糜芳军也得知了孙策军未渡河扎营的消息,此时两军相距不过三十余里。

    糜芳远远地看见孙策军中升起炊烟。

    这小半年的领兵作战经历之后,糜芳更深刻地体会到:战场的结果,也往往受场外因素的影响。

    “朗忠(陶商字),朗忠!”糜芳喊着。

    诸将面面相觑。

    糜芳才反应过来,陶商出任琅琊相了。

    “哎,军中连出使之人都没有了!”

    糜芳心下抱怨自己欠考虑,将陶商推荐出去,现在身边除了自己竟然没有一个能言善辩且胆识过人者了!

    这派使者都不知道该派谁去了!

    糜芳心下烦恼,却看见诸葛亮神情肃然地站在自己面前。

    很显然,诸葛亮在用眼神毛遂自荐。

    但显然糜芳不愿冒这个险,虽然都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但也是将性命交予他人,更何况是诸葛武侯的性命!

    糜芳扭头看向别处。

    “老师,亮愿往孙策军中为使!”

    糜芳好像没听见。

    “老师,亮愿往孙策军中为使!”

    糜芳好像没听清。

    “老师,亮愿往孙策军中为使!定全身而还,不辱使命!”

    糜芳不能当作听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