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不姓赵,就不能继承皇位?
繁体版

第六十三章 欧阳修:“防灾?我太子眼看就要立成了,你让我防灾?”

    -------

    “购粮?”

    第二日,

    不仅仅是宋归,苏轼父子三人也齐刷刷一块出现在了欧阳修的面前,欧阳修扭头看了一下学生曾巩,曾巩不屑一顾,欧阳修按了一下太阳穴:“老夫知你意思,只是,朝廷购粮自有定律,怎能擅自增减,况且,这些时日虽是下了些雨,但是,年年下雨实属寻常,你何必……”

    “先生,”

    曾巩眼角微微一眯,先生是我的。

    宋归没理他。

    “您这些时日忙碌,恐怕还没有顾得上去京中各处转转,且不提那些穷苦百姓的住处,就连狄相公狄府,都已经被水淹了小半,再下三五日,大半都有。”

    欧阳修皱了一下眉。

    曾巩不由道:“宋家郎君,先生这些时日忙的,通宵达旦,眼见着官家便要松口,怎能分心他顾?”

    欧阳修看了他一眼。

    学生这一点倒是没有说错。

    他这些时日,不论是睡着,还是醒着,脑子里只有一件事……冲锋,冲锋,再冲锋,只要能让官家松口立下太子,那么,大宋安稳,百官安稳,百姓便也安稳了。

    只是。

    不仅仅是宋归,宋归也不知怎么说动的,苏轼,苏洵,苏辙三个人也一块来了,而且,态度都还挺坚决,欧阳修是一个很喜欢灵气文人的人,但是,偏偏全都在这儿了。

    “这样吧!”

    欧阳修实在是不忍驳斥这几个人,在他的心目中,面前这几个人,便是自己之后文坛的中流砥柱了,收起宋归写的,苏洵润色的文章,欧阳修道:“我带去中书,让几位相公看看。”

    宋归微微皱眉。

    没用。

    且不提他十三言中,有很多即使是大宋灭亡,也绝不可能同意的东西,便是都是合情合理的条款,大雨未曾滂沱前,欧阳修的态度都是带去让他们看一看,都不言上奏,何谈奏效。

    只是。

    一来,事情确未发生,二来,宋归只要发出过声音,便已经足够了,而,之所以没有直接面见皇帝,跟皇帝说,是因为越位了,他虽然是皇城司押……呃,现在是勾当了,但是,皇城司是负责什么的?你上奏的是什么?所以,宋归还是只能通过文臣上奏,这样才不会引起百官,皇帝,甚至皇城司同僚的讨厌。

    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宋归虽受赏识,但你也不能,你一急,欧阳修便跟心肝宝贝被捅了一刀一样,不要命是替你死谏吧?

    “欧阳公。”

    甚至,

    苏洵虽替宋归润笔了,却也,未必多在意这件事,看到欧阳修收起了这一份文章,便不由的问道:“官家可曾松口?”

    “难。”

    欧阳修虽这般说,但是,整个人却颇为精神抖擞:“不过,远在边疆的几位知州,同判都已经快马递书入京,再加上我等在朝堂上与官家言明,官家心思,我等其实都知道,我膝下只有三女……”

    说到这里。

    他不由的看了宋归一眼。

    可惜。

    他最小的女儿都三十来岁了,然后继续道:“我百年后,家产也是无人继承,甚至,包拯,唉,包拯去年独子夭折,莫说后继之人了,他膝下,便连个子嗣都不曾有,但是,那又如何?我等官吏,这般岁数,便也不认也的认了,更不要说储君乃是一国之本,老夫相信,只要再谏几日。”

    大雨就来了。

    宋归看着沉沉的天边,这就要看他目的是什么了,如果只是求名,他现在已经做到了,反正,有欧阳修在,大雨一旦滂沱,他便会发出声音:“哎呀,我学生早就预料到了。”

    且。

    还不曾自衬与皇帝亲近,便越过百官,直接告诉皇帝。

    但是。

    帮助寥寥。

    甚至。

    宋归都不能说自己做了好事。

    但是。

    如果真的要不顾一切的促成此事。

    宋归微微皱眉。

    值不值?

    唉。

    宋归思考中,与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等,闲聊了大半个时辰,用了上午的餐食,欧阳修便又去修书,以及,跟皇帝斗智斗勇去了。

    苏洵拍着宋归肩膀:“尽人事,听天命,你若言中还好,你若言不中,说不得都会影响你明年的大考。”

    “是。”

    宋归点点头,然后自然而然的问道:“诸位属意谁人入东宫?”

    说起这个。

    苏轼父子三人就不困了,别看他们都跟宋归来了,但是,立储一事绝对算得上是现在这个时间段大宋最重要的事情,几乎就是路边的小黄狗都得汪汪俩句:“我觉得还位于太祖一脉不错。”

    “不可能。”

    “不可能。”

    苏洵捋着胡须道:“赵宗实吧!”

    赵宗实。

    皇帝义子,曾入宫承欢膝下,俩次,绝对算得上是现在朝堂上提及名字最多的宗室子弟,甚至,《历史书》上记载,赵宗实就是以后的宋英宗,还试图把他亲爹爹追封为皇帝。

    人之常情。

    宋归点点头,又提议道:“左右无事,不妨回茶肆歇歇脚?”

    苏轼意动。

    苏辙其实是想读书的,只是,看到哥哥意动,便也默默点头:我听哥哥的。

    苏洵点点头:“三娘刚好乏了,唤她一起去吧!”

    与此同时……

    中书门下(政事堂)。

    欧阳修一个修史的,大剌剌便走了进来,有人调笑:“欧阳公今日又把宋祁兄一人留在馆阁了?”欧阳修便回骂一句,然后自然而然的将宋归的《防洪治水十三言》搁在奏章的台子上,道:“今日可还有人上奏?”

    “那自然有。”

    “群情激愤。”

    “不出三十日,我料定,官家必定要依从。”

    没什么人关心欧阳修放下了什么奏章,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富弼本就对立储之事不甚上心,只是随大流的上了俩封劝谏的奏折,皇帝不理会,便也不在意了,忍不住拨开欧阳修的手,看了起来。

    购粮?

    富弼摇摇头,他本就偏向财政,自然也对这建言的某些点嗤之以鼻,但是,也不能说完全无用,这个《防洪治水十三言》整个看下来,其中,大水之后,必有瘟疫,要早做预防,预防瘟疫,许从管理,清洁,救助等四步入手却颇有一番建树。

    再返回头来看前面几条多少沾点随性所欲的谏言。

    富弼懂了。

    这明显是知道朝廷不可能全部应允,所以,这几条明显就是用来讨价还价的。

    有意思。

    富弼不由的翻到最后……

    【勾当皇城干事,宋归。】

    “嗯?”

    富弼眨巴了眨巴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