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当天师的那些事儿
繁体版

第四十四章 接风、作别

    一盏一盏大红的灯笼与鲜丽的飘缎,在达官贵人们的府邸显现,或在门头、或在檐口、庭院里的景观绿树上。

    富人商贾自然是不敢过于张扬的,毕竟如今雒阳城真正的话事人一直没有停止搜刮民财的意思。

    天街上大商铺子众多,小贩摊子遍地,或许是要更加热闹一些。然而城内的大街小巷,红纸窗花满目,剪纸绸带横空,亦是一种热闹景象。

    最是一年春好处。

    年关将至,宫内宫外,城内城外,关内关外,民生所在之地大抵皆是如此。

    太尉府

    杨修已经好些日子没有出门与友同游了,此刻他正坐在自己的书案前,桌上放着一篇文章,准确来说是半篇。

    杨彪为了挫挫自己儿子的傲气,在那日聚会的第二天晚上,便将张良的半篇《洛神赋》“甩到了杨修的脸上”。当然了,杨修拿到的只是一份副本。如今这半篇《洛神赋》已经文人墨客之间传开,副本多如牛毛。

    做为孤品的正本,自然是被王侍中带回家珍藏了。张良对此没有意见,毕竟那本来就是王盖的笔记。至于流传出去的那些副本,乃至副本的副本,自然都是王司徒的手笔。

    虽然别人不知道,但是张良自己是有数的,他只想做一位安静的“文抄公”。

    只可惜,太尉、司徒以及蔡大儒都是一致认为此等文章不该人为埋没,应当彰显于世间。

    杨修属实是被这半篇文章惊艳到了,只是当他知道该篇乃是出自张良的时候,瞬间就淡定不起来了。

    汉中张家偏房子弟,在杨修眼中与庶民无异,可偏偏这位自己未曾正眼相看的人,却写出了可能自己这辈子也无法超越的文章。

    这难道就是父亲一直以来都很赏识他的原因?杨修如此想着。

    ……

    贾诩自从上次随同李儒进了洛阳城内,就没有再复归城外大营了。比起枯燥无味的军旅生活,自然还是城内街坊烟火气更有味道。于是乎,他近日里暂居李儒府邸,平日无事四处散心。

    一碟花生在前、一盘羊肉在侧、一壶新酒在手,一条街景入眸。贾文和独坐酒家二楼,真是好不自在。为什么是独坐呢?因为李儒没空。

    隔壁不远处,不是临桌却是很近。两三个文人世子正在煮酒论文,谈天说地之后,自然就聊起了当下最火热的话题——半篇《洛神赋》。

    “据说那位张郎中来自汉中郡下,年中入京许久有幸拜入蔡大儒门下……”

    “我辈当远游,我若能饱览山川异域,想来也能成就佳赋。诸君孰愿与我同行?”

    “父母在,不远游。”

    “先不说远游了。以我观之,这半赋文章,句句表达了对神女的爱慕之心。我好奇的是,张郎中心中的神女会是谁呢?”

    “莫不是那位蔡二小姐?”

    “很有可能。张郎中既然是蔡大儒的学生,与那位二小姐自然朝夕相处,难免日久生情,但碍于身份与世俗,心苦而又无处说道,只得暗压相思,遂以成文……”

    “如此推论,却是有不合理之处。岂不闻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二人之事乎?身份与世俗并非是什么阻碍。”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乃是两情相悦之美谈。或许咱们这位张郎中乃是单相思也说不定。”

    面对一旁越说越远的话题,贾诩一笑置之。司徒王允最先是在朝臣们之间传出此文的,最初只有半篇的抒情小赋并没有引起重视,可是当得知乃是出自一位刚满二十的郎官之手,朝臣们终于开始好奇了。此事董卓也是知道的,只不过他是个粗人,只是问了李儒,怎么回事?那是个什么人?

    李儒告诉他说,是蔡伯喈的学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年轻才子。

    董卓对文学无甚兴趣,此后就没再多问。

    贾诩略知当日之事,是听司徒王允说了些只言片语。那日当着蔡大儒、杨太尉、王司徒之面,若是那位年轻人真的心系蔡家小娘,那三位岂能不知?说起来,那位蔡家小娘河东夫家新丧,理应守灵三年,不知如今为何提前归家?

    贾诩没有在此事上多耗心神,他对此类事情并不好奇。不伤文和的事情,非必要不操心。

    此间酒楼发生的事情,别处也在发生。

    天街上最高的酒楼厢房内,一位儒生正在给对桌的老者斟酒。老者年迈,大抵是不胜酒力,见儒生似乎是要将酒杯倒满,赶忙叫停。

    “叔公今日此来雒阳上任,侄孙理应为您接风洗尘。些许酒水还请叔父勿要推辞。”

    “公达,非是老夫推辞,实则是年迈体弱,不敢多饮呐。”

    “叔公老当益壮,岂能服老?”

    儒生与老者交谈之际,隔壁厢房的世家子弟大约是喝高兴了,顾不得平日里的礼仪,开始放声高歌,喧闹声抑制不住的四处扩散。

    “雒阳的少年郎依旧如故啊。”老者问声感慨。

    “皆是些承袭祖上余荫之流。”儒生不屑一顾,“而今奸臣当道,却不思报国,整日花天酒地。实乃一无是处。”

    “唉……公达莫要过早撇下定论,要允许年轻人有那么一段不谙世事的时间,否则还要我这等老家伙干嘛?”老者大抵是不喜欢饮酒了,酒水滴滴未降。

    儒生点头称是,然后岔开话题,询问老者今日之酒菜是否符合他的胃口。

    叔公与侄孙的闲聊声总归是盖不住隔壁那些醉酒的青年,这会儿歌罢曲歇,他们又聊起了文章,话题自然而然的就与贾文和那边所听到的别无二致。

    “听这意思,京中近日可是出了一位颇有才学的青年才俊?”老者一下子来了些兴致,“公达,可有那半篇文赋的副本?”

    “此文的副本倒是不稀奇,早在京中书坊售卖,文人争相抢购,侄孙倒是偶得一卷,此刻放在家中书房。”

    “老夫吃饱了。”老者放下酒杯,缓缓说道。

    儒生先是一愣,随后也是明白了自己这位叔公的意思。

    ……

    而在今日此刻,雒阳文人近日话题中始终绕不开的焦点人物,正在与他所熟识的众人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