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78之大文豪
繁体版

第十六章 吹胡子瞪眼

    一个戴着眼镜的书院式老学究怡然地在挑拣杂志。

    “《人民文学》?嗯,他们上期让我不满意,这期先不看。”

    “《钟山》?还是算了,《钟山》最近让我有点审美疲劳。”

    “可惜啊,一堆杂志都还没复刊。《收获》?一直看那几篇,我看烦了,应该快复刊了。”

    “《京师文艺》也没复刊,听说最近要复刊了。”

    挑拣半天,老先生终于找到了一本杂志,“就《山花》吧,好些日子没看了,看看有没有点变化。”

    老先生瞥见《山花》的印量写的是五万册,“啧,这个小何工作做得不到位啊,五千册多写了个零,改日去信批评一下。”

    现在的杂志有钱也不会印得太多,在以往的经验指导下,他们知道印多是卖不掉的。

    所以,老先生下意识还觉得《山花》这是工作不细心,出了纰漏。

    “我看看,《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是篇成长类的小说?我来看看写的怎么样。”

    老先生看到开头,面色有些不善。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这写的是什么跟什么,浪漫主义写法?夸张?《山花》怎么变这样了?小何是怎么搞的?”

    越看,老先生就越沉不住气,看到最后,直接一把把《山花》杂志给撕掉。

    “小说怎么可以这么写!不行,这个作者要查,《山花》也要查!”

    言罢,老先生即刻出门,打算从别处寻一本《山花》杂志回来,他打算从头将《十八岁出门远行》细细看去,作出精准又完善的批判。

    然而手边的《山花》已经被撕烂,只好去别处寻一份回来。

    “小李,你在看《山花》?”

    “是啊,怎么了?”

    “别看了,这期《山花》有问题,后期可能会追回,交给我,我要用来给上级打报告。”

    被老先生叫到的小李,闻言只好不情愿地把手里的《山花》杂志递到老先生手里。

    临了,小李问了句:

    “先生,那篇《十八岁出门远行》你看完能给我讲讲吗?

    我觉得这是篇好文章,但我读不大懂,我觉得作者埋了很多深意,又没翻到这篇文章的创作谈。”

    老先生走得很快,小李是个好学的人,天分不大高,总是爱找他讨论文学。

    老先生找他的时候,就猜到他一定会又问问题,老先生本来没打算理,但听到《十八岁出门远行》,瞬间折返回来。

    “这期《山花》最大的问题,就在这篇《十八岁出门远行》上!别去想了!

    小心放松了思想,遭到敌对意丨识丨形丨态入侵!”

    老先生吹胡子瞪眼地向小李咆哮,面目可怖。

    小李想不明白,“是吗?可是——”

    “没有可是!小李啊,你该写检讨书了,三千字,写完明天放我桌上。”

    小李不傻,不敢继续顶嘴,认下了三千字的检讨书,虽然他不知道自己该检讨什么。

    不过没关系,检讨书嘛,三千字规模的检讨书,必定是要注水的,虽然不知道错哪儿了,但无非不过多注点水。

    类似的故事,还在全国各地发生。

    如果说《伤痕》是“让全华夏的读者泪流成河”,那么《十八岁出门远行》就是“让全华夏的‘老先生’读者吹胡子瞪眼”。

    ······

    京师,

    “各位,我们《京师文艺》复刊在即,我们应该讨论一下,复刊第一期应该发些什么。

    百姓人家里,有个词说得好‘开门红’!我们也要抽筹备着把复刊第一炮打好!”

    说这话的,是《京师文艺》的领导负责人。

    “我觉得我们应该去请名家来为我们撰稿,给《京师文艺》定调子。

    我们的主编是人民艺术家老舍。

    我们过去是顶尖文学杂志,现在当然要继续把‘顶尖’二字做下去。”

    老舍已经罹难,怎么还有人当着新任领导的面提老领导呢?

    这或许是一种情怀,老舍先生死后,《京师文艺》没有正式任命新主编。

    后来一度停刊,所以现在是叫领导负责人,代行主编职责

    领导负责人闻言微微颔首,他深以为然,现在的新人还都不大行,好多作者写的稿子都很烂。

    如果注重发新人的稿子,《京师杂志》就要混到末流杂志去了,老舍泉下有知的话,说不准能气死。

    简单思考过后,领导认为有理,说道:

    “那就这样,我们《京师文艺》短时间内就不发新人的稿子了,先邀请名家们为我们撰稿,把调子定下来。”

    “我不同意!”人未至,声先至。

    现场的人看了看彼此,好像没人说话,谁在说话呢?

    领导看了现场编辑们一眼,“谁不同意?”

    “我不同意!”人随声至。

    《京师文艺》除领导以外的编辑们,看着来人,都感到有些陌生。

    声音陌生,人也长得陌生,这人谁啊?他们议事,这人怎么跑来插嘴呢?

    要是刘云在,准能认出此人是谁。

    领导倒是与众编辑不同,他眼前一亮,“李陀啊,你可来了!”

    连忙跑上去,和李陀握了个手。

    “欢迎你从黔省回到京师,从生产一线回到文艺阵线!”

    李陀看起来和领导相熟,“你现在是我领导,我还是叫你主编吧!”

    “主编,我不同意不发表新人的作品。”

    《京师文艺》的编辑们刚刚基本达成了一致,李陀就跑来表达不同意见,多少有些招人恨。

    而且李陀显然不知道《京师文艺》现在名义上没有主编的情况。

    “哦?李大编辑有什么高见啊?”其他编辑忍不住揶揄道。

    但李陀也不去和揶揄他的人对话,他知道《京师文艺》说了算的是面前的人。

    “主编,其他新人的稿子你可以不发,但我手里拿的这份新人的稿子,你一定得发!我连创作谈都带来了。”

    李陀一来就把众人的一致意见否决就不说了,而且还一下子要求发一篇稿子,下面编辑表情都不大友善。

    “呦,李大编辑,你手里拿着的,不会是你的稿子吧?还是你亲戚的?”

    领导的表情也不大好看了,李陀来这一手让他有些不知所措。

    李陀仍然不理煽风点火的人,把手里拿的稿子递送到《京师文艺》领导手里,并对那人耳语道:

    “王蒙,你知道我不是那样的人,这篇稿子很好,你先看,看完后,你就知道我的坚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