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北宋,怎么成辽王了
繁体版

第七章 朝堂

    “如今盛传刘法被奸细出卖导致身死,还到处缉拿奸细,总该还人清白。”

    李纲不知如何反驳赵佶抢占燕云十六州作为中原屏障的言论。

    “奸细?此事等童贯回来,我问过再说。”赵佶没放在心上。

    刘法乃西军头等战将,死于亲卫奸细报信,他从捷报上就看到了。

    官家日理万机,能亲自向童贯问一两句兵卒的事,已是给了李纲天大的面子。

    “两万阵亡将士的抚恤怎么办?”李纲斟酌着道:“若明面上安排,西军的败阵总会泄露出去。”

    赵佶微微皱眉,淡淡道:“我会令童贯把阵亡者名单,分散安排到最近几年历次战事中,便不留痕迹了。”

    李纲心里宽慰,官家处理实务的手段还是高明的,却在很多时候没把聪慧用在正途。

    回到家中,他进了后院一间安置许松的偏僻荒废旧房,将见了官家的情形悉数告知。

    阵亡将士抚恤的事妥了,许松面露喜色:“多谢李公。”

    李纲道:“官家亲口说给你洗清罪名,你只需安心等待,有重见天日,外出畅行的时刻。”

    许松笑笑,向李纲要了些纸和笔墨,说是闲着无聊写字。

    李刚也没多想,都拿来了。

    关上门后,许松立刻飞速书写早已背诵熟练的血书。

    当前,皇帝答应洗清罪名是没有用处的。

    除非皇帝当朝追查童贯,在群臣的监督下,奸细罪名才会洗掉。

    但赵佶不会这么做,因为需要当朝呈现血书,皇帝觉得会妨碍伐辽大计,且需靠童贯统领西军。

    那么,童贯在明面上,就不会受到皇帝的追责审查,更不会因此下狱。

    童贯依然稳稳的当太尉,铁定报复自己呈上血书,依然派人追杀。

    那怎么办?

    赵佶不愿公布,自己来,看满朝知晓童贯谎报军情是否受到追责,再相机行事。

    即便无法扳倒童贯,也令其声望坠下,最好的结果是群臣逼得赵佶削弱童贯权柄。

    先前没让李纲上朝公布,那是给李纲留条退路。

    许松不排斥损人利己,若损童贯,来之不及。

    损一个愿意帮助自己的人,他还做不出。

    一连写到午夜之后,许松手写得发酸发木,才写了三十份,叹息没个打印机。

    趁着夜色,从院墙留出李家,他一路潜行,转走大道沿路的树木后,往宫城外宣德门附近的大树上张贴四份。

    沿着御街,寻找朱门大户,张贴了十份。

    这一片都是大臣们进宫的路线。

    往西大街、东大街,张贴十多份。

    大相国寺、开封府衙门附近贴了四份。

    还有两份干脆去了矾楼,贴上关了的大门。

    许松这才满意的潜回李府匿身处,呼呼大睡。

    晨钟响起。

    旭日东升。

    张贴在人流最密集地方的一份份手抄书,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御街、西大街、东大街等地,是汴京市井最为繁盛的一片地带。

    御街正对宫门。

    大宋上朝在辰时后,隔一天一次,今日上朝的大臣们竞相观望大树上的手抄,一张张脸孔从愕然到震惊。

    他们都升腾起了被童贯欺骗的怒火!

    捷报说好的西军征夏大捷,就这?

    一个长脸长须的老者扯下一张手抄,也不说话,沉着脸入宫门。

    “蔡相,你老上朝,总该说几句童贯欺君罔上的事吧?”

    “相爷,童贯误国,不能任由他掌西军征战了。”

    “蔡相领衔,我等上朝去参童贯!”

    拿了手抄的正是宰相蔡京。

    大宋宰相位在神宗元丰年改制,废中书门下平章事,改唐初三省制,但不设中书令、尚书令、侍中,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相。

    徽宗政和年间,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即左右相。

    而蔡京拜太师,总领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事,成了大宋权柄最盛的宰相。

    因为此前的宰相从没领过三省职权。

    蔡京声望空前。

    至朝堂垂拱殿,他一直一声不吭,任由上朝渐多的大臣们热议。

    官家未至。

    朝上喧嚣、谩骂,堪比菜市场。

    有的还拿着揭下来的手抄战书大声诵读。

    有人高呼出了国贼。

    赵佶来到朝堂,听着满朝骂声,望着愤怒的大臣们,惊呆了。

    大臣们的官帽上,长长的直脚幞头因为一个个转动不停而互相碰撞。

    满嘴的唾骂声,呵斥声,横飞的唾沫,浑如街市大肆吵架。

    听了一会,赵佶总算搞明白了大臣们为何如此愤怒。

    刘法的血书怎么传遍所有朝臣的耳朵了?

    李纲做的,以群臣威逼君王做决断,罢黜童贯?

    面对群情汹涌的架势,赵佶阴冷的眼神盯了一下李纲。

    与其对视,他没看到李纲露怯,旋即推翻了猜测,心里锁定始作俑者。

    那个被童贯打为奸细的刘法亲卫!

    小小兵卒,颇有手段嘛,一举搅动满朝风起云涌,怂恿群臣逼他拿下童贯。

    赵佶的眼底闪过一丝阴厉之色,一闪而逝,目光恢复一贯的温和,看了一眼侍立的大监杨戬。

    “列位,稍安勿躁。”杨戬出声:“朝堂重地,不要失了仪表。”

    左谏议大夫毛注肃然出列,疾言厉色道:“臣参劾童贯,谎报征夏军情,视军国要事为儿戏,欺君罔上,诓骗文武群臣,实乃祸国巨贼,理当罢黜!”

    左相太宰郑居中一脸的正气凛然,慷慨激昂的出声:“童贯此举,误导官家运筹帷幄,乱了朝堂众臣视听,祸乱大局。

    臣弹劾童贯,务必严惩,以儆效尤。”

    这可是一位宰相对童贯发难了!

    众多大臣对郑居中投去钦佩的目光,敢于弹劾巨奸童贯,这是个正直的宰相啊!

    不过郑居中到处说是郑皇后堂兄,郑皇后承认了,他才有这么大胆子。

    李纲暗暗吃惊,想到手抄应是许松的动作,胆子着实不小。

    面对激愤的群臣,赵佶看向微微眯眼仿佛打瞌睡的蔡京:“太师以为如何?”

    蔡京睁开眼,不急不忙的道:“此事需得明察,待太尉回京,官家亲自过问,便可水落石出。

    不能凭借手抄字纸,给太尉定罪。

    许是夏人、辽人奸细所为,乱我大宋朝纲,使反间计构陷太尉呢?”

    赵佶轻轻点头:“太师老成谋国,实乃大宋柱石。便依你言,征夏战事如何,等太尉回京述职。

    我会责问童贯,众卿安心。”

    满朝的愤怒,被蔡京的和稀泥暂时平息下去。

    李纲观察蔡京几眼,这位权相当年受到官家身边近侍童贯的极力推荐,提拔为相,早已和童贯成了一文一武把持军政朝纲的同党。

    若他将血书公布朝堂,无需童贯出手,恐怕就要被蔡京打落下去。

    李纲心中忧虑,如今大宋官场如阴云蔽日,如何拨云见日重见天光?

    可怖的是,边陲皆虎狼,窥伺中原花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