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小民兵
繁体版

第13章事业初起步

    醒来即起,新的一天,新的开始。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真的不是空话。打熬筋骨,最关键是熬,日积月累才是正道。

    觉醒记忆后,刘铭最满意的就是这份韧劲,一懒万事艰。道理早就明白,但前世就是做不到。所以他是坚定的知易行难派。

    他刚拉开拳架子,就听到西厢房门打开,赵青出来了。看到刘铭,略有不好意思:“东家,早。”

    “早。一块儿练?”

    “好。”

    刘铭一套拳走完,问赵青:“昨天你们通知的是几点集合?”

    “日头出来的时候。就约在咱们门口。”

    可能是听到他们说话,赵大明和赵海也出来了。这时明显门外也有了纷乱的脚步声。

    打开大门,张大贵带着张小山、张小山媳妇孙月茹、张小河、张小树、张杏花爷六个刚走到大门口。正在打招呼,就看到王大春带着儿子王东、王南和姑娘王春芝、王夏芝向这边走来。

    人来齐了,先到南山脚下集合。

    刘铭站在众人前:“大家都爬过山,但都没这么多人一起爬过山,一定会有许多的不适应,都别急,有几天就都好了。来,大家跟着我先把身体活动开。”

    看着刘铭在前边一会摇头,一会耸肩的,大家都觉得很可乐,又很神秘的样子。也就模仿的做着,虽然笨拙,但感觉好像确实不错。

    十分钟后,刘铭结束动作:“海哥、山哥你们六个,打头,青姐你们五个在中间,我跟着三位叔叔在后面。今天咱们晨练的任务就是爬上南山坡顶,再下来。安全第一,不求快,只求稳。目的就是让大家将来能做到在山上跑动起来,如履平地。按我的预期,将来日本鬼子打过来,山才是我们最大的依仗。”

    虽然晨练对大家都很新鲜,但爬山对于所有人都是家常便饭。很快十几个人就分出了明显的三部分,前边的几个小伙子是小山他们几个争抢着向赵海介绍这里的山水、风俗,讨论着东北的山和这里的异同。姑娘媳妇们在小声议论着姑娘们关心的话题,并时不时传来滑了一下的娇呼声。刘铭和三位中年人先是商量着马上要来到的春耕要忙的事,后是刘铭引导着他们想想如何在这山里打鬼子,怎么才能尽快提升大家的枪法,有无可能在没枪的情况下也能有效伤敌。后来主要就是赵大明和刘铭在说,张大贵和王大春有种看到新世界的惶恐、茫然和欣喜感。

    刘铭很欣喜于这具年轻身体的强健。回到山脚,几乎没有疲惫感。等到走在最后的几位姑娘相互搀扶着来到山脚集合地,刘铭做了结束发言:“大家远比我想象的强。一个非常好的开始。除了雨天,咱们先把这个早晨爬山活动坚持下去。根据大家表现,再更改训练内容。明叔是总负责,海哥和青姐是男队和女队负责人。来不了,头天晚上打个招呼。

    大贵叔、大春叔,我感觉我有点想当然了。这样吧,你们和大明叔要是想来就来参加,要是感觉体力跟不上,或者忙不过来就不要来了。抱歉啊,想的有点左了。”

    三人都笑说没什么,他们争取参加。

    刘铭想了想,又对张大贵和王大春说:“两位大叔,咱们的人都太瘦了。你们两家的吃食我都看过。太差了。这样吧,麻烦你们回去和两位大婶说,今天开始要保证一天三顿饭,早晨要有一人一个鸡蛋,中午和晚上要保证至少一顿有肉。一定要保证大家吃饱。回头一家领五元钱去买肉,跟婶子们说好,不要怕粮食不够,庙会那天咱们一块买。放心吧,我供咱们这些人吃好、吃饱的钱还是足够的。”

    两家的孩子差点欢呼出声,交头接耳的议论着中午要吃什么。

    一天三餐,顿顿吃饱,这对于后人而言的常态,在这个民国时代的河北农村,也只有大地主家才敢说能做到。至于天天有肉,三餐纯粮吃饱,地主家都做不到。有历史资料显示,保定南边清苑县地主家一年的人均肉类消费不过9斤多,富农阶层人均消费肉类5斤多,贫农阶层人均消费肉类1斤多。不要误会,这里的贫农是自耕农,是有自己的土地的,不是佃农、雇农。前世刘铭在听到作为贫农的自己家解放前竟然有十几亩山地时,真的三观碎了。

    民国年间河北北部的土地兼并远不如江南。主要是土地出产太少,投入产出比不合算。加上交通方便,离平津保近,工商业投资机会多。地主的主要收入来源多是工商业。比如古井村的大地主韩老明土地也不过二三百亩,当然全是离河、离大路近的好地。政府鼓励开荒,很少有纯粹的佃农、雇农。多是自己的地不够种,再佃点地主的地。类似东北的二地主是很难存在的。

    当然由于土地产出小,作为食物链顶层的地主实力也远不如江南。不但数量少,还远不如小说中描写的那么奢侈。可以说河北农村是普遍性的贫困。

    比如韩老明家,能三餐纯粮吃饱,还能炒个鸡蛋的的只有地主夫妇和儿子。其它人是要和长工们吃大锅饭的。

    瓜菜半年粮是农村人的常态。

    这几天张家和王家几口人觉得很不真实,小东家给他们打开了一扇扇门,感觉原来习以为常的事全变了。但老人们说的对,碰到这样的东家是多少辈修来的福气。好好干,别让东家失望才是最重要的。

    回到家,小婵已经做好了饭,小姑娘不想早起,昨天赖着刘铭取得了先不参加的特权。等看到大家吃完饭,赵青抢着开始收拾桌子。

    当初第一眼看到骑在马上的赵青,刘铭想的就是老电影《红牡丹》的女主角,有一种走入历史的感觉。走到近前时,想到的是白老师的郡主扮相。但现在近看,梳着两根大辫子、穿着家常衣服的赵青明显更有活力、更年轻,当然也更黑点。所谓的飒爽就是这个味吧。

    感受着背后的凝视,赵青感觉脸上一阵阵的发热,端着碗筷低头回了厨房。

    回到屋里拿上纸笔划拉几下,刘铭都感觉好笑,也许是年纪到了,中年大叔的心里是一阵阵的冲动。真该找个媳妇了。

    心静下来,让小婵叫上赵青来到东屋,坐在炕上看书的刘母招呼赵青、小婵赶紧坐在炕上。刘铭拉了个凳子坐下:

    “妈,青姐,小婵,咱们的事这就算开始动了,但说书的不总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咱们家的粮草官也得定下来了。我的意思是妈来管钱,青姐来管帐,小婵来协助我妈,将来熟了,你接过来管咱们的钱袋子。”

    看到刘母和赵青都说不会想拒绝,刘铭安抚她们不要急,“这事往简单了说,出纳记本帐,每次收入现钱了记入收入帐,支出现钱时,记入支出帐,月末结帐,用上月余额加上本月所有收入,减去本月所有支出,就是月末余额。你库里的现金与余额相等就算完成任务,简单吧。

    会计简单说,就是把每一笔收入的交款人,是哪方面的收入记下来,把每一笔支出的经手人、钱的具体用途,单价多少,数量多少明细记下来,不要怕麻烦,记的越详细将来越好用。月末结帐,一个月的收入减去支出就是咱们这个月的利润。你的利润等于我妈那当月现金增加值,就成了。当然亏了就是等于那边的减少值。具体操作回头我带你两个月,你应该就会了。更复杂的,等忙过这两个月,我再好好教你。

    妈,青姐,小婵,这两个位置必须是我真正信任的,还都得有点文化。也只有你们仨能干。咱们先试两个月,到时你们仍感觉自己做不来,我再找人行吗?”

    刘母觉得替自己儿子管帐,当仁不让。赵青脸一红,低头默认了这个安排。小婵却有点不高兴,凭什么不是我管帐啊?但也没敢说什么。

    刘铭先找出一摞白纸让赵青缝成了两个十六开的本子,作为刘母的现金日记帐和赵青的流水帐。划好格,试着记了几笔收支,答应只要在家,每天睡觉前协助刘母和小婵记帐。转身和赵青说好每天辅导她一个小时会计基础。

    赵青很郁闷,怎么差人那么多呀,还大一岁呢,自己也没少读书啊。追问刘铭怎么知道那么多,他只是臭屁的说他是天才。赵青没好意思动手。

    正跟赵青解释为什么要多缝制几个簿点的帐本,用来记分类帐,怎么用帐户间的勾稽关系分析经营情况时,见到赵大明过来找他了。他们吃完午饭就要出发去山西了。

    和赵大明回到屋里,刘铭递了根烟给他:“赵叔,你这次去,不要在乎时间和挑费,拉车煤当个由头就成。多听、多问,找到一条买枪弹的门路就是胜利。找不到,就下次再去,不要强求,安全第一。

    再有,咱们现在有帐房了,这次的开支,记好开支明细,回来报帐。你这是咱们第一次出差,争取打个好模板。要是碰到土匪了,一定不要硬抗。要啥给啥,咱们回头再去报仇就是。”

    赵大明吸了口烟,“那我就以买煤的名义去。你听我重复一遍,看是不是拉下什么了。枪、弹、钢铁、炸药和雷管,门路越多越好。枪、弹、手榴弹现在就要,越多越好?”

    “对,就这些,当然炮更好,但咱们现在肯定买不起,但年底就应该买的起了。不过我觉得你前几次应该碰不到。再有,注意一下粮油、布匹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看着便宜的不妨多买点回来。这方面你是行家,专业的事由专业人员来做,你来定就行。”

    赵大明明显一楞,好像没想到刘铭会放权,“好的,东家。”

    “再有,让你这次带着张小河和王东一起去,真不是不信你,就是让你带带新人。咱们爷俩是要干很多事的。一定不要在隔阂。”

    赵大明赶紧说不会,不会。刘铭还是解释道:“时间长了,叔你就知道我这人就想简单处事。不喜欢的人和事我宁可躲的远远的,也不想去斗心眼。我希望咱爷们以后相处都不藏着掖着,有什么说什么。

    我心不大,将来会有新人加入,但不会多。将来我就指望从这些人中挑出几个来,让他们陪着你和我去天津卫、去北平城的。只能多辛苦赵叔你了。”

    赵大明自失的一笑:“好,我一定带自己孩子一样带他们。”

    临行前,刘铭拉着张小河、王东说:“你们头一次出门,只带耳朵就行,多看多听,就是去开开眼。一切行动都要完全听赵大叔安排。如果因为听话闯了祸,今后就不用再想出去了。”两个因听说能出门心都要飞起来的小伙子连连点头。

    刘铭和赵大明几经商议,决定父子两人各带一把手枪。不到万不得已不动枪。一旦出事,首选保命。车辆方面,就带一挂两匹马骡的普通马车,不求拉回多少东西,关键是走一趟,踩踩路。

    在刘铭一再强调安全第一的声音中,四人吃完午饭开始了第一次山西之旅。

    回家路上,看到赵青仍在抽噎,刘铭下意识的就手抚赵青的后背,“青姐,放心吧,明叔老江湖了。”

    赵青一下就止住了哭声,瞥了刘铭一眼,满脸通红的跑回了家。刘铭尴尬的举着手。他真的没任何其它心思,纯是前世的锅。

    走到门口,还是没好意思进去,一转身向村北走去。

    先找到张小山,小伙子虽知道是有事才没让他去山西,仍是有点闷闷不乐。刘铭先是强调了下压水井的重要性,激起了他的兴趣,才将压水井和其中的木质配件的草图给了他,让他打出两套来。

    另外要他去找他师傅帮忙,去找根五米来长,至少海碗口粗的硬木,看能否将中间挖空。如果不成,让他师傅帮着找找是否有能烧出长陶管的的作坊。

    再有就是给他描绘了一下什么叫黑板,让他准备两块,并准备好架子。再从山上或卖石板的地方找三十几块长宽各一尺左右的石板,尽可能簿点。给了他二十元钱,说好实报实销,不要怕花钱,不够再要,但一定要记好帐,报好帐。

    找到王大春,给他二十元,嘱咐他明天好好招待打井师傅,打井点由师傅定,也是要求一定要记好帐,报好帐。

    刘铭相信万丈高楼平地起,他对自己的未来有充足的信心。万事刚开头,打好了地基,楼才会结实。多絮叨点,又怕什么,毕竟详细记帐、报帐在刘铭是常识,在他们看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甚至可能感到不被信任。开解、引导员工不也是老板的天职吗?虽然这个老板的一切还都在刘铭自己的口中。连纸上都不如。

    回到家,赵青正在收拾帐簿,看到刘铭进来,马上低下头看帐簿,好像纸上特别重要的东西要找出来。

    刘铭也很囧,低声解释:“青姐,刚才.....”

    “你还说!”赵青脸又红了,狠狠跺了跺脚。

    “好、好,不说就不说。我来帮你吧。”

    “不用你,我自己个来就行。赶紧走。”

    看着刘铭儿狼狈离开的背影,赵青抿嘴一笑。

    刘铭进屋叫上小婵,背上枪,带她上山训练。这是小婵最喜欢的下午活动。只是平常刘铭不爱带她,多是求了无数次才有机会。

    小姑娘很兴奋的出门,但看到刘铭看赵青的眼神,气哼哼的先跑出了门。到山脚下,刘铭才追上她。

    看到小姑娘低着头急走,叫也不应。刘铭就拽拽她头发、拿枪戳戳后背、用枯叶扫扫后脖颈。

    没几下,姑娘就毛了,回身拿头就顶,伴随着王八拳无差别攻击:“坏蛋、坏蛋,让你不理我。”

    招驾着,小小回击着,两人又进入了熟悉的频道。不知谁先笑了一声,这一波小矛盾就又解决了。

    刘铭用手推着小婵的后背,帮她向上爬着:“傻不傻啊,什么气都生。”

    “哼,凭什么是她记帐啊。咱们家的帐都是我记的。不比她强。”

    “丫头,你知道赵大叔拿了多少钱走吗?200!以后还会更多。”

    “那么多?”

    “是啊。为什么呢?因为哥无人可用。他们爷仨是哥手下现在最重要的人手了。你说,如果换你,刚到一地,东家委你以重任,给你一大笔钱,你担不担心东家不信你?”

    “应该吧?”

    “那如果东家不但给你钱自主用,还让你家人管帐,一点秘密都不留,你还会担心吗?”

    “那他们要真的骗你呢?”

    “首先,钱是你和妈管着。其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错了,我认。这点损失我也担的起。”

    “那,那我和她谁更重要?”

    “废话,当然是你啊,你是我妹妹,她是外人啊。这都想不明白,笨蛋。”

    小婵心里很美,但又很不忿,“我才不当妹妹呢,这都想不明白,大笨蛋。”望着前边走着的兴冲冲的少年,照着他屁股就是一脚,哈哈笑着跑开,心绪才终于通达。

    下午收获不错,飞石打中了两只野鸡。

    晚饭后,刘铭来到了东屋。将庙会上遇到王振山的事情经过完整的告诉了母亲。

    “妈,趁现在事都安排出去了,我手边没事了,我想明天去趟保定,找三叔把这事说清楚。拖着也不是办法。我还想就势找找门路,别咱们的鸡蛋出来了没地卖。提前做做准备。”

    刘母很伤感。作为被嫌贫爱富的对象,看戏都同情不已,何况自己赶上了。如果丈夫......

    刘铭连忙安慰妈妈,说将来一定会让他们演一出马前泼水、莫欺少年穷、悔不当初。到时要摆出多大的场面让他们给妈妈赔礼。

    终于哄的刘母笑了,虽然知道儿子就是在逗自己笑。

    刘母也想通了,日子是自己过的。儿子越来越出息,强扭的瓜不甜,为什么要一定给自己找不痛快呀。

    答应小婵无数个条件后,终于说服她不跟随出门。

    再到西厢房,和赵青说了这事,请她帮忙看好家。赵青抬头快速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点了两下。轻声说:“你放心去吧。”

    听着别扭,想干点什么,但没敢。

    除了退婚,刘铭还急于确定韩老大保定媳妇的身份。之前见过,两人非常不般配。

    她昨天就回保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