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政
繁体版

求谏第四

    唐太宗平时仪表庄重,面容严肃,前来觐见的百官,常常会紧张得举止失常、不知所措。太宗知道这种情况后,每当有人奏事时,总是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谏诤,从而了解朝政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公卿大臣们说:“人要想看清自己的容貌,一定要依靠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假如君主自以为圣明,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没有倾危败亡的危险,怎么可能办得到呢?所以君主失掉了他的国家,臣子也不能独自保全自己的家。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不敢讲话,最后终于因为隋炀帝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灭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事不远,你们今后每当看到事情不利于百姓的时候,必须要直言规劝谏诤。”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如鱼得水,那么天下才可以平安无事。我虽然算不上贤明,幸亏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过失,希望凭借你们的直言鲠议,实现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回答说:“我听说木材弹上墨线就能锯得笔直,君主听从规谏就能变得圣明。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都设净臣七人,谏言如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以死相谏。如今陛下广开言路,采纳臣民忠言,我处在这个不避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太宗称赞他说得好。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魏徵说:“近来朝臣都不议论政事,这是为什么呢?”

    魏徵回答道:“陛下一向虚心纳谏,本来应当会有进谏的人。然而古人说过:‘不被信任的人进谏,会被认为是毁谤自己;已被信任而不劝谏,就叫做白食俸禄却不尽职。’但是人的才能气度,各有不同。胆小怕事的人,心存忠直而不能进谏;被疏远的人,怕不信任而无法进谏;贪恋禄位的人,怕不利于自身而不敢进谏。所以大家沉默不言,都应付着混日子。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从前虞舜制作漆器,大禹雕饰祭器,当时劝谏的有十多人。制造饮食器皿这类的小事,何必苦苦劝谏呢?”

    褚遂良回答说:“从事精雕细琢会妨害农业生产,编织五颜六色的彩绣会加重妇女的负担。首创奢侈淫逸,就是危亡的开端。有了漆器不满足,必然要制造金器。有了金器制作还不满足,必然要制造玉器。所以谏净之臣必须在事情刚有征兆的时候及时进谏,等到过失发展到严重的时候,再劝谏已经不起作用了。”

    太宗说:“你讲得很对。我所做的事情,如果有不妥当的地方,不论是在刚开始的时候,或者是将要做完,都应当及时进谏。近来我翻阅前朝史书的记载,有时臣下进谏,君主就回答说‘已经做了’,或者说‘已经同意做了’,终究不肯停止改正。这样下去,危亡的灾祸在一反手之间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