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政
繁体版

政体第二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萧瑀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张弓射箭,自以为完全了解了弓箭的奥妙。最近得到十几把上好的弓,于是就把它们拿给做弓的师傅看。弓箭师傅却说:‘都不是好材质的弓。’我询问其中的原因,弓箭师傅说:‘制弓的木料中心不正,那么它的脉理就是歪斜的,这种材料制成的弓虽然刚劲有力,但射出去的箭不会直,所以不是上好的弓。从这件事中,我领悟出很多道理。我用武力平定四方,用过的弓箭非常多,但我尚且不懂识别弓箭的要领,更何况我得到天下的时间非常短,对于治理国家的道理,肯定不比我对弓箭知识掌握得多,我对弓箭的了解尚有失偏颇,更何况是治理国家的道理呢?”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中书省所草拟颁发出的文告命令,门下省对此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时两省各有一些错误失当之处,但又可以相互纠正。当初设置中书省和门下省的目的,就是为了相互防止发生过错失误。人的意见常有不同,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办好公事。但有的人为了掩盖自己的短处,不愿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听到他人议论是非,便在心中暗生怨恨。有的人为了避免和别人产生私人恩怨,互相顾惜脸面,明明知道有妨碍政事的地方,仍马上施行。这种只为不违背一个官员的私情,却可以在顷刻间成为危害千万百姓的大弊端,实在是亡国的弊政,你们需要特别注意防范。隋朝时,朝廷内外的大小百官都人云亦云,办理政事时大家都没有主见,从而酿成祸乱,人们往往不能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当时那些人都以为灾祸不会落到自己身上,当面说好话,背后搬弄是非,不觉得这样做会造成危害。到后来天下大乱,国破家亡,虽说有人幸免于难,没有遭到刑戮,但也是吃尽苦头仅免一死,而且还要遭受世人的舆论谴责。你们身为大臣特别应该灭除私情,秉公办事,坚守正道,凡事互相讨论帮助,互相启发,千万不要人云亦云。”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纵观古代的帝王,总是有兴盛有衰亡,就好像有早晨就必有夜晚一样,这都是由于他们的耳目受到了蒙蔽,不了解当时的政治得失,导致忠诚正直的人不敢直言劝谏,邪恶谄谀的人却一天天得势,君主看不到自己的过失,最终导致国家灭亡。我既然身居九重深宫,不可能看到天下发生的所有事情,所以我安排你们作为我的耳目了解真实情况。千万不要认为天下无事、四海安宁就不在意了。《尚书》中说:‘百姓所爱戴的不是君王吗?君王最畏惧的不是百姓吗?’作为君王,如果圣明有道,人们就会推戴他做君主;如果昏庸无道,人们就会将他抛弃而不用。这实在是令人感到恐惧啊!”

    魏徵回答说:“自古以来的亡国之君,都是因为在安定的环境中而忘记了危亡,在清平盛世的时候忘记了动乱,所以不能长治久安。如今陛下拥有天下,内外清平安定,能够留心治国安邦的方法,经常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姿态,国运自然会长久。我又听古人说过:‘君主好比是船,百姓是水,水能浮载船走,也能将船掀翻。’陛下认为百姓的力量可畏,确实讲得很对。”

    贞观九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当年隋朝刚刚平定京师,宫中的美女、奇珍玩物,没有一个宫院不是满满的。可隋炀帝还是不满足,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加上东征西讨,穷兵黩武,弄得百姓无法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见到的。因此我每天从早到晚努力不怠,只求清净无为,使天下不生事端,从而做到不兴徭役,五谷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国就好比种树,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君主能够做到清净寡欲,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