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政
繁体版

君道第一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以百姓的存活为先。如果损害百姓的利益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自己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虽然填饱了,但人也就死了。如果想要安定天下,必须首先端正自身,世上绝对没有身子端正而影子弯曲的情况,也不会出现上面治理好了而下面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损伤自身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都是因为自身的贪欲才酿成灾祸。如果一味贪恋美味,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会弄得人心涣散,怨声载道,最终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自己贪图安逸。”

    谏议大夫魏徵回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其他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国家的要领,詹何却用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来回答。楚庄王再问他治理国家用什么方法,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身治理得很好而国家发生动乱的事。’陛下所明白的道理,实在符合古代圣贤的意思。”

    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徵:“什么叫作圣明的君主?什么叫作昏暗的君主?”

    魏徵回答道:“君主之所以圣明,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君主之所以昏暗,是因为偏听偏信。《诗经》说:‘古人说过这样的话,君主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见。’过去唐尧、虞舜治理天下时,广开四方门路,招纳贤才;广开视听,了解、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此圣明的君主能够无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鲧这样的坏人就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语的奸佞小人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却不是这样,他深居宫中,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偏信赵高,到天下大乱、百姓叛离时,他还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到侯景兴兵作乱举兵围攻都城时,他竟浑然不知。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也不知道。由此可见,君主如果能广泛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忠诚建议,那么权臣就不能蒙上蔽下,百姓的情况也就能顺利传递给君主了。”

    唐太宗很赞赏魏徵讲的这番话。

    贞观十年,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们说:“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回答道:“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竞相跃起,必须攻破城池才能使敌人投降,在战斗中获胜才能使敌人归顺。这样看来,还是创业艰难。”

    魏徵回答道:“帝王的兴起,一定是趁着前朝衰乱的时候。这个时候推翻昏庸无道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并不艰难。可是一旦取得天下后,若志趣变得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穷困凋敝而国君却不停地奢侈享乐,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引起的。这样看来,守业更难。”

    唐太宗说:“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艰难困苦,多次死里逃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徵辅助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而陷入危亡的泥潭,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如今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守业这一难事,就得和诸公一起谨慎处理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