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政
繁体版

谋攻第三

    原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橨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与战不可以与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译文:

    孙子说:用兵作战的规律是,使整个敌国屈服是上策,用武力攻破敌国使之屈服就差一些;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军就差一些;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差一些;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差一些;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差一些。所以说,百战百胜,算不上是好中之最好的;不通过交战就使敌人的军队降服,这才是好中之最好的。

    所以,高明中之最高明的军事手段是用谋略挫败敌人,其次就是用外交手段战胜敌人,再次就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迫不得已所采取的方法。制造楼橹橨辒等各种攻城工具,准备所有的攻城器械,数月才能完成。堆筑攻城的土山,又得数月才能完成。如果将领难以抑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像蚂蚁一样爬梯攻城,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仍然攻不下来,这就是攻城所带来的灾难。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不通过交战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这样既不使国力兵力疲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谋攻的法则。

    所以用兵作战的原则是:十倍于敌就围歼敌人,五倍于敌就进攻敌人,一倍于敌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势均力敌就要设法战胜敌人,兵力少于敌人就设法摆脱敌人,如果各种条件不如敌人就要避免作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坚持硬拼,那就会被强大的敌人所俘虏。

    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辅佐得缜密周详,国家就必然会强大,辅佐得有疏漏失当,国家就必然会衰弱。

    所以国君给军队造成危害的情况有三种: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而下令前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而下令后退,这叫束缚牵制军队;不懂得三军战守之事而要参与和干涉三军之政,将士们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不懂得三军战略战术的权宜变化而要参与和干涉三军的指挥,将士们就会产生疑虑。军队既无所适从,又疑虑重重,各诸侯就会趁机兴兵作难。这就是扰乱自己的军心而导致敌人胜利。

    所以有五个方面可以预见胜利:能够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会取得胜利;能够知道根据敌我双方配备兵力的会取得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会取得胜利;有充分准备的对付毫无准备的会取得胜利;将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而君主又不加干涉的会取得胜利。以上五条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每次战斗都不会失败;不了解对方只了解自己,就可能胜负各占一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那就会每战必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