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政
繁体版

军形第四

    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四。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

    译文:

    孙子说:过去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使不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在于敌人是否给以可乘之机。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能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却不能做到使敌人一定会为我所胜。从这个意义上说,胜利可以预见,但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不能强为。

    当不能战胜敌人时应采取防守的战术;当可以乘机战胜敌人时,就采取进攻的战术。采取防守是由于我方兵力不足,采取进攻是由于我方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把自己的兵力隐藏在深不可测的地方;善于进攻的,就像部队从高不可及的天空而降,因此既能保全自己又能获得全胜。

    预见胜利但没有超过大家的见识,就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打了胜仗而天下人都称赞,也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正如举得起秋毫称不上是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上是眼明,听见雷鸣算不上是耳聪。古代所谓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取得胜利,并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也没有勇武杀敌的战功,是因为他在打胜仗时没有出现任何差错。不出现任何差错,其原因就在于他的措施能确保胜利,他所战胜的是已经处于失败境地的敌人。所以善战的人,能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并且不会放过任何使敌人致败的时机。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先创造取胜条件之后才去交战,而打败仗的部队,总是先去交战而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会用兵的人,善于修明政治并且遵循制胜的法度,所以能够成为胜败的主宰者。

    兵法上说:一是要估算土地的面积,二是要推算物产数量的多少,三是要统计兵员的数量,四是要比较双方的军事实力,五是要得出胜负的判断。有了土地就有了耕地面积,有了耕地面积就能推算出物产数量的多少,有了物产数量的多少就能决定投入兵员的数目,有了投入兵员的数目就能比较双方的军事实力,知道了双方的军事实力就能得出胜负的判断。所以获胜的军队对于失败的一方就如同用“镒”与“铢”比较一样,具有绝对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对于获胜的一方就如同用“铢”与“镒”比较一样,处于绝对劣势。胜利者指挥军队打仗,就像从千仞高的山涧中放泻积水,其势猛不可挡,这就是军事实力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