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奇案
繁体版

第四十九章 陶真人熟思定稳策 “闫蓬头”笃志任中兴

    却说陶仲文对真、假五石散的来龙去脉和药理、药性自然了若指掌,故而心中明白,如果仅按五石更生散原方为皇上制药,肯定起不到五石散那样的效用,皇上也自然不会满意。但如果真按秘传的五石散方子给皇上炼丹,效果倒是“很好”,可一旦皇上把持不住加大服食剂量,就会有损伤“龙体”之虞。到那时按照进呈的方剂底子追究下来,不仅祸及此身,还会贻害族类,陷入万劫不复之灾。所以,必须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经过深入研究、仔细琢磨,他终于发现了契机:在五石更生散中有一味叫做“礬石”的药,礬石就是矾石,是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而成的结晶,从中医药性状角度看性寒、无毒。然而,他查到在有些古籍中,这味药被记作“礜石”,由于“礬”“礜”两字非常近似,稍不注意就会被混淆过去。但礜石又名青分石、立制石、固羊石(《本经》)、白礜石、鼠乡、泽乳(《吴普本草》)、太白石、石盐(《别录》),是类同于砒霜的砷化合物,药理为性热、有毒。这一发现使他意识到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五石更生散中原本有礜石而无礬石。这种可能非常合理,因为医圣是要用五石更生散替代五石散,那么前者就该多少有些类似于后者的作用才行,否则无法被索求者接受与认可,也就难以达到替代之目的。只有既有类似作用而又药性相对温和、副作用小,才会产生替代优势。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即那味药原本就是礬石而非礜石,是古籍误书所致。但这种可能对自己要做的事并无帮助,尽可不去管它。

    于是他决定,以五石更生散为底方而以礜石替代礬石,通过精确控制礜石用量,达到既能使人兴奋、“助性”而又不至过于损伤身体的效果。他相信,由于五石更生散主治男子五劳七伤、虚羸着床,本身具有良好的调养作用,加上自己在炼丹时反复试验,寻找出最佳礜石使用剂量,就一定能炼制出利最大而弊最小的金丹来。这样,方剂既有了确凿出处,副作用又降到了最低,自己的安全与富贵就有了九成九的把握。

    方剂单子进呈后如愿获得嘉靖批准,接下来,就是极为艰辛的炼丹历程。给皇帝炼丹是件极为神圣的事情,绝非随意而可为之,在原材料、场所、设施设备和程式等各方面都有严格而繁复的要求。首先,原材料自然是要最好的:礜石要湖南临武的,丹砂要黔东南的,紫石英要陕西凤翔府陇州汧阳县的,白石英要江苏东海县的,赤石脂要福建永春与德山的,石硫磺要四川达州的,防风要黑龙江西部杜尔伯特的小蒿子防风,白术要浙江金华磐安县的,人参要吉林长白山的,如此等等。

    对场所的选择尤为严苛,因为炼丹忌讳吵闹、污秽的环境,需寻找清净、幽渺之地,如靠山临水的悬崖之侧,人与动物都难以到达,乃是理想的炼丹场所。由于陶仲文师承道教上清派,所以,他把炼丹场所选定在上清派发源地、位于江苏句容的茅山句曲洞府。此处乃道教十大洞天之第八洞天、七十二福地之首,传说上古时帝喾在此修炼;西汉时,茅氏三兄弟在此采药炼丹、济世救人,被尊为茅山派始祖。

    一应原材料、设备设施及各种物资置办齐备后,陶仲文带领道徒、仆从等众往茅山迤逦而来。

    茅山位于句容、金坛两地交界处,周曹山峦重叠、湖泊错落。主峰大茅峰高近四百米,与二茅峰、三茅峰依次相连,逶迤起伏,山势雄峻、树木葱茏,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景,以峰奇、泉涌、洞异、石怪、树古著称,自西汉以来皇家御建宫、观众多,有宇、馆、殿、堂、亭、台、楼、阁、坛、舍、庵、院等建筑三百余座,五千多间。自魏、晋至元代,先后有四十六代宗师衣钵传承。

    有诗曰:

    三茅高出七山巅,顿隔尘沙道路千。

    灵籁萧萧风笛弄,奇形奕奕陇牛眠。

    人间已有嘉平帝,地下谁通句曲天。

    幸喜吾庐居在此,时从寄傲任悠然。

    陶仲文一干人等离茅山还有几十里,句曲洞府的道长闫希言早带着人从茅山东麓郁冈峰前的乾元观高接远迎下来,毕恭毕敬把他们接到宫观中,奉上当地产的“茅峰”香茶。

    陶仲文虽不曾来过茅山,但早知道这里是道教第八洞天、七十二福地之首,原以为必定是观宇辉煌、气象不凡,没想到触目所及却是满目破败景象。墙垣颓倾、庭院荒芜、房舍破旧、器物陈朽,观中人等的衣着穿戴也都十分陈旧寒酸。即如道长闫希言,头上不戴冠巾,裸露的发髻有些零乱,显然不曾认真梳洗;身着粗布夹衫,足下有履而无袜,一副落拓不羁的邋遢形象。若非此刻他坐在自己侧旁的道长位置上,自己绝对不会把他与堂堂句曲洞府掌门人联系在一起。在来的路上仲文听向导介绍,闫希言有个绰号叫“闫蓬头”,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虽然没到蓬头垢面的程度,但也八九不离十了。

    仲文心下诧异,便微笑着开言问道:“闫道长,仲文素闻句曲洞府乃道家圣地,自西汉以来历代皇家御建宫观,规模宏大、气度辉煌,为何如今却是这样一番凋零景象?”

    这闫道长中等个头,身躯胖大,一张国字脸,紫红面皮,疏眉朗目,两颊丰满、双重下巴,腰腹十围,体重在二百斤以上,三百斤以下,然而在迎接陶仲文一行时他步履轻捷,连那些少壮的道徒都追赶不上。此时见问,他神态平静地答道:“真人(注)有所不知,待贫道略述一二。”他发音声若洪钟,在观宇中“嗡嗡”回响。

    “乾元观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自秦朝起高道倍出,道脉绵延,素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誉。秦时,茅山开山之祖李明于此地结庐炼丹,名‘炼丹院’。后李明服神丹升玄洲之境,世人尊为‘玄洲真人’。”

    “南北朝时,上清派茅山宗开派宗师陶弘景隐修于此,建‘郁冈玄洲斋室’,造‘松风阁’。梁武帝数次下诏,礼聘他出山协理朝政,皆拒而不出。后梁武帝每逢征讨、吉凶大事皆向陶宗师咨询,并在观宇内营造咨询处,名‘宰相堂’,茅山遂以‘山中宰相府’名扬天下。”

    “唐时,上清嗣宗师李玄靖真人居此,唐玄宗为他敕建‘栖真堂’及‘会真’、‘侯仙’、‘迎恩’、‘道德’、‘拜表’五亭。宋时,上清嗣宗师朱自英真人为皇室祈嗣有功,皇帝敕建道观,名‘集虚庵’,后改敕‘乾元观’。至元代,道观有殿堂房屋八百余间,后因朝代变革,为战火所毁。”

    仲文点点头道:“嗷,原来如此。”

    闫蓬头接着说:“两年前,贫道从湖北太和山云游至此,见观宇倾颓,荒草荆棘没人,传承了四十六代的宗师衣钵也早就后继无嗣,只有一些无家可归的道人在此聊为栖居之所。贫道心生悲叹,发心再兴乾元古观,弘扬道法、重建殿阁,于是便留住了下来。经过两年多的整顿、恢复,如今的状况已改善了许多。”

    仲文问道:“重修观宇需要大量资金,不知道长是如何筹划措置的呢?”

    闫蓬头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江南乃富庶之地,贫道每年都有一半时间外出游说,于缙绅、士大夫、庶人之家筹捐募资,并与江南文士精英们密切往来,借助他们的力量宣扬道义,扩大茅山句曲洞府的影响。只要如此坚持不懈,想必可收水滴石穿之功效。”

    仲文听了大为赞赏道:“好!闫道长功德深厚、定力超凡,鼎力承担起这道教第八洞天、七十二福地之首的中兴大业,令陶某佩服之至!陶某今番来此为圣上炼丹,一是凭仙山之灵气,二是借中兴之运势,三是秉虔诚之心念,必能炼就金丹,补益圣上龙体万寿无疆。到那时,圣上必然对句曲洞府大加褒奖,闫道长的中兴大业还怕不事半功倍不成?!”

    闫蓬头赶紧离席而起,对着陶仲文一揖到地道:“真人所说乃金玉之言,茅山中兴就仰仗真人大展神通了,贫道在此多多拜谢!多多拜谢!”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嘉靖十八年(1539年)世宗南巡,陶仲文随之,授“神霄保国宣教高士”,随即封为“神霄保国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领道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