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奇案
繁体版

第四十八章 陶方士贪富贵精研丹剂 孙医圣怀仁慈接木移花

    却说景仁宫寝殿东次间那只黑漆描金双龙纹药柜非比寻常,里面放的都是道士陶仲文为嘉靖精心研制的各种“强身”丹药与延年益寿补药。

    在帝王与上流阶层各种奢欲中,长生不老是最为强烈的那个。这也合情合理,荣华富贵、吃尽穿绝的享乐生活,谁不愿长存永续下去呢?于是,到秦皇汉武时,显贵们对上古神仙和不死药的传说就开始“认真对待”起来。根据《山海经》中轩辕国国民寻常能活八百岁,长寿者活几千岁;“不死之山”东侧有“不死之民”能长寿不死,秘诀在于拥有“不死药”的记载,在道家方士鼓动下,先有齐威王、齐宣王遣使赴东海蓬莱、方丈、瀛洲三山寻仙,继有秦始皇命徐福、卢生千方百计寻仙问药,又有汉武帝让方士栾大招引仙人。当然,这些努力都终归徒劳而无功。

    寻找仙人、仙药的画饼无法再唬弄显贵们,方士为牟利,便转而自制长生丹药。这炼丹倒并不全是欺世骗人,在中医与道家理论基础上炼制的丹药,既有某种润肺、清肝、明目、刺激、兴奋的药疗作用,又极易使人中毒染疾,是一种弊大于利的“双刃剑”。因为炼丹原材料为丹砂、黄金、铅、水银、硝石、明矾、玉石、石英、石膏、云母、朱砂、芒硝等,主要是重金属和矿物,带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就如历史上流传最广、服食人数最多的“五石散(寒食散)”,据传是西汉炼丹家、淮南王刘安从仙人八公手中获得丹方,为丹砂、磁石、曾青、雄黄、白矾炼制而成,内含剧毒砷化物砒霜,微量服用可引导消化、促进血液循环、强健神经、补虚壮阳。有记载最早进食此药的是留下“傅粉何郎”之典的三国时期玄学家、魏国吏部尚书何晏,他常在服丹后喜形于色地告诉别人:此药用后感觉精神振作、神清气爽,血液循环加快,身体发热,如同醉酒般有“飘飘欲仙”之态。何晏是引领风潮的大名士,经他鼓吹,五石散在上层社会流行起来,自魏、晋至唐、宋,长盛不衰。

    其实,何晏所述正是轻微中毒状态。服丹后身体发热、皮肤瘙痒红肿,需将毒性和热量散发出去。故贵族、名士们轻裘缓带、衣袍宽大、不着鞋袜穿木屐以散热;吃寒食、洗冷水浴、喝凉酒以驱燥。一派放荡不羁“魏晋风度”的潇洒外表下掩盖的是身体超常损耗。而若因服丹尝到甜头,难抑欲望加大剂量,灾祸便接踵而至。过量服用会导致皮肤干燥起疹、生疮溃烂;精神恍惚、心跳悸动、知觉失常;还会造成消化功能衰退,胃部疼痛难忍。若再加大剂量,将造成急性中毒,昏迷不醒,因心肌麻痹而死亡。

    何晏大约很有些“道行”,没死在五石散上,但那些“慧根”浅的人就难逃厄运了。曹魏时期地图学家裴秀服五石散后喝冷酒而亡;西晋医学家皇甫谧服五石散致残;晋哀帝司马丕服五石散过量,毒发身死;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服五石散中毒致性格大变,刚愎自用、猜忌多疑,常诛杀大臣,最后被刺杀身死。唐朝二十一位皇帝,死于五石散的至少有五位,直到唐代名医孙思邈更换配方,制造出“五石更生散”,这一残害众生五、六百年的毒药才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那陶仲文自幼钻研道术,又做过官吏,深知伺候帝王的凶险艰难。自邵元节病危时将他推荐给嘉靖作继任人,他就对如何侍奉好这位十分挑剔、苛刻的君主做过一番深思熟虑。因为,他可不想像伺候汉武帝的栾大(注)那样,最终落个腰斩之类的恐怖下场!他知道,从养生角度讲,最佳方式是道家内丹术。此术以道家“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思想为理论,以身体为鼎炉修炼“神、气、精”而在体内结丹,达成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目的。正如元代陈致虚《金丹大要》中所说:“是皆不外神、气、精三物,是以三物相感,顺则成人,逆则生丹。何为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谓逆?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简言之,就是摒除世间俗欲,返璞归真。按此法修炼,道教中出了不少长寿高士。如《宋史》载,吕洞宾“年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陈抟寿一百一十八岁,张无梦九十九岁,张伯端九十六岁,石泰一百三十六岁,薛道光一百一十三岁,此外陈朴、刘海蟾、施肩吾、蓝元道、陈楠、白玉蟾等内丹家都达到高龄。

    然而,此术于帝王显然不合适。且不说他们担负着多生子嗣、延续国祚的重任,即以嘉靖而论,虽然已可以说基本完成了这一任务,又能要求他舍弃锦衣玉食、三宫六院的享乐生活,去过无欲无求的道家清苦日子吗?!如果以此为策献计于皇上,必然会引起看到一道落进了苍蝇的羹汤一般的厌恶,自己的荣华富贵也就成为黄粱一梦了!

    所以,必须在保证皇上享乐生活不减色基础上,设法使他“感到”依方术之策而达到身体康健、精气旺盛的状态,从而用最小的身体损耗代价获得最大的欲望享乐。只有这样,自己的安全、受宠和富贵才能够同时得到保证。通过精心设计,他制定出一套方案,内容是精心改良的“五石更生散”等丹药加丰富多样的药疗、食疗方剂,再加上于男性强身有利的秘传房中术。凭这套方案,陶仲文果然获得了嘉靖的满意与宠信。

    “五石更生散”虽只增加了两个字,但与“五石散”却有天壤之别,它体现了医圣孙思邈拯救世间贪愚之辈的良苦用心。那五石散的主药为丹砂、磁石、曾青、雄黄、白矾五味,内中除磁石、曾青有小毒,还算“谦谦君子”外,其它三味都是毒性颇强的“虎狼之药”,尤其是雄黄,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可分解产生砒霜,危及生命。医圣见魏晋以来无数显贵们受贪欲驱使,如飞蛾扑火,纷纷死伤在五石散上面,心生悲悯,意欲为之脱解。他知道,在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金匮要略》卷上《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中有个名为“侯氏黑散”的“草方”,主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寒恶不足者,用药包括菊花、白术、细辛、茯苓、牡蛎、桔梗、防风、人参、礬石、黄芪、当归、干姜、芎、桂枝。另外,《金匮要略》卷下《杂疗方》中还有个“紫石寒食散方”,是所谓“石方”,主治伤寒令愈不复,用药有十三味: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栝萎根、防风、桔梗、文蛤、鬼臼、太一余粮、干姜、附子、桂枝。这两个方子一是名称与五石散相似,便于李代桃僵;二是方子中所用药材虽也有矿物,但都没有毒性,不会伤人。于是,医圣将此二方合并删减,起了个“五石更生散”的名字,但凡有人向他索要五石散便以此相应,并告诉对方这是在汉代名师张仲景方剂基础上改进的,与五石散相比有百利而无一害(这绝对是实话)。以医圣的名望,所说的话自然是金科玉律,久而久之,“五石更生散”便取代了“五石散”,那些贪愚的显贵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捡了条性命。

    至于那张五石散药方,医圣终其一生深藏不露,只是在教徒时口头告诉他们有这么个方子及其作用,并要求徒弟们严格保密,不可外传。临终时,他将药方烧掉,并明令以后带徒只能口授此事,只能作为一种知识的掌握,不许留下文字,更严禁按方制药,拳拳之心,可谓良苦。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栾大,汉武帝宠信的方士之一,自称能制造黄金、堵塞黄河决口、制造不死之药和引来仙人,因此被汉武帝封为五利将军、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和天道将军,并封乐通侯,武帝还将爱女卫长公主嫁给他,但最后因方术不验,栾大被施以腰斩之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