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霄宫里的旁听生
繁体版

第十章 不周山

    从周天下望,天地之中唯一能看到轮廓的山,无疑就是那座巨山。

    而观其轮廓,此山还是一座不周之山。

    周者,齐也,全也,故山之不周,即山之有缺。

    莫可名状的巨山,一望而知,还真是有缺之山。

    此山之巨,就连太阳、太阴相加,也不足与之相较,故横亘天地之间,真真是字面意义上的接天连地,而其有缺之部分,即是在刺入九天后,因元气过于富集,折射了大部光线,故乍一看,就似上三分之一的山体,在九天之上凭空消失了。

    弥罗身结元磁,直降不周之山,一过雷火罡风层,便觉出了异常。

    竟有一株难以形容的树,占据了他整个的视野!

    那株树,质若青铜,万仞无枝,粗不可量,高不可计,总之大到了极处!若非主干之上,还有紫叶、玄花、黄实,如浮雕一般招展,恐还真认不出,其竟是一棵树!

    弥罗震惊之余,与巨树交感,用不多时,便有了新发现。

    其一,此树非同寻常,乃是一种曲率生物,其主干一过万里,便分枝择向,循不同曲率,离开了当前虚空,故在当前视野,才有干无枝,见树不见冠,宛若只长了一半。

    其二,此树不可见之枝冠,循不同曲率生长,因曲率不固定,呈线性演变,故在某个时刻,也会因曲率同频,而通达诸天,因此沿枝冠攀援而上,真可直抵诸天。

    其三,此树通达之诸天,至少包含了两个,一个周天,一个“三十三天”,而这个所谓的“三十三天”,则是一个有着三十三层架构的由此树直接开辟的初生法界。

    也就是说,此树通达诸天之外,还有开辟诸天之能。

    到得这时,弥罗察元气之来向,自然也就明白了,周天不知去向的元气,其实是为此树接引,十之七八,注入了不周山,余下十之二三,则是转入了三十三天。

    元气之走向,既已查清,那巨木之功用,便也不查自明。

    简单说,此方天地之架构,若以周天星斗为元气运变之“天枢”,那不周山加巨木便是完整的“天地之枢”,负有勾天连地,转运及流变周天元气的职能。

    “不过,同样是奇树,相较扶桑、月桂,此树无疑更特殊一些。”

    弥罗自忖,比起那口古钟,巨木的分量,似乎更重一些。

    他不敢破坏巨木,但投入一点虚身,化巨木为一舍,还是有胆子做的。

    这应该不算破坏,毕竟巨木只有灵性,而化生元灵,其实是拔高了层次。

    果然,猜测成真,天地并无异变。

    弥罗见此情形,吁一口气,采了些黄实,便直接离开了。

    巨木之道妙,非一时能体悟,日后再寻来,也是一样。

    身结元磁,渐行渐下,过得半日,才脱离巨木之荫庇。

    这时,弥罗才惊异发现,原来不周山之上,竟弥散着一种威压。

    此种威压,乃是对心神的威慑,而非具体的力。

    威压渐下渐弱,在两天之交处,终于消散了一空。

    这个位置,对应雷火罡风层,元气之流变颇为诡奇。

    弥罗沿此一线,绕山而转,观摩了数日。

    这一日,他穿过一层重如铅汞的灰雾,不经意看到了一处秘崖。

    秘崖氤氲,虬伸一藤,七色流离,似是一株葫芦。

    弥罗近前打量,只见这株葫芦藤,一藤七蔓,一蔓一蒂,本该一蒂结一个葫芦,却五根蔓条都空空如也,只剩了一个赤彤彤的红葫芦,以及一个乌漆漆的黑葫芦。红葫芦不大不小,似还有成熟的余地,但那个黑葫芦又小又蔫,看起来,应该是再长不大了。

    一看蒂痕便知,藤上本结了七个葫芦,却有五个早被人摘了去。

    不管五个葫芦,被谁人摘了去,都让弥罗止不住心中一喜。

    毕竟对他而言,摘不是重点,“有人”才是。

    虽周天主星之上,已有三百六十五个生灵,但天地如此广大,自然生灵越多,才越方便交流,否则三五百年遇不上一个,和一人独存于世,又有什么区别?

    至于这株葫芦,无疑也是一株灵根。

    弥罗与之交感,发现由藤至蔓再至葫芦,元气有明显的分化与流变,缺了的葫芦,元气之变无以辨识,蔫小的黑葫芦似不相干,但那个红葫芦,却呈六气之太阳寒水的运变。

    六气之变,若红葫芦合其一,那不言自明,另五个为人摘去的葫芦,应也一个葫芦合一气之变,各蕴了“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之妙理。

    一念及此,弥罗若有所思。

    他没去摘什么葫芦,而是以灵飞之法,让葫芦藤化生了元灵。

    这株葫芦藤,扯直了不过几十丈,很方便纳入玄牝之门。

    将之孕化,至少可以观察一下,那缺了的五个葫芦,会不会再长回来,而与此同时,有元灵潜伏其中,也很方便体悟,玄牝之门的理法。法宝之中,必蕴藏了理法,故若能以之为参照,开创一门玄牝道法,自又比琢磨葫芦,收获要来得更大。

    或许不周之山,确是弥罗的福地。

    他且行且停,过不多久,又到了一处小潭。

    这处小潭,深约九尺,阔及百丈,隐于迷雾之中。

    潭水澄澈,流变星光,潜藏生机,似是一种神物;潭中有鱼,数以百计,两尺之长,一指之粗,短角成杈,似龙非龙,鳞披星辉,若鳅非鳅,也非寻常可见。

    然而,最惹人注目的,却是正中央一株亭亭而立的青莲!

    那株青莲,一茎五叶,亭亭而立,花开十二品,裹着一个莲蓬。莲蓬生三十六孔,三十三孔吞吐元气,氤氲混沌,余下三孔则灵机媾和,各结了一籽。

    弥罗一望之下,还以为混沌所见的四十八品青莲,又显化在了眼前。

    形似且神似,故他一见之下,便生了觊觎之心。

    不但觊觎,且比之前见到那口开天的古钟,还要更为情切。

    于是,他急不可待,便以灵飞之法,将青莲化为了一舍。

    元灵一生,青莲之秘,便揭开了一角。

    不过,弥罗并未与之交感,而是施以形变,将虚身一再虚化,如一团物质散化为无量的粒子,继而以无厚入有间,将整个小潭连同上下周遭,都尽数笼罩了起来。

    这种形变,已是虚化为了混沌之态,可以说,更凸显了量子化之特征。

    如此状态,自是为了贴附于小潭,从细微之处,观摩气机之运变。

    观摩清楚,再来复制,便能以同一机制,具现潭中之水。

    若虚身可行,即成一秘术,便不可行,也能另辟一潭,令潭中生水。

    青莲造化,实不可弃,神水流光,放过也可惜。

    当然,真正涸泽而渔的举动,却是弥罗将潭中之龙鳅,也一条不落收入了玄牝之门,而流光之神水,他则只取了一半,总算还给后来人,留了一些机缘。

    回复虚身,正待收起青莲,不料却在这时,来了不速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