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遍访周天
随之,弥罗与扶桑交感,参悟起灵根的道妙。
所谓道妙,其实也是一种机制,元气运变之机制。
有了这种机制,扶桑才能扎根大日,以木之属显火之韵。
交感三年,弥罗悟得二法,一曰“日宫呼吸法”,一曰“源火术”。
持日宫之呼吸,可得火之真韵,故非同寻常,也算一门秘术。
源火术更妙,可采炼任一种火焰,成一源火,并以此为种,源源化生。
虽此源火之术,只是一种秘术,并非根本法门,相较扶桑之道妙,失了孕养之功,但至少理论上,只要修成源火术,便对任何火焰,都有了掌控之能。诸般火焰,见到即可借来,采之炼之,以火生火,源火不息,一脉不绝。
有了源火术,弥罗对赤火、金焰,难免就生了觊觎之心。
于是,他先采赤火,纳于一窍,而后又亲入虬枝法界,采了一朵金焰。
道妙已得,接下来,弥罗又从扶桑之上,折下了三段须根。
若能以玄牝之门,再孕化三株新苗,那太阳之行,可就算圆满了。
至于扶桑之舍,元灵潜伏于内,以作监控即可,不必费心修行。
以太阳为第一站,那接下来的第二站,自然便是太阴。
太阳为日,太阴为月,日月之于周天,恰为运变之枢纽。
太阴之神异,不下于太阳。
此星高空漂浮着一种奇物,形如橄榄,纍纍贯串,金丝万道。
奇物漂浮淌汇,终而聚成云团,落入一处谷塬。
谷塬不大不小,以奇物填充,宛若一片波海。
波海之西,长了一株月桂,褐枝黄叶,花似伞冠,果如串珠。
月桂三千丈高,婆娑倾盖,洒落一地清辉。
清辉如水,荡漾玄妙气机,结成了一个浅涡。
浅涡之中,也藏了一个法界,内有道宫,正悄然演化。
弥罗驾轻就熟,往法界之内投影了一具分身,稍加感应便发现,内中不但有一片宫苑,而且宫苑最深处,也有一团水月清光,牵引无量气机,孕化着什么生灵。
这一次,他没有生事,而是解除分身,与太阴交感起来。
待有所得,弥罗又祭出玄牝之门,先自波海之中,收了两成纍纍贯串的奇物,又由月桂之上,摘了数十枚温润如玉的桂子,继而才以灵飞之法,将月桂也化为了一舍。
果然,正如所料,仍是风平浪静,波澜未惊。
于是接下来,他便按部就班,与月桂交感,参悟起此中道妙。
所谓道法自然,参草木之道妙,得悟一二道法,实是再正常不过了。
过得三年,弥罗领会两门道法,一曰“月宫呼吸法”,一曰“谷神气”。
持月宫之呼吸,可养蕴无限生机;谷神气则是秘术,可显化无限生机。
这很合玄妖法脉的路数,若有所结合,当能开创一部根本道法。
领会了谷神气,弥罗已心满意足。
他折了月桂三段须根,继而便离开月亮,去了下一个主星。
不消说,这月桂之舍,也将元灵潜伏,以作监控。
第三个主星,疑似荧惑。
在一个隐秘之处,弥罗也找到了法界、道宫,但除此并无异常。
于是,他放开心神,感应一下元气运变,便赶往了下一站。
就这样,弥罗深入周天,历经一千八百余年,终于将三百六十五主星,以及四万八千辅星,逐一造访了一遍,并将周天之运变,融会贯通,与元磁之脉理,形成了映照。
有意思的是,不但每一颗主星上,都藏了一个法界,每一个法界内,都立了一座道宫,就连每一座道宫深处,也都无一例外,孕育了一个生灵。若说区别,也有区别,那就是只有太阳、太阴两个主星上,各生长了一株奇树,其他主星则没有。
与此同时,四万八千辅星上,则既不见法界、道宫,也没有奇树、生灵。
不过,若说周天运变,仅止于星斗,那就大错特错。
实际上,在周天之正中央,还有一个不可见的法界,藏匿于虚空。
这个法界,类如一口井,吞吐星尘之外,还流转了一道灵光。
也就是弥罗,不厌其烦,逐一与主星、辅星有过交感,等若以数万个视角,逐一体悟了一番周天运变,故视野之广、感触之微,连虚空之纹理,也囊括了进去,否则换个方式,还真难以察知在周天之上的虚空,竟还藏了如此一个法界。
此法界,关乎星斗之生灭,其在周天运变,实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有定数之星斗,只有可见生灭,才能因变而变,形成稳定的机制。
待将周天运变的脉理,一一梳理明白,弥罗自然也就清楚了,原来周天之运转,承载了一种机制,即可将高能级的元气,流变为低能级的元气。
值得一提的是,星斗运变之周天,并非天地之最外缘。
实际周天之上,还有一层虚空,弥罗称之“元气海”。
此元气海,类若真实混沌,只是只见元气,不见其余罢了。
元气海之外缘,有一种看似薄不可计实则厚不可量的时空结构,不但如同一层胎膜,将初开之天地与真实之混沌分隔了开,还无休止地从混沌抽取着元气。
这种时空结构,或说胎膜,弥罗比之其他,都更为重视。
毕竟胎膜之外,就是真实宇宙,而真实宇宙,仍在一点一点坍缩。
而新开之天地,能否抵御甚或扭转宇宙坍缩,就有一半因素,系于这层胎膜。
不过,弥罗没看出端倪,他只知道这层胎膜,正无休止地从混沌抽取着元气。
既然以混沌为资粮,只进不出,应该久而久之,能消解混沌于无形吧?
弥罗饱含期待,感觉困境之不可逾越,终于有了可见的松动。
察元气之流变,元气海乃是源头。
混沌之元气,构成了元气海,元气海之元气,又为星斗牵引,垂落了周天。
周天之元气,经星斗流变,约有八成,明显流出了周天。
然而,古怪的是,元气流出周天不假,具体流向了哪里,却找不出来,像凭空消失了一样。
弥罗换个思路,也就想到了对策。
查不到去处,并不代表,也查不清来向。
很简单,凭空消失的元气,不管经几层运变,最终肯定导入了地陆,故从周天入手,若找不出去处,还可从地陆入手,去找其来向。虽然地陆元气如何流变,目前还没有勘察,但显而易见,无论其如何流变,开天之人脊柱所化的巨山,都该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因此,循元气之流变,察天地之运转,自然下一站,便是那座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