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云下的尘星
繁体版

第14章 最特殊的人

    几个月前,杨鑫从张教授口中得知特种橡胶的超排列结构参数完全可行时,她便依据租赁避难所实验仪器的合同,将生产权交予了校方,而且生产出的第一个样品她也见过了,各项性能都远超她最初的设计。这在她的意料之中,因为参数的总量并不是她原本设计的数量,这件事情她对谁也没说,因为实在太过骇人,根本没人会相信。

    今天,她受到邀请观看深海气球的最终测试。

    令游人心旷神怡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绿色的是青草,蓝色的是天空,而白色是云朵,牛羊,也是雪白的哈达。草原腹地停放了数百辆各种样式的装甲车,驻守的士兵们很友善,往来的游客纷纷在他们面前拍照,而更多的人则看到了装甲车后面的一道警戒线,游客们近前才发现,这警戒线围了一个大圆,居然圈住了数万平方米的草原!

    拿着望远镜的游客看到这个大圆的中心放置了一个老式木柄手榴弹,还有脸盆粗细的钢索连接着它和地面。

    “你们是在实验武器吗?”那名游客问。

    “武器的话你们是看不到的,这是测试一种气球。”士兵回答。

    “气球?”

    游客们顿时被他们的对话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朝警戒线走去,竟围了一个圆,于是使用高空无人机观察的士兵看到了这样一个景象:人们几乎围成了一个半径三公里的圆形人墙,而人墙内除了草地之外几乎什么都没有,让他一度以为这些人是在举行某种宗教仪式。

    远处山头上有一座瞭望塔,塔顶上杨鑫正在和项目介绍人交谈,而后者其实是军方派来打探杨鑫口实的。校方并没有公布特种橡胶的研究过程,联合政府此时还不知道这个材料是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诞生的,只知道它与天际环的基础材料相似,便想邀请杨鑫进入军工企业。

    项目介绍人说:

    “手榴弹的头部外壳内是一团未展开的特种橡胶,内部串联了四枚微型炸弹,用爆炸使混合轻空气弥散到气球内,混合均匀后能让气球在深海中匀速上升,经过初步抗压测试,您设计的材料完全可以抵抗三千米的水压,在浅海区打捞房屋没问题。”介绍人称赞道。

    “为什么要用武器的名字叫它?而且图纸中只标注了两枚微型炸弹,是没人看过吗?”杨鑫质问道。

    介绍人显然没料想到杨鑫会这么问,他说:

    “是因为它太像武器了,这次是最终测试,需要测定深海气球的极限容积,因此准备了四枚炸弹。”

    “被淹没的房屋大部分都在浅海区,三千米完全够了,深海气球已经可以量产没必要再测试了吧。”

    杨鑫对所谓的最终测试开始感到疑惑,因为她站在高处,周围都是平原,随便扫一眼都能看的很远,她本想找何北风,却看到远处的山坡上停了十几辆上了迷彩的卡车,一瞬间,她心里开始感到不安。

    “看,第一枚炸弹马上要爆了。”介绍人提醒道。

    木柄处刻有一个显示屏,这是深海气球的引爆倒计时。

    现在倒计时归零了。

    一声微弱的闷响,里面深褐色的橡胶剧烈膨胀起来,封闭它的外壳被炸开,它从一个乒乓球大小的体积瞬间胀大到能装下一辆大巴车,接着木柄内部的混合轻空气开始发生反应,气球不断膨胀着,最终在气球体积能容纳五层楼房时停了下来。

    木柄下方连接着一条深入地下的钢索防止气球飞起来,滑稽的是,钢索的每一个结点足有脸盆粗细,而连接它的木柄只有半个手臂的大小。

    气球悬浮在场地中央,球底距离地面大约十公分。

    只是这样的大小还不足以撼动深埋地下的大楼地基,杨鑫也十分清楚这一点,所以她在设计之初就将橡胶的韧性放在首位,拳头大小的橡胶固体必须膨胀到能容纳百米大厦的体积才有实际价值。现在的大小只是开始,第一次爆炸是为了帮助橡胶舒展分子结构层。

    很快,木柄上的倒计时再次归零。

    一只麻雀扇动翅膀的声音盖过了这次的爆炸声。

    展开后的深海气球膨胀速度快地惊人,距离爆点百米远的几名观察员还没来得及后撤就被一层浅褐色的半透明薄膜推倒在地。气球不断地膨胀着,观察员急忙爬起来朝外围跑,胀大的气球在后边追,一些人甚至被不断推进的薄膜包裹在内部,看似危险,他们却能很轻松地跳脱出来,以至于有的观察员说这层半透明薄膜是有阻力的空气。

    膨胀结束后,如果不是半空中时隐时现的浅褐色,游客们还以为刚刚的大气球因为漏气而消失了。

    其实气球是否存在很好辨认,阳光穿过气球薄膜产生的阴影,或者是那一条粗壮的钢索被一种莫名其妙的力量拉直在半空。

    而气球在最初剧烈膨胀时压弯的青草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圆,直径足有六百米!

    这个巨型的气球排开了大约一亿立方米的空气,产生的浮力紧拉着锁链,附近的草地出现了大片的龟裂。

    “在这种体积下你们测试过它的韧性吗?”杨鑫问。

    介绍人说:

    “在车间测试过延展一千倍时的韧性,一般的尖锐物体无法划破它,最主要的是它能抵抗普通激光束灼烧至少1秒。”

    “什么意思?”杨鑫并不认为海底会出现激光干扰。

    “你们学校已经上报联合政府了,这是战略资源呀,杨女士,您现在可是大功臣。”介绍人一脸兴奋,然后又说了一些军工上急需的几种材料,言外之意是想让杨鑫试着研发,但她始终无动于衷。

    这完全印证了杨鑫的担忧,深海气球主要是用来打捞沉没在海底的金属资源,未来也会应用在清理地球近地轨道的太空垃圾,绝不应该被改造成杀人武器,在测试结束后,那些军方的人一定会找她商量合作的事,她必须得找个理由推脱掉。

    就在两人思考下一句话该怎么说的时候,第三枚微型炸弹爆炸了。

    那些仔细观察的人会注意到木柄上发出了闪光,而更多的人是突然发现那股朦胧的浅褐色消失了,刹那间一袭狂风迎面而来,并不是气球爆炸了,而是它膨胀的速度太快了!

    人们是根据自己身旁忽然出现的一大片阴影才判断出气球还在。

    游客面前出现了一个直径达到六千米的巨型肥皂泡,几个胆子大的人想用指尖点它,其他人看到后吓地要死,有的人捂着耳朵,有的人干脆逃跑了,没人敢猜测这么大的气球爆炸时的会不会有炸弹般的威力。

    负责看护警戒线的士兵也非常担心,但他们终究没能制止这个游客。

    “像水一样,有些凉。”

    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那个最先用手指触碰气球的人说了这样一句话,触点产生的波纹缓缓蔓延到整个气球,就像一粒石子落在了平如镜面的湖水中产生的涟漪那样。

    人们在触觉上也证实了它的存在。

    幸好没有爆炸,众人松了一口气,不过那名游客也被士兵暂时扣押了。

    介绍人:“总工程师算的很准确,分子结构层打开后,三次爆炸可以让它的直径达到六千米!”

    “第四次爆炸呢?”

    “二十公里。”介绍人说,“这还是只有拳头大小的特种橡胶,这下您知道自己造出了多么了不得的材料了吧。”

    杨鑫清楚,如果她不说实话她就没理由拒绝军方的要求,只是不知道他们会不会相信。

    “看!”介绍人指着深海气球的正下方。

    半径达到三千米的气球其排出的空气体积足有一千亿立方米,产生的巨大浮力已经将钢索栓接的钢柱拔出了三四米高,以钢柱为中心方圆一公里的草原上都出现了大范围的裂缝。

    正在和军方交涉的何北风和总工程师也注意到了这个动静。

    “那个钢柱是什么东西?”何北风问。

    “废弃的界碑,我们临时加固了它,被掩埋的部分呈‘土’字型的结构。”总工程师说。

    “这里很快就要被掀起来了,快,朝钢索射击!”一名指挥官喊道。

    裂缝深达数丈,好似即将破碎的冰面,裂痕飞速向四周扩散。

    早已准备好的激光切割机朝目标位置照射,切奶酪般将钢索断开,而被抬高数尺的地面因为突然失去了支撑,随即在一声足以震撼草原的巨响中掉了下来,测试场地一片狼藉,到处是翻开的土地。

    杨鑫质问介绍人:“看看你们干的好事,这到底是极限条件测试,还是你们一起和军方为了武器化而做的实验。”

    介绍人微笑道:“杨小姐,您不觉得用它去打捞金属是浪费吗?”

    杨鑫没有回答他,而是说:“终止第四次爆炸吧,它要飘走了。”

    地面上的人们快要看不到气球了,它飞得实在太高了。

    “您好像没搞明白,就是要让它飘到高空才能开始最后的测试。”

    如果不是阳光透过薄膜产生的漫反射,仅凭肉眼根本无法看到气球的位置。

    地面上的人一直观察着缓步上升的深海气球,慢慢地,没有携带望远镜的人完全看不到它了,就在它即将进入云层时,其底部发生了一次爆闪:第四颗微型炸弹被引爆了。

    没有人能忘记这一瞬间。

    天空的云层突然急速后退,腾出的空间形成了一个覆盖天空的圆球形孔洞,那些被推开的云汽堆积成了一堵灰色云墙,而这堵云墙,点缀着中心的七彩空间!

    一个方圆百里,连接天地的七彩空间。

    气球整整扩大了一百倍!这七彩色,是几乎透明的巨型肥皂泡折射阳光产生的。

    仿佛是一缕空气织成的绸缎覆盖在人们身上,像和风一般,不带偏见地轻抚着每一个人,这一刻,所有人都沉浸在这片七彩空间中。

    杨鑫的手指轻轻点了点披在身上的轻纱,如空气一般轻盈,丝毫没有触感。

    可它很快就飘走了,盖在人们身上的轻纱褪去了。

    云墙缓慢地填补着孔洞,当云层遮住阳光的时候,那个无比斑斓轻纱般的气泡也消失了。

    拳头大小的特种橡胶在扩展到如此规模时,气球的薄膜已经是单分子层,但是有机材料単分子结构的化学键不够坚固,甚至会被一阵微风吹散,而这个庞大的七彩空间已经飘到了大气层边缘,仍没有不稳定的迹象。在天际环等候的轨道清洁队将其回收后,经过细致的研究科学家们才发现这个气球还有纳米材料的特性。

    游客们陆续散去,草原上的工作人员也开始处理那片被破坏的草地,杨鑫仍然站在瞭望塔上,她终于拨通了何北风的电话,可后者最终没能说服军方将气球武器化的念头。

    双方的合作事宜是在青藏高原城市群的一间特种橡胶加工场内进行的,为了方便交谈,军方派出了一位精明能干的军分区女首长作为代表。

    军方代表首先交给杨鑫一份拟好的文件,后者看着表单上的一份份承诺,一个个好处,任谁都无法拒绝,他们甚至已经帮杨鑫注册好了一个海洋打捞公司,注册资金就有八位数。

    军方代表:“我知道这些东西还远远抵不上这种新材料的价值,但是杨女士,您不仅是联合政府管辖下的一位公民,也是常任理事国的一位公民。您的贡献,两方都不会忘记,这份荣誉,也无法用物质来衡量。”

    何北风:“据我所知,两周前你们曾带走了一份样品,我想知道你们的分析结果。”

    军方代表:“抱歉,这种材料的结构颇为复杂,而且时间仓促,我们还没有完全解析,只知道它以分子建筑法为基础改变了一部分橡胶分子结构增强了延展性和韧性。”

    何北风:“原来我们这个小地方的科研设备还要先进于贵方,这里的实验室只花了一周时间就解析出了结果。”

    军方代表:“愿闻其详。”

    何北风:“贵方只说出了三分之一,有机合成改善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十分有限,而它主要是采用了超排列结构法,找到一种最适力学结构,在分子层面上建设它。”

    军方代表:“找到这样的结构是非常困难的,还必须保留基材料的性质,目前只有天际环和几座太空城的骨架采用了这种方法,这也是我们如此奖励杨女士的原因。”

    何北风:“只是这些奖励恐怕不够。”

    军方代表(不耐烦地):“这都不够?你们还想要什么。”

    何北风:“还她自由。”

    军方代表:“她本来就是自由的,何先生,您的无端揣测会误了她以后的大好前程,杨女士已经收到了天际环科研总部的邀请函,没有科研人会拒绝这个天大的平台,我们会派专人二十四小时保护您的。”她的最后一句话是对杨鑫说的。

    杨鑫(略显紧张):“我不能算作一个科研人,研发深海气球的初衷只是想改善打捞行业的工作强度,我曾干过几个月,体会过这份工作的沉重,只想改善它,从没想过以后要继续从事科研方面的工作。”

    军方代表:“你大学毕业后不打算继续深造吗?凭借这个成果,你现在就可以读博。”

    杨鑫(微微一笑):“我对你们口中所谓的殿堂不感兴趣。”

    军方代表:“你现在要清楚,你不只属于你自己,还属于全人类,我们必须保护你的安全。”

    何北风:“这就是你说的自由?”

    军方代表:“在有专人保护的前提下,她可以去任何地方。”

    何北风:“让我说出你们的企图吧,特种橡胶的另一部分属性是它还具有纳米材料的特性,甚至都没有人假设过让一种材料融合两种分子层面的结构特性。你们想让杨鑫研发出更多具有此种特性的材料。”

    军方代表(轻蔑的态度):“企图这个词具有攻击性,针对性,暗含贬义,可如果让一个人发挥才能都是错误的,那就没有正确的东西了,杨女士,您站错队了,我们才是为您好。”

    将造福人类的科技用作杀戮同胞的武器,杨鑫绝不想成为间接杀人犯。

    何北风:“我想说的是杨鑫她几乎不可能再研发出类似材料了,如果真有运气这东西,恐怕全人类的运气都被她一人用光了。”

    军方代表:“什么意思?”

    何北风:“神眼系统内应该有031号避难所实验室监控的备份,你们可以去查一下特种橡胶是如何诞生的。”

    军方代表眼神示意了警卫员,又转头对杨鑫说:

    “你应该能解释一下他说的话。”

    杨鑫:“如果我说这一切是因为电路故障导致的巧合,您会相信吗?”

    军方代表:“我看得出来,你们两人不是在开玩笑,但我必须得等事情确定后再决定。”

    不久后,警卫员匆匆跑回女首长身边附耳低语着什么,但看不出后者神情的任何变化。

    “小王,将刚刚的话再说一遍。”女首长吩咐道。

    “是。”王警卫员回敬军礼,“半年前031号避难所的实验室监控记录中,有五分钟的视频内容出现异常,事故的调查记录对此事的描述很模糊。”

    何北风说:“那是天河八号超级计算机内部芯片区出现的电压异常,随后显示器上就出现了正确的参数,而这种类型的超算最可能出问题的是蓄电池,但是经电力工程师调查没有发现总变压器和蓄电池有任何问题,之后这件事便以意外结案了。”

    军方代表(惊讶地表情):“然后这个意外产生了特种橡胶?”

    何北风:“确切的说,是它的结构模型。”

    “匪夷所思,难怪会说她耗尽了全人类的运气。”军方代表饶有兴致地看向杨鑫,问:

    “你很特殊吗?”

    杨鑫回答:“你们应该调查过了,我是一个普通人。”

    “你确实很普通,放在人堆里除了你的亲人谁也认不出你。”女首长站起身走到杨鑫身后,轻抚着她的长发,又说,“可地球上的特殊事件和特殊人物已经出现过不止一次了。”

    杨鑫:“我不明白您的意思。”

    军方代表:“别紧张,有很多东西只从外表是看不清的,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希望对您做一次全身检查,当然,最主要是测试大脑功能是否超乎常人。”女首长一直在观察杨鑫的面部表情,但后者表情自然,只带有一些正常人被询问时的焦虑和紧张感。

    “如果所有指标都正常的话,我可以回到之前的生活吗?”

    女首长微微颔首,她不需要一个普通人。

    双方各自在合作协议上签了字。

    杨鑫被带到了天际环的科研中心做了全面检查,在另一侧的会议室内,王警卫员向首长拉娜莎·安佛拉斯·普希金报告了体检的全过程。

    “DNA检测确定是人类,而且大脑功能正常,大脑存在。”王警卫员念到后半段时变得磕绊起来,因为这份报告书太奇怪了,但他忍住了向首长询问的冲动。

    “小王,不用多想,我原本以为能造出这种划时代材料的人一定非同寻常,没想到她却是一个普通人。”

    “让她回去?”

    拉娜莎颔首,又说:“但务必要让神眼系统分出千分之一的功率盯住这个女孩儿,她一定是特殊的。”

    杨鑫回到海底城后就开始规划海洋打捞公司的发展方向,因为何北风和校方的牵线,旧上海方面派出了何北风和贝克勒尔这两个熟人来协助她管理公司,三人决定优先清理大西洋地区被淹没的城市,原因是第二次大洪水之后被大西洋淹没的海岸线城市最多,也最繁华,金属资源丰富。

    深海气球的第一次实地应用被定在了纽约,在上个世纪,它是世界第一的大都市,即便处在昏暗的海面下,那林立的大厦,交错的隧道仍然能印证它曾经的繁华。

    新世纪号巨型货运列车是二十二世纪末的巨无霸,因为新纽约方面一直不同意切割的方式打捞,所以它现在仍安静地躺在支离破碎的真空管道中。经由旧上海的宣传,他们得知深海气球的打捞方式不需要破坏物体结构,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邀请了杨鑫。

    三名经验丰富的潜水工分别在它的第一百节,二百节,三百节处各栓接了包含两枚微型炸弹的深海气球。

    水下摄影师的镜头对准了那个庞然大物,这次打捞的过程将在全球直播,来为新公司赚取噱头。

    漆黑的海底深处依次闪过三道光,它们之间间隔了数公里,间接标注了货运列车的总长度,可是从镜头上去看海底,只出现了几个大一点的气球,列车没有丝毫动静。又依次闪过三道光后,围困列车的真空管道上传来噼里啪啦的碎响声,清脆的声音经由海水传播到耳中却变得浑厚起来,数十架水下无人机的强光灯打在列车上,人们看清声音的来源是真空管道被列车挤碎时发出的。此时列车头部已经被栓接的气球带离了管道,车头至腰身的一大段拖车逐步抬升,挤碎了一节节真空管道的特制玻璃,可如果不这样做,就需要一段段地破开管道,而列车全长四公里,这会耗费相当多的时间。

    逐节破碎的真空管道像引燃的鞭炮,一节一节地炸响着,声音在达到列车腰部位置时停下,随着列车头部抬角不断接近九十度,拖车对管道造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终于,这节真空管道在一声闷响中破碎,将爆竹的引线继续了下去。

    这个时候列车头部已跃出海面升到了百米高空,停泊在这片海域的打捞船在列车货箱上连接了数十根用来维持稳定的钢制绳索,防止上空的海风干预打捞作业。

    随着最后一声闷响,新世纪号完全脱离了真空管道,水下摄影师远远地跟在列车尾部拍摄到这样一个奇异的场景:几万吨重的铁疙瘩挂上了三个五光十色的气泡,在海洋内缓慢上升,而那些打在气泡上的无数强光灯柱更像是一道道聚光灯,是对它柔弱外表下隐藏的强大力量给予的赞美与肯定。

    在方案刚提出时没人会相信这三个只是看上去大一点的气球竟能让万吨重的新世纪号完整地重见天日。

    当所有车厢都脱离海洋后,拖运船准备像放风筝那样将新世纪号带回港口,路途中,浸满海水的三百节车箱不断地渗水,在空中形成了一条颇为壮观的瀑布,但万吨重的大家伙悬浮在空中总是不那么让人放心,站在甲板上值守的船员提心吊胆了一路,等到达港口时,人们使用无人机在三个气球上各开了一个小孔,由于结构的特殊性,气球不会发生爆炸而是缓慢地排气,让新世纪号平稳着陆。

    经由港口检查,新世纪号的结构完整度很高,维修一番后就能重新投入使用,新纽约方面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再加上颇具观赏性的打捞过程,这家新成立的打捞公司很快就收到了大量订单。

    杨鑫将公司总部设立在旧上海,她站在第一次来这里时那座大厦的顶楼欣赏着周围熟悉的一切,海底是清晰可见的珊瑚群和爬满外墙的海洋生物,所有这些事物在她离开之后都没有发生变化。

    公司目前的话事人只有杨鑫,何北风和贝克勒尔三人,他们在顶楼上开始了一个小会议。

    杨鑫记录了打捞新世纪号时潜水工的工作时间:从潜入水中到浮出水面,总耗时大约八十分钟,栓接气球耗时约二十分钟,反而是潜水游动的时间占据了大部分工时,如果再配备上更快速的潜水工具,效率还能再翻一番。

    “我打算将员工每天的工时降至当前的一半,也就是一周总工时不超过二十小时,您觉得怎么样?”杨鑫问道。

    “你有点着急了。”何北风回应道,“公司才刚站稳,得等五年左右的时间让深海气球占领市场,那时我们才有发言权。”

    “没这个必要,太多人受够了这个该死的工作制度,我现在就想去改变它。”

    “气球打捞的方式虽然在各方面都远超普通的打捞作业。”说到这里,何北风停了下来,似乎还想再说些什么,却没有开口。

    “这一点你我很清楚,先生,您想说什么?”杨鑫问。

    “年轻人嘛,总得有股冲动劲。”何北风微笑着,“放手做吧,我们都支持你,另外,轨道清洁队也更换了装备,之前极限测试的气球被裁成了一张空气网,足有三百亿平方米。”

    地球的夜空将更加明亮!

    工时减半立即在这家刚成立的公司实行开来,当员工们了解到工时减少而工资不变时虽然很高兴但也狐疑起来,认为是这个还在上学的女老板裁员前夕的新方法,于是更加卖力地工作起来,最后工时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达到了上个世纪每天十小时的水准。

    杨鑫看着这个月的报表犯了愁,她知道必须和员工当面说清楚才能解决问题。

    公司的打捞船停靠在码头边上,杨鑫等待着下班的船只,如同报表描述的那样,大部分船只的作业时间都超过了十个小时,她等了很久,才终于等到第一艘。

    工人们是认识杨鑫的,她前脚登船,脚后跟还没落地,工头就窜溜着跑了过来,杨鑫没有直接和工头搭话,而是等工人们将飘在半空中的大楼骨架平稳放下后才说出了来由。

    工头:“我把他们召集到一起?”

    “不用,让他们休息一会儿,长时间待在海底水压会阻碍血液循环,心脏负担很大,再加上操纵器械的劳顿,这时候最需要休整。”

    工头一听这个老板还挺懂行便来了兴趣,说:“你家里也有人干这个?”显然工头不认为她干过这一行。

    “我父亲是干这个的。”

    “哈哈,算子承父业了。”工头笑着说道。

    “父亲是普通的潜水工,我也曾干过两个月,多少了解一些。”杨鑫知道工头误解了自己。

    “喔,对不住啊。”工头说,他现在明白,自己眼前站着的并不是一个富小姐。

    “没事,我只是想让大伙儿知道,减少工时并不是大家所猜想的那么阴暗,就是单纯地想让大家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而已。”

    “如果是其他人说这些话,我全当放屁了。”工头直接了当地说。

    “哈哈,叔叔,您的话太逗了,为什么我就不一样。”杨鑫笑着回应道,工人们的年龄与她的父亲相当,杨鑫就以叔叔称呼他们。

    “你是工人的子女,也干过咱这一行,肯定比那些整天在媒体上说三道四的人要了解我们的情况。”工头继续说,“那群只说人话,不干人事的优越货只会大放厥词,暗地里都使劲地往自己的口袋里扒拉钱,大家都心知肚明。”

    阶层的矛盾因为两源危机愈演愈烈,杨鑫并不想继续这个话题,她交给工头一张工作表,说:“找个时间,给大伙儿宣传一下吧。”

    工作表上的安排实在让工头犯难:“老板,其实你的这些办法完全没用。”“为什么?”

    “你看。”工头指着表单上的时间安排说“上午和下午都只工作一个半小时,也就是说一天只干两趟,先不说安排的合不合理,就说一天下来空出来的那些时间员工们该干啥?我知道你人美心善,想给咱们弄些福利,但是真行不通。”

    见杨鑫愣在原地,工头继续说:“你还上着学,不知道外边物价多高,你给空下来的时间,工人们要么继续加班挣钱,要么躺在宿舍看手机,结果和原来一样,啥也没改变。”

    “我明白了,是大家没有利用这些时间提升自己,只会挣辛苦钱。”

    “到了这个岁数,哪还有这个精力去学习,家里几张嘴还得吃饭呢。”

    杨鑫原本还想反驳,可到了嘴边的话又被她咽了下去。她想说如果人们能用自己最独特的东西去谋生,就不会被物质问题困扰,这个东西很多人叫它天赋,但它需要拥有者去发掘,可这些大道理谁都知道,谁都懂,但是很多人依旧只相信所谓的命运。

    杨鑫终于认识到自己在做一件蠢事:凭她一人想改变工作制度完全是痴心妄想。这些普通工人因为没有教育体系要求的东西而被早早地筛选下来掉入所谓的最底层,而在这个看不到生活希望的阴暗角落里,他们逐渐变得与周遭人一样,认为自己是被淘汰的废品,认为自己生来就该如此,最终成了被他人意识操纵的傀儡,年龄,家庭,婚姻,在这个时候成为了一个人找寻自我道路上的三座大山,而腐朽的教育体系则把他们的四肢连同梦想一同碾碎了。

    她只能默默离开,可她并不打算放弃,一定还有其它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