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故事
繁体版

第二十四章 蛋和制度

    汤策在马车上意淫,驾马车的孟十七看着汤策发癔症的样子不由得感到一阵满足,如今侯爷步步高升,没看见陛下又给俺们家赐了粮食布匹吗?

    也不知道侯爷又打什么主意,上次只是一个小小的赌约,居然让卓王孙这样童仆千万的巨富之家拱手给皇帝让出了家财,实在是让长安人茶余饭后传为趣谈。

    晃荡着马车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再醒来的时候,已经在家门口停着了,如今侯府收留了一些无家可归的奴籍,让他们负责养鸭养鸡。

    这对汤策来说可以说是无本买卖,奴籍人住的房子是国家拨款侯府顺带盖起来的,自己只要管他们粮食就好。

    第一次收了鸡蛋鸭蛋拿去长安市面上去卖,居然换回了不少五铢钱,这是中国历史上流通最久的货币,堪称活着的史书。

    汤策如今成为了王侯中的少有的异类,一般的王侯全靠富商供养,自己不事生产,汤策的侯府没有依赖任何一家商人,自己雇人,自己生产,因此和朝堂上的王侯没有太多的利益冲突,朝堂大佬对汤策自然是关爱有加。

    就连刘彘都认为汤策这样不与国争利的行为值得大加表扬,诏书都下两回了让官员学习杜陵侯自力更生的优秀品质。

    汤策看着远方后山放羊的仆人,内心对这些劳动人民感到无比敬佩,自古以来都是劳动创造财富,王侯将相不过是依附于老百姓的囊虫罢了,包括自己也别无二致。

    羊是鸡蛋鸭蛋换的,在汤策看来,等值的五铢钱对自己意义不大,汉时商业并不发达,因此货币的流通性不好,你拿五铢钱在西市能换胡婆婆家的汤饼,去了东市估计换不了老刘家的肉包子。

    所以当养羊的老头拿羊换蛋的时候,汤策毫不犹豫答应了。

    嘿,世上居然有这样的傻子,汤策想想就乐了,果然自己爱占小便宜的毛病并没有随着穿越消失,好像还更严重了。

    嗯,这次收的鸡鸭鱼可以换羊,以后说不定能换几头耕牛。有了耕牛,就可以考虑大规模种植粮食了。汤策只剩自己地窖里面的一些粮食,并没有大规模种植番薯,皇帝似乎还在等待试验田的产出,才会做出推广番薯的决定。

    自古农桑无小事,对于刘彘的做法,汤策并没有任何意见,哪怕全天下就属自己对番薯最熟悉,汤策也不愿意妄断广泛种植番薯,老百姓的地就那么一些,这年没种粮食,下一年一定会饿死。

    汤策不希望出什么意外,引起饿殍遍野,易子而食的悲剧。

    因此,自从汤策给皇帝送了番薯以后,自己就再没过问这件事了,就连皇帝也似乎忘记这件事了。

    今天要去书院和赵过讨论耧车制作的可能性,历史上这玩意儿就已经失传了,汤策只能凭借只言片语给赵过一些启发,但又不能影响赵过的思路,免得耧车这种好东西胎死腹中。

    这实在是一件难事,又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唉。

    赵过如今已经是鸿固书院的教习了,鸿固书院只有工学院的老李头是教授,其他大匠都还是教习。赵过年纪轻轻已经被汤策擢拔为农学院的教习,呆在一群老头子里显得像个异类。

    小伙子显得极为热情,满脸洋溢着兴奋之情的赵过让汤策想起后世自己工作组里的年轻后辈,耧车的试制已经出来了。

    这是一种以人力为动力源的兼具翻土和播种功能的农具,在汤策看来,这农具在机械上的设计极为精巧,如果有轴承的话,会更加方便。

    农具在试验田上开始操作,汤策自己没有上手,这个东西应该向皇帝要钱,大规模推广才对。

    显然耧车还不是那么成熟,赵过踏了两垄地,就不小心摔了下来,耧车还有大量改进空间。

    专业的事情还是让专业人士干吧,汤策只能在大方向上指点一下,这种机械设计的活自己已经很多年没有涉及过了。

    再退一步讲,西汉的工艺远远不能达到汤策的精度要求,汤策一身的本事很多时候都是屠龙之技,如果没有相应物理学、工程学的发展,自己的学识也只不过是空中楼阁。

    这也是为什么汤策将自己主要精力放在鸿固原的书院和工坊里面了,总有一天这个学院能够产出合格的毕业生帮助自己。

    赵过已经找了好几个帮手,听说都是对算学有不错底子的年轻人,汤策自然是相信赵过的:

    不为什么,因为赵过手下有个叫耿寿昌的小孩,比自己还小几岁,但是已经初步具备了方程的思想,很多耧车制造的算学问题都是他解决的,这让汤策啧啧称奇,忍不住对小家伙关爱有加。

    如果汤策稍微读过史书,那他就知道这个耿寿昌,就是后来修订《九章算术》的大数学家。

    皇帝似乎也听闻了耧车制作的事情,居然拨款两千石粮食,相当于汤策年薪的十倍,逐年拨款交付给鸿固书院。

    自从上回造盾以后,书院院长的名头就挂在刘彘头上了,汤策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院判,还是要负责具体的事务,比如分派这些粮食作为新农具制作的经费。

    刘彘这只老狐狸,是从来不会忘记摘桃子的,天地亲君师,自己就占了俩,将来鸿固原书院出了啥好东西,都逃脱不了自己的手掌心。

    从鸿固书院往家里走,孟十七跟在汤策后面,孟十七已经完全有了一个护卫的样子,甲具和陌刀都是朝廷配发的,不过汤策对这些器具都进行了钝化工艺处理,霍去病已经摸了这套甲子好几回了。

    可惜硫酸太少,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钝化处理,而且这项技术一旦流传到匈奴人那边,后果不堪设想,汤策还没考虑大规模推广钝化工艺的事情。

    老远就听到九伯吆喝的声音,就知道又有人将鸡蛋鸭蛋偷偷带回家了。

    “阿郎,你可算回来了,这些天杀的腌臜汉,又把咱们家的蛋给藏起来了!”九伯是苦日子过来的人,尽管现在衣食无忧了,却也担心自家的蛋被雇工拿走。

    “九伯,不要紧的,你让雇工每两天交一个鸡蛋一个鸭蛋,如果有多的,就送给他们了。”作为乡下长大的人,汤策很清楚鸡鸭每天产蛋很少会超过一个,在自己看来这已经是极度的剥削了。

    “那怎么行!阿郎,鸡蛋鸭蛋,这放以前都是救命的粮食啊!”九伯一听就跳起来了,汤策没法跟他解释如何提高工人工作积极性的事情,而且最重要的是,自己现在积攒的财富已经暂时够用了,再多一些容易招人眼红,杜陵汤家毕竟只是后起之秀。

    不论如何,不能当出头的锥子,否则容易犯了皇帝忌讳,这和汤策深受皇帝喜欢是没有关系的,门阀世家向来是君主大忌,就是春秋田齐代姜的故事也足以让刘彘这样的千古一帝痛下杀手。

    好说歹说,才让九伯同意这个方案,现在家里九伯,九璧,十七还有自己,每天都能吃一个鸡蛋一个鸭蛋,九璧最初营养不良的模样已经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如同后世小孩一般水灵可爱的样子,这是汤策最为欣慰的事情,未央宫封侯也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