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故事
繁体版

第二十五章 汉吏(一)

    庄子里已经搭起了凉棚,九伯一般就会坐在凉棚里监督庄子里的人做工——非常典型的奴隶制生产方式,自从汤策宣布每人可以把多生产的禽蛋留给自己以后,监工的工作就显得很多余。

    庄子里做工的人都开始自发地监督别人,主家给了那么好的条件,还要偷鸡蛋鸭蛋,这是缺了大德,朴素的庄稼人最不能忍受这种不劳而获的事情。

    在他们看来,主家提供鸡鸭,生下来的蛋就该是主家的,现在主人家发话了,多出来的鸡蛋鸭蛋可以自己带回家,老天爷,这可是天大的情分,怎么能干祸祸主人家的事情呢?

    汤策的这个政策一出台就收到了雇工们热烈的拥护,甚至不少杂号营的弟兄都把老婆孩子送过来做工,自家人是最清楚的,女人家在家织桑麻的收益绝对比不上在汤家庄园里做工,再说了,侯爷现在也是杂号营的左曲,肯定不会坑自家人。

    因为这样的政策和一天三顿饭食的待遇,汤策发现庄子里的人越来越多了,现在九伯就是挑雇工,都是挑模样长得俊的。

    看着九伯在凉棚喝着茶,不由得趾高气昂起来,汤策就觉得九伯现在已经脱离了农民阶级,彻底进入了剥削阶级,也就是所谓的肉食者。

    汤策看着庄子逐渐繁荣起来,虽说盐矿、番薯都上交国家了,不过皇帝同样慷慨地施舍给汤策足够的土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对此,汤策毫无意见。

    如今长安市面上大量的禽蛋都是汤策提供的,很简单,没有王公贵族会放下身段做这种生意,而汤策纯属奇葩,就为这,朝堂上弹劾自己的声音也不少。不过很明显,自从汤策赢了赌局以后,皇帝也很默契地没有找过自己麻烦。

    至于本来从事禽类养殖业的小门小户,没有任何一家有汤策这么雄厚的人力资源。汤策如今单单是雇工就接近百人,和后世一个创业初成的小公司差不多了。

    和后世不同的是,汤策支出的人力成本极低——雇工绝大部分是奴籍,在西汉,奴籍只能作为奴隶存在,而汤策几乎能够提供满足他们的劳动合同。

    尽管这个合同在汤策看来极为严苛——用一定数量的禽蛋雇佣他们,管吃管住,不需要额外的粮食或者资金。

    已经有不少雇工大着胆子把老婆孩子往庄子里带,汤策只好修建更多的房子给他们作为居所,他是实在看不下去这些奴籍居然会住在徒手挖出的洞穴里面,这对汤策的道德观念是一种挑战。

    所幸雇工们都知道这些居所来之不易,汤策在提供原材料以后就不管了,他们自己会利用这些材料造房子。为此,整个京畿地区的奴籍口耳相传,都在传扬汤侯的美名。

    西汉对于雇佣奴籍的态度捉摸不定,但至少张县令很清楚,皇帝同意杜陵侯干这件事,所以张县令找九伯下棋的时候从来不会问这些人是奴是民。

    象棋这玩意儿如今风靡长安,听说连董仲舒都借此物向皇帝进言中庸如象棋两军相交,不宜操急,不可迟滞如何如何。

    听说象棋是杜陵侯以牧野之战为背景创作的,棋盘上写着洛水商界,两侧棋子分别代表周军队和商军队。

    在西汉还从来没有过规则如此丰富有趣的棋类,董仲舒将象棋与围棋并列为国艺,让象棋知名度和身价大涨,甚至让象棋蒙上了一层钦定的色彩。

    当然了,汤策花了大价钱让董仲舒代言象棋的事情就显得太过庸俗,董先生一再强调自己不过是为发展大汉文化做出微小的贡献,汤策自然也义正言辞地支持董先生,不由得让董先生极为开怀。

    ……

    这是在书院学习的半年,赵过觉得非常充实,早上是汤先生讲课,尽管一帮子工匠听得云里雾里,赵过本人很享受这种知识的沐浴。

    来书院学习从来都是靠书院的三顿饭支持的,很多人想来书院做工,就是冲着三顿饭来的。书院尽管是皇家名号,却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刘彘隐晦的支持并不能让渴望入仕的青年才俊进学,所以汤策手底下都是为了混口饱饭的人。

    但赵过不一样,汤策很喜欢这个年轻人,他如同不断向上生长的小树苗,汤策感觉他的思维和逻辑与后世的学霸无异,清晰而简洁。

    工匠们已经去工坊做工了,赵过却会跟着汤策,这是汤策要求的。

    “你看,三号田苗长势不如一号田,明明两号田地的地力都是地字号田地,为何差距会这么大呢?”

    “侯爷之前说过控制变量,意思就是一号田种植间距更加合理,受到光照更充分,而三号田种植距离比较接近,所以互相遮挡了阳光。因此可以得到种田最合适的距离,是这样吗?”

    赵过身上带着布帛,手中的炭笔简易记录种植间距,如果这小子再戴上一副眼睛,活脱脱的就是后世的一个科研工作者。

    “赵过,你真是聪明。”汤策不由得赞叹。

    “侯爷,和您比起来我总感觉我像是差点什么。”赵过憨笑着说到:“总之绝对不是聪慧的差距,就像同样是以实践检验至理,侯爷能总结出控制变量这种结论,我却只能记录间距……”

    “哈哈哈哈哈,你总有一天会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侯爷,什么是科学家?”

    “就这么说吧,如果你把我交代给你的代田法、制纸术做出来了,你的名字将会被后世铭记,也许历史上所有的帝王将相都灰飞烟灭了,你的成就仍然会造福天下,名垂青史。”汤策一番话极为真诚,赵过听后整个人如同雷劈,他从未想过自己一生追求的是什么,如今汤策的话似乎就是自己一生追求的,渴望通过自己的创造,让自己被后世永远铭记。

    看着赵过激动得打摆子的样子,不由得苦笑,说到底是功名利禄罢了,唐朝宰相李义府就曾经对此有过深刻的认识:

    吏者,能也,治之非易焉。仁者,鲜也,御之弗厚焉。志大不朝,欲寡眷野。才高不羁,德薄善诈。民之所畏,吏无惧矣。

    狡吏恃智,其勇必缺,迫之可也。

    悍吏少谋,其行多疏,挟之可也。

    廉吏固傲,其心系名,誉之可也。

    治吏治心,明主不弃背己之人也。知人知欲,智者善使败德之人焉。

    汤策当然不认同这种近乎残酷的治吏手段,但是道理是相通的,赵过也是一位凡人,哪怕他已经具备相当的学者素养,仍然是帝国的官吏而已。

    至于汤策,哪怕他已经是穿越者,居然还是有着为了民族兴盛作打算的心思,这种奇诡的心思一方面源于自己自幼被赋予的民族秉性,另一方面又是一股源于穿越的傲气,这让汤策不得不怀疑自己是不是天选之人。

    然而现实的困难不会因为汤策的信心就被解决掉。

    幸好如今整个学院的体系已经搭建起来,尽管没有什么名师,但是汤策自己的学识还暂时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