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柒部:大结局 第6章 密诏
历史上真实的汉献帝刘协,是什么样的?
他绝非一代傀儡皇帝。
东汉末年三分天下,诸侯叛乱军阀战争纷飞,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乱世年代英雄豪杰辈出,曹操、刘备、孙权……这些人的名字人们耳熟能详,对于他们的故事也是明明白白的。
董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刘协也深入人心,但是刘协懦弱无比三番两次被作为傀儡皇帝,难道刘协就真是那么软弱无能任由摆布吗?
其实不是,真正历史上的刘协并非一代傀儡皇帝,他曾做下了许多事情让人记忆深刻!
汉献帝刘协是汉灵帝次子,母亲王美人出身名门才貌双全,深得汉灵帝的喜爱,但是后宫佳丽三千,妃子总会因为争风吃醋而宫斗不休,所以刘协出生后不久,自己的母亲就被皇后毒死,自幼丧母刘协从小被董卓抚养长大,童年生活一度凄惨。
刘协生性机灵、从小乖巧懂事,深得汉灵帝的疼爱,汉灵帝曾一度想要立刘协为太子。
但是按照皇位表,皇太子只得皇后之子刘辩继承,无奈汉灵帝将此事一拖再拖寻找时机。
后来汉灵帝去世,大将军何进欲夺皇位掌管政权,便拥立刘辩为太子,上位之后便开始宦官之乱,汉朝朝廷不得安宁,最终何进被杀,皇帝逃跑,刘协也被迫四处逃难。
后来董卓来到洛阳将刘辩刘协接管,刘辩遭受惊吓大哭不止,而刘协镇定自若尽显皇帝风范,董卓为此看上了刘协。
后来想尽办法废了太子刘辩拥立刘协登基上位。
那年汉献帝刘协只有八岁,自此董卓开始操控刘协执掌政权,刘协从此开始了傀儡皇帝之路。
董卓权欲强烈掌控大权之后,实施了众多暴政引起大臣不满,最后诸侯将士纷纷起义,董卓被杀,汉献帝刘协再次逃亡。
这次逃亡路上,刘协认识了曹操,曹操当时权势不足,刘协的出现正好能让他借以王位执掌大权,便带着刘协逃亡,然而刘协在此被曹操控制,成为了曹操的傀儡皇帝。
刘协一生难逃傀儡之命,但是并不是这位皇帝能力不足,只不过受人之下难以施展罢了。
当年刘协因为其才华被董卓扶持为王,在宫中权威十足声誉显赫。
当再次被曹操利用时,刘协仍旧保持在朝中的话语权。
东汉末年三分天下,诸侯叛乱军阀混战,刘协为曹操提议迁都许昌,躲避西部军阀追赶。
此举最后帮助曹操躲避战乱稳定局势,还建立了自己的势力,收复了大量的贤臣将士。
曹操也是多次凭借刘协的威严征战四方,为自己打下天下。
后来曹操去世,之前追随曹操的将领开始动摇,刘协的威望也是大不如前,曹丕借机威胁刘协退位让贤。
刘协心知汉室兴盛无望,于是顺势退位归隐,曹丕没杀刘协封其为山阳公借此掌控,从此刘协不再管理朝政,傀儡皇帝生涯终于结束。
刘协带着一家人定居山阳城,昔日皇帝隐退深山种地为生,没有了皇位称号的刘协悠然自在,在掌管地带轻徭赋税,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经济一派繁荣。
而且他依靠自身的学识钻研医学,为平民百姓看病医治,给后人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刘协去世后,人们专门修建祠堂来祭拜他。
刘协一生坎坷,身处皇帝之位却做不了皇帝之事,刘协大半生被大臣操控身不由己,他留给世人的表象可能就是屈辱软弱的傀儡皇帝,但是刘协从未放弃,在位期间心系天下独善其道,为民间做了许多善事。
战乱的东汉时期,让他的才能无处施展,如果身处和平时代,刘协可能会是一位很好的皇帝,心系百姓、深得民心,绝非傀儡皇帝!
封建期间里,天子是“九五之尊”,皇后则要“母仪全国”,堪称世上一等一的尊贵男女。
然而,那是治世、盛世。比及了王朝末世,职位越高,在改朝换代的海潮之下,便更是无可躲避,只能眼睁睁蒙受运气的刀斧。
好比,东汉的末了一位皇帝汉献帝,只管与诸葛亮同年生同年死,本人也并非毫无才略,但处在局势之下,他也只能乖乖成为一个又一个野心家和阴谋家独霸、玩弄的对象。
终极在曹丕的威逼下,上演了一出“禅让”的丑剧,本身也在后世中成为无能与傀儡的代名词。
公元189年十常侍之乱时,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就是汉献帝)被阉人挟制到野外,赶上带兵前来的董卓。
董卓向少帝扣问事故颠末,少帝结结巴巴,啥都说不清晰。
再问陈留王,陈留王虽然年龄比少帝小好几岁,却能重新到尾说得很清晰。
董卓大喜,认为刘协更贤达,于是独霸朝政后就废了少帝,改立刘协为天子。
兴平元年关中灾荒,年仅14岁的汉献帝号令把堆栈的粮食拿来熬粥赈济灾民,可照旧有许多人饿死。
汉献帝嫌疑是卖力赈济的人在舞弊贪污,就亲自拿了定量的五升米五升豆熬粥,成果熬出来两盆粥。
再对比从堆栈中领取的粮食和发放给灾民的粥,缝隙马上袒露无遗。
汉献帝重责了相干官员,从此再没人敢在赈灾粮食上做手脚了。
以是,资质智慧的汉献帝,实在完全具备做一个明君的才能,惋惜赶上末世,身不由己,只能徒呼怎样。
同样,汉献帝身边的那些后妃,她们的运气甚至越发悲凉。
汉献帝只管是傀儡,究竟另有天子名分。
除了董卓这种冒失屠夫,敢私自下手开杀的究竟不多。
相对来说,后妃虽然也是“国母”,动起手来就容易多了。
常伴汉献帝身边的朱紫,共有两位,一位是伏皇后,一位是董贵妃。
伏皇后名叫伏寿,是诸葛亮的老乡琅琊人。她的八辈子祖宗伏湛曾经当过大司徒,也算是王谢望族。
伏皇后的老爹叫伏完,老妈是汉桓帝的女儿阳安公主。
论辈分,汉桓帝是汉献帝的堂叔公,伏完是汉献帝的表姑父,伏皇后跟汉献帝也就是借题发挥的表兄妹了。
伏皇后入宫,是在初平元年。那一年,恰逢关东诸侯伐罪董卓。
董卓点火洛阳,迁都长安。
兵荒马乱之际,伏寿小姐进入宫廷。
究竟是王谢望族的闺女,又是天子的表妹,不能从宫女当起,她一进宫就是朱紫,从此最先和汉献帝二十余年的相伴糊口。
厥后,王允、吕布杀死董卓,李傕、郭汜霸占长安,杀死王允轰走吕布。
在这连番的事故中,她始终陪伴着天子丈夫,蒙受这一波又一波的动荡。
兴平二年,独霸朝政的军阀李傕和郭汜产生内耗,在长安厮杀起来。
伏朱紫连同天子一路,被李傕挟制到虎帐中。
白日,两军征战的喊杀声就在帐外响彻,有时辰另有一两支箭射到门口。
夜里,天子的御帐附近都是士兵叽里呱啦的西凉口音,还夹杂着羌人、胡人的语言。
物资供给也很匮乏,就连天子阁下的随从,粮食都不敷吃。
就在如许伤害和难堪的境地下,四月里,在李傕的虎帐之中,伏朱紫被册立为皇后。
这或许是汉朝几百年内里最寒酸的册立皇后礼了。
汉献帝选择在如许的时辰封爵,只能用“苦中作乐”来描述。
到了六月,李傕郭汜暂时休兵,天子、皇后也被开释,而且和从郭汜营中逃出来的大臣们会合在一路。
但炎天一过,李傕、郭汜又结合起兵杀了过来。
这一次他们不是要侵夺天子,而是要造反杀死天子!
虽然获得杨奉、董承等人的掩护,天子、皇后照旧异常狼狈地奔走。
十二月,掩护天子的部队两次被叛军击败,死伤无数,文武百官和宫女太监大多被乱军杀死。
伏皇后由哥哥伏德搀扶着,一瘸一拐地奔走在溃败的步队中。
好容易找了一艘船,用绢帛裹着天子的身体,逐步坠下船去,伏德背着皇后跳下船。
然后,才渡文武百官。
有人等不及,跳下水攀着船舷想要强渡,船上的人就拿刀剑砍手,砍下来的手指头都堆在船舷内侧,血肉森然。
过河之后,各人找了一辆牛车给天子皇后乘坐,然后在茅草屋子内里设立姑且朝廷,连门窗都没法关。
天子和大臣开会的时辰,士兵们就趴在篱笆上围观,还互相打闹恶作剧。
护驾的将军们推荐了许多同伴当大官,于是用石头做成印章,拿锥子任意描画几笔就算封官。
最严重的是没有粮食,天子和伏皇后也只有粗粮充饥,百官和宫女能找到野菜野果填肚子就已经算上上大吉了!
这就是伏寿同道皇后生涯的初步。
仅此一段,已足见她这个皇后将在东汉王朝的末年遭受奈何的熬煎。
直到第二年,曹操发兵保驾,迁都许城,天子一行才算有了暂时的安身之处,最少吃穿有了保障。
稍事安宁之后,天子录用本身的岳父伏完为辅国将军,把握大权。
但伏完是个深沉慎重的人。
他知道此刻的实权人物是曹操,自个儿又没有足以与之抗衡的气力和才干,身居高位反而会带来祸根。
因此,他辞去了这个职务,而改任中散医生。
另一位董贵妃,史书未记录其名。
董小姐的父亲叫董承,是董太后的侄儿,董太后是汉献帝的祖母。
以是董承是汉献帝的表叔,董小姐也算得上汉献帝的另一个表妹。
董承第一次进场,就是在汉献帝逃离李傕、郭汜节制的中途中,郭汜引兵追来,其时保驾的杨奉众寡不敌,眼看形势危机:突然东南上喊声大震,一将引军纵马杀来。
贼众奔溃。徐晃乘势攻击,大北汜军。
那人来见皇帝,乃国戚董承也。帝哭诉前事。
承曰:‘陛下免忧。臣与杨将军誓斩二贼,以靖全国。’
历史根基也是云云。今后,董承与杨奉、韩暹等人一路,领导戎马掩护汉献帝返回洛阳,途中与乱军频频大战,杀得血流成河。
这份肝胆节烈是实其实在的。
但董承的身份并非那么简朴。在饰演“大汉忠臣”的同时,他还曾是污名昭着的巨猾贼董卓集团中的紧张干部。
本来,汉灵帝刚死那会,宫廷内斗,何进、何太后害死了董太后;
厥后何进被阉人所杀,董卓进京,废少帝刘辨,立汉献帝刘协,又害死了何太后,权倾朝野。
董承其时在董卓的半子牛辅手下为将。
他可能和董卓是什么借题发挥的亲戚,或者是认了同宗。
究竟,在阻挡何氏一党,为董太后报仇这一方面,董承与董卓是有配合利害的。
而作为西凉土霸王的董卓,对于同姓同门这一点也颇为垂青。
插手董卓集团并非就是个个罪大恶极。
像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也是被董卓威逼利诱之后重用的。
甚至司徒王允在政变杀董卓之前,也是以董卓心腹的脸孔公示于人。
以是,董承只管与董卓有千丝万缕的接洽,但这并不波折他有着本身作为汉家臣子的态度和本心。
之后,他在李郭之乱时的挺身保驾,大概就是这种忠良良心的表现。
固然,也可以将其俗气化,理解为一种政治谋利。
即便云云,董承为了这次谋利,投入身家人命,也称得上是无愧忠臣之名了。
等曹操迁都许城之后,董承的女儿嫁给汉献帝为贵妃。
作为对这个表叔兼岳父的酬劳,董承本人在建安三年被天子录用为车骑将军。
正由于与天子有这双重的亲戚关系,再加上自个身居高位,又曾在董卓、李傕的军阀集团内里打滚,董承与伏完是完全差别的两类人。
他是不甘于装孙子的。
他也要扶持本身的权势,实现本身的功业。
这就隐约埋下了董承与曹操抵牾的伏笔。
偏生曹操自从移驾许都之后,挟皇帝以令诸侯,把汉献帝完全当做本身的傀儡,诸般国是,尽是本身把握。
甚至对于汉献帝阁下的大臣,也是擅杀擅贬。
对汉献帝而言,从小受董卓的挟持,厥后又被李傕、郭汜欺凌,此刻来的曹操,原觉得是忠良之臣,谁知道手段比前面几位更狠。
现在汉献帝年纪渐长,对于曹操的专横也越来越不满。
他要探求其他的忠臣,去停止和剪除曹操。
找来找去,表叔兼岳父董承便成为最佳的人选。
于是,汉献帝咬破手指,在一条衣带上写了密诏,然后偷偷赏给董承,让他联结同道,诛杀“民贼”曹操。
董蒙受诏之后,又联结了吴兰、王子服、刘备等人,缔盟齐心,誓杀“曹贼”。
然而,他们的心机策略比起曹操究竟差得远,而命运也不太好。
建安五年,密谋泄露,董承等人被曹操杀个一干二净,竣事了他在东汉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史。
曹操杀了董承,对于董承的女儿定要斩草除根。
于是,领导戎马,杀奔宫廷。
汉献帝已经下达了诛杀曹操的密诏,操哥天然也不会客套。
东汉末年,汉灵帝倚信张让等十常侍,任其专恣蠹政。因之使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中平六年灵帝死,长子刘辩继立为帝,其生母何太后临朝听政,于是外戚同宦官的斗争又重新激烈起来。
太后兄大将军何进为了一举杀尽宦官,召并州牧董卓带兵入京,董卓还没有赶到,何进已为宦官所诱杀,官僚世族袁绍等又大杀宦官。
持续百年的外戚同宦官的斗争至此最终结束。
但身拥强兵、骄纵跋扈的董卓也已到京,从此,皇帝被挟制于强臣之手,东汉王朝也就名存实亡了。
十常侍的首领是张让和赵忠。
他们玩汉灵帝于股掌之上,以致灵帝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
十常侍自己横征暴敛,卖官鬻爵,他们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官敢管。
人民不堪剥削、压迫,纷纷起来反抗。
当时一些比较清醒的官吏,已看出宦官集团的黑暗腐败,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形势。
郎中张钧在给汉灵帝的奏章中明白指出,黄巾起义是外戚宦官专权逼出来的,他说:张角所以能够兴兵作乱,成千上万的人愿意跟着他,其根源都在十常侍,把他们的父兄、子弟、亲戚、宾客放到各州郡,独占财利,侵夺百姓,百姓的冤屈无处申诉,所以图谋不轨,聚积成为盗贼。
应该杀了十常侍,把他们的脑袋悬挂南郊,以此向老百姓请罪。再派使者布告天下,这样可以不须用兵,而大寇自会消散。
中平六年四月,汉灵帝得病,灵帝有皇子刘辩和刘协两人,汉灵帝认为刘辩为人轻佻,缺乏威仪,想立刘协,但犹豫未决。
于是在病重之际,把刘协托付给西园军首领宦官蹇硕。
四月十一日,汉灵帝在南宫嘉德殿逝世。
蹇硕当时在皇宫中,想先杀皇后之兄大将军何进,然后立刘协为皇帝。
他派人去接何进要与他商议事情,何进即刻乘车前往。
蹇硕的司马潘隐与何进早有交谊,在迎接他时用眼神示意。
何进大惊,驰车抄近道跑回自己控制的军营,率军进驻各郡国在京城的官邸,声称有病,不再进宫。
四月十三日,何进拥皇子刘辩即帝位,是为汉少帝。
当时刘辩年仅十四岁。尊其母何皇后为皇太后。何太后临朝主持朝政,大赦天下。
实权落在何进手中。
何进既已掌握朝政大权,怨恨蹇硕想谋害自己,暗中计划欲将他杀死。
中军校尉袁绍通过何进的亲信门客张津,劝说何进将所有的宦官一网打尽。
何进因袁氏历代都有人作高官,袁绍与其弟虎贲中郎将袁术又为天下豪杰所拥戴,因此相信并任用他们。
又广泛征聘有智谋的人士何颙、荀攸及河南人郑泰等二十人,何颙被任为北军中侯,荀攸为黄门侍郎,郑泰为尚书,把他们都作为自己的心腹。
蹇硕心里疑虑不安,写信给中常侍越忠、宋典等人说:大将军何进兄弟控制朝政,独断专行,如今与天下的党人策划要诛杀先帝左右的亲信,消灭我们。
只是因为我统率禁军,所以暂且迟疑。
现在应该一起动手,关闭宫门,赶快将何进逮捕处死。
中常侍郭胜与何进是同郡之人,何太后及何进能有贵宠的地位,他帮了很大的忙,因此他亲近信赖何氏。
郭胜与赵忠等人商议后,拒绝蹇硕的提议,而把蹇硕的信送给何进看。
四月二十五日,何进令黄门令逮捕蹇硕,将他处死,于是把禁军全部置于自己指挥之下。
骠骑将军董重与何进互争权力,宦官们依靠董重做为党援。
灵帝生母董太后每次想要干预国家政事,何太后都加以阻止。
董太后感到愤恨,骂道:“你现在气焰嚣张,是依仗你的哥哥何进!我如命令骠骑将军董重砍下何进的人头,只是举手之劳!”
何太后听到后,告诉给何进。
五月,何进与三公共同上奏:“董太后派前中常侍夏恽等与州、郡官府相互勾结,搜刮财物,都存在她所住永乐宫。按照过去的惯例,藩国的王后不能留住在京城,请把她迁回本国。”
何太后批准了这一奏章。
何进举兵包围了骠骑将军府,逮捕董重,免除他的职务,董重自杀。
六月初七,董太后又忧又怕,突然死去。
从此以后,何进一家失去民心。
袁绍向何进建议说:从前窦武他们想要消灭宦官,反而被宦官所杀害,只是因为消息泄露。
五营兵士一向畏惧宦官的权势,而窦氏反而利用他们,所以自取灭亡。
如今将军兄弟同时统帅禁军劲族,部下将领官吏都是俊杰名士,乐于为您效命,事情全在掌握之中,这是天赐良机。
将军应该一举为天下除去大害,垂名后世,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何进于是向太后建议,请求全部撤换中常侍及以下的宦官,委派三署郎官代替他们的职务。
但何太后不答应,说:“从古至今,都是由宦官来管理皇宫内的事情,这条汉朝的传统制度,不能废掉。何况先帝刚刚去世,我怎能衣冠整齐地与士人相对共事呢!”
何进难以违背太后的意思,打算暂且诛杀最跋扈的宦官。
袁绍认为宦官最亲近太后和皇帝,百官的奏章及皇帝诏命都由他们来回传递,现在如果不彻底除掉,将来一定会有后患。
但是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和弟弟何苗多次接受宦官们的贿赂,知道何进要消灭宦官,屡次向何太后进言阻止,又说:“大将军擅自杀害左右近臣,专权独断,削弱国家。”
何太后心中疑虑,认为他们的话有理。
何进新近掌握重权,但他一向对宦官们既尊敬又畏惧,虽然羡慕得到除去宦官的美名,但心中不能当机立断,因此事情拖下来,久久不能决定。
袁绍又为何进出谋划策,劝他多召各地的猛将和英雄豪杰,让他们都率军向京城洛阳进发,以此来威胁何太后,何进同意了这一计划。
主簿陈琳劝阻说:民间有一句谚语,叫‘闭起眼睛捉麻雀’。
像那样的小事,尚且不可用欺诈手段达到目的,何况国家大事,怎么可以用欺诈办成呢?
如今将军身集皇家威望,手握兵权,龙行虎步,为所欲为。
这样对付宦官,好比是用炉火去烧毛发。
只要您发动,用雷霆万钧之势当机立断,发号施令,那么上应天意,下顺民心,很容易达到目的。
然而如今反而放弃手中的权柄,去征求外援。
等到各地大军聚集时,强大者就将称雄,这样做就是所谓倒拿武器,而把手柄交给别人一样,必定不会成功,只会带来大乱罢了。
何进不听。典军校尉曹操听说后笑着说:在宫中服务的宦官,古今都应该有,只是君王不应该给予大权和宠信,使他们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
既然要惩治他们,应当除去首恶,只要一个狱吏就足够了。
何至于纷纷攘攘地征召各地部队呢!
假如要想将他们一网打尽,事情必然会泄露,我将看到此事的失败。
侍御史郑泰也劝谏说:董卓为人强悍,不讲仁义,又贪得无厌。
假如朝廷依靠他的支持,授以兵权,他将为所欲为,必然会威胁到朝廷的安全。
您作为皇帝国戚,掌握国家大权,可以依照本意独断独行,惩治那些罪人,实在不应该依靠董卓作为外援!
而且事情拖得太久,就会起变化,先前窦武之事的教训并不久远,应该赶快决断。
尚书卢植也认为不应当召董卓,何进都不接受。
郑泰于是辞职而去,告诉荀攸说:“何进是个不容易辅佐的人。”
何进的僚属王匡与骑都尉鲍信都是泰山人,何进让他们回乡去召募军队。
又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兵成,让武猛都尉丁原率领数千人进军河内郡,焚烧黄河的孟津渡口,火光直照到洛阳城中。
这些行动都以消灭宦官作为口号。
董卓这边接到何进召他进京的命令,立刻上路出发。
同时上书说:中常侍张让等人,利用得到皇帝宠幸之机,扰乱天下。
我曾听说,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疮痈溃烂虽然疼痛,但胜于向内侵蚀脏腑。
从前赵鞅统率晋阳的军队来清除君王身边的恶人,如今我则敲响钟鼓到洛阳来,请求逮捕张让等人,以清除奸邪!
何太后仍然不答应。何苗对何进说:“我们当初一起从南阳来,出身贫贱,都是依靠宦官的扶助,才有今天的富贵。国家大事,又谈何容易,覆水难收,应该多加考虑。应暂且与宦官们和解。”
董卓到渑池时,何进更加犹豫不决,派谏议大夫种邵拿着皇帝诏书去阻止董卓。董卓不接受诏命,一直进军到河南。
种邵迎接尉劳他的军队,并劝令他退军。
董卓疑心洛阳政局已发生变动,命部下用武器威胁种邵。
种邵大怒,用皇帝的名义叱责他们,士兵都害怕地散开。
于是种邵上前当面责问董卓,董卓理屈辞穷,只好撤军回到夕阳亭。
袁绍怕何进改变主意,便威胁他说:矛盾已经形成,行动迹象已经显露,将军还想等待什么,而不早作决断?
事情拖得太久会发生变化,就要重演窦武被害的惨剧了!
何进于是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假节,有不经请示就逮捕或处死罪犯的权力。
又任命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
袁绍命属下的方略武吏去侦察宦官动静,又催促董卓等人,让他们派驿使紧急上奏,在奏章上声称要进军到平乐观。
于是何太后大为恐惧,把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都罢免回家,只留下一些何进所亲信的人守在宫中。
诸常侍、小黄门都去向何进请罪,表示一切听从他的处置。
何进对他们说:“天下动荡不定,只是由于厌恨你们。如今董卓马上就要来了,你们为什么还不早日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国去!”
袁绍劝何进乘此机会一网打尽,以至再三申明理由,但何进不许。
袁绍又用公文通知各州、郡官府,假借何进的名义,要各地逮捕宦官们的亲属。
何进的密谋因时间太长,泄露了不少。宦官们感到恐惧,想改变局势。
张让的儿媳是何太后的妹妹,张让向她叩头请求说:我现在犯下罪责,理应全家回到家乡。
想到我家几代蒙受皇恩,如今要远离宫殿,心中恋恋不舍。
我愿再入宫侍候一次,得以暂时见到太后,趋承颜色,然后退到沟壑,死也没有遗恨了!
这位儿媳向母亲舞阳君说情,舞阳君又入宫向何太后说情。
于是何太后下诏,让诸常侍全都重新入宫服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