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肆部:纸醉金迷 第1章 石显的倒台
在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汉代是一种传奇的存在。
自刘邦开国以来,汉朝一路顺风顺水,王莽篡位之后,他所建立的新王朝时间并不长,几年后就被刘秀击败,汉朝再度强盛起来,建朝的两百年之中,大约一百年的时间汉朝都处于强盛的状态。
文景之治,秦皇汉武等佳话不断,好皇帝一个接一个,这让汉朝延续了很长时间。
这些皇帝在位时开拓疆土,击退匈奴,国力强盛的同时百姓安居乐业。
但如此繁荣的王朝最终却走向了衰亡,这也令人深思。汉朝最后的兴盛在汉宣帝时期,宣帝刘询是一位有能力的明君,他统治的二十几年被后世称为孝宣之治,甚至被一些史学家评价为汉朝最繁盛、最繁荣的时期。
但刘奭即帝位后,强大的西汉在他的手中逐渐衰落,主要原因是刘奭对宦官的宠信和重用,这导致了皇权旁落和朝政混乱。
从这时候开始,汉朝就再也没有之前的强盛了,曾经的汉朝开始走下坡路,历经三代汉朝皇帝之后,强大的汉代王朝迎来了他的末路,再也没有复兴。
身为皇帝和皇后的嫡长子,出生之时就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也就是在他出生几个月之后,他的父亲便登基成为皇帝了,等到他父亲稳固朝中局势后,在刘奭八岁时立他为太子。
刘奭学习才能出众,所以掌握了很多才能。
根据一些史料记载,这位太子不仅擅长绘画,而且精通音律,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他都能很快记住。但他却不是一个当皇帝的苗子。
汉元帝年少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表现出不适合做皇帝的行为了,在他幼时,经常看到汉宣帝用刑罚惩罚部下,甚至有人因为说了不好的话直接被杀。
在刘奭的角度看,这样的行为太残忍了,所以父子两人吃饭的时候,刘奭就和汉宣帝说,你的刑罚是有点过分了
时间长了只后肯定会有很多人心生愤恨,很容易离心离德,不如使用儒家的那种做法。
这句话激怒了汉宣帝,他怒斥刘奭,我做什么还用得着你来教,从祖先开始,汉朝就以霸道为制度,没有使用周朝所谓的德政,东汉宣帝长叹一声,继续这样说,如果国家的皇帝让那些看不清世界变化,喜欢古香古色的儒生们去做,这个国家迟早会灭亡。
按理说,皇帝在发现太子的问题时,应该会考虑更换储君。
但刘奭是已故皇后的儿子,宣帝刘询对皇后亏欠太多,所以最终没有更换太子。
宣帝逝世后,刘奭顺理成章地即位为元帝。
汉元帝刘奭统治初期十分强盛,之后逐渐衰弱。
汉元帝刘奭让宦官势力逐渐加大,忠臣被一一陷害,外戚也不断蚕食朝野权利。
中枢令的意外死亡,增加了宦官的势力。
汉元帝把一切事务都交给了宦官,认为他们没有亲人,也不用担心拉帮结派。
汉元帝的想法过于天真,朝堂因宦官的权能而逐渐没落。
王昭君因为不肯给宦官出钱孝敬,画像被丑化,嫁到了外国。
昭君出奔后,汉元帝注意到了朝堂的混乱,但并没有责备宦官。
宦官的得意完全是皇帝纵容的结果,如果不是刘奭把王权弄垮,汉朝的江山到最后也不会被谁夺去,这也是汉朝衰落的起点。
那个时期豪强地主收买土地变成了风气,朝野上下权势渐弱,社会的危机日渐加深。
这样的性格充其量只是好人一个,好皇帝却是一点边都沾不到。作为君主的汉元帝没有“优秀”二字,史书上记载的“柔仁好儒”本来应该是汉元帝的优点,但他的宽柔最终表现为优柔寡断和软弱。
身为国家的皇帝这么软弱,那这将是一个国家巨大的灾难。
汉宣帝逝世之前,给这个儿子物色了史高、萧望之、周堪三人。
这三人都是西汉王朝的中流砥柱,各有长处,而且都对汉王族忠心耿耿,如果元帝能很好地利用这三个人的话,即使汉朝没有进一步发展,也绝不会衰落。
当初,汉元帝重用三人,让萧望之等人看到了推行仁政的希望,但这只是暂时的。
汉宣帝留下的这几人虽有贤能,但人心不齐,儒臣萧望之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样史高感觉非常不妙,于是他和宦官石显联手,内外呼应诬告他,石显诬告萧望之之后,想办法和皇帝说让延尉去查。
表面没有异常,实地却暗藏杀机。
在那个时期,廷尉执掌司法,而他去查明就意味着狱中审问,读圣贤书的刘奭怎么会知道这种俗事,便中了他的圈套。
在汉宣帝刘询时期,石显任中书官,弘恭谙熟法令旧事,善于请求、上奏,其才能足以称职。弘恭为中书令,石显为仆射。
汉元帝刘奭继位后几年,弘恭死了,石显继任,担任中书令。
当时,正赶上汉元帝生病,无法亲理朝政。
同时他正热衷于音乐,又因石显就操此职,在宫中没有外界关系,精神专注值得信赖,于是元帝把各种政务委任石显。
政事不论大小,都根据石显的话决定;石显的尊贵和收到的宠幸权倾朝野,百官都恭敬侍奉石显。
石显为人机灵聪明,能够体会到皇帝心思,极其狡诈,常用各种莫名其妙的理由暗中打击别人,一点小事他就治人以严法。
西汉元帝时,曾出现了一个大宦官,名叫石显。
此人阴狠毒辣,阿谀奉承,深得元帝宠信,对朝廷里反对他的大臣极尽打击,罗织罪名,诬陷忠良,可谓无恶不作。
和很多人对宦官的印象不同,石显这个宦官比较特殊:
首先,他不是自愿阉割的,他是因为青年时期犯了罪而被处以宫刑,不得已才入宫当宦官。
其次,他文化素质比较高,精通刑律,而且工作能力挺强。
就凭这两条,他比一般的宦官就要强很多。
石显在汉宣帝时就已经在宫里任职。宣帝对通晓刑律的石显很是器重,任命他担任中书仆射。
宣帝朝,石显并没有跋扈之举。
宣帝死后,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
元帝并无帝王之才,性格懦弱,毫无才能可言。而且身体不好,经常不能上朝。
石显见皇帝懦弱,有可乘之机,便主动阿谀奉承,企图得到皇帝的宠信。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石显熟谙事务、精通法律、精明能干,又善于揣摩元帝的心意,很快就深得元帝信任,提拔他做了中书令,成为皇帝的心腹。
汉元帝对天人感应之说深信不疑。石显便抓住了皇帝的这一心思,经常利用天象异常和人间灾祸陷害大臣。
永光元年夏天,太阳出现黑子,民间饥荒不断。
皇帝深为恐惧,唯恐是上天在降罪。
石显则趁机献言,认为是政令不通,才导致天象异常。
元帝对此深信不疑,他大骂群臣无能,触怒了上天。
为了配合皇帝的表演,丞相、大司马、车骑将军、御史大夫等高官相继引咎辞职。
为了能尽快消弭灾祸,元帝并不挽留这些大臣,而是真的让他们辞职了。
石显看到自己的话在皇帝心中起了作用,便十分高兴。从此愈加有恃无恐。
新任丞相和御史大夫善于明哲保身,遇事常和稀泥,更不敢与石显对抗。
但是,朝廷里的两个大臣周堪和张猛是硬骨头,他俩为人正直,认为奸臣不是别人,就是在朝廷里搬弄是非的石显。
他们总与石显唱反调,甚至在公开场合吵得面红耳赤。石显对此二人深恶痛绝。
有一次,他伙同其他外戚向元帝进言,说天灾之所以如此惨重,皆因周堪和张猛行事粗暴,必须让他们辞官以谢罪。
天灾难以抵抗,元帝正愁找不到借口呢,索性顺坡下驴,将周堪和张猛统统贬官外任。
石显趁机搞了一番人事清洗,朝堂简直成了他的天下。
然而,就在周堪被贬的第二年,日食、地震等异象频出,天灾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严重了。
元帝惊慌失措,连忙召群臣商议对策。
给事中匡衡颇有政治谋略,先表扬元帝上位以来躬身国政、连年大赦,让臣民受益匪浅,然后委婉地暗示元帝还要亲近忠良、疏远奸佞,这样国家运势必将更上一层楼。
元帝听后,有所醒悟。
他升任匡衡为光禄大夫,同时将周堪和张猛调回京城辅政。
他斥责石显说:“你们曾说天灾皆因周堪和张猛而起,那为什么他们被贬后仍有天灾?这到底是谁的错?”
石显低头不语。
然而,周堪和张猛虽然回朝任职,但是朝廷里很多都是石显的党羽,他们二人几乎没有实权,对朝局无所裨益。
到后来,周堪想见元帝一面都难,悲愤之下,竟郁郁而终。
石显也没有放过张猛,他罗织罪名,不断在元帝面前进谗言,诬陷张猛。
张猛被逼无奈,在官署里自杀了。
元帝一朝,石显仗着皇帝的信任,飞扬跋扈,享尽了荣华富贵。元帝死后,汉成帝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石显很快就失宠了。
很多被他打击的官员纷纷上奏弹劾石显。
汉成帝把这个已经没有作用的人撵回老家。
归乡的途中,石显心情不畅,竟郁闷而死。对于这样一个大魔头,这样的死法简直太便宜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