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子师
繁体版

第13章 开始改卷

    东宫。

    天还没黑的时候,一万多份考卷就送进了东宫。

    太子殿下站在一堆考卷面前,面带微笑的对身旁的幕僚张世文道:“世文,这回可是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了呀。哦,是汴京先生尽入我彀。”

    几位幕僚纷纷道,“殿下这回让京城读书人大增好感。”

    “咱们赵官家人人都得读书人好感。”赵桓挥挥手表示别拍马屁,道:“我已经迫不及待要开始阅卷了,来,咱们开始吧。”

    几位幕僚加上太子殿下纷纷亲自开始阅卷。

    一时间,屋内想起了翻阅卷子的纸张声。

    太子殿下小心翼翼的把手上的卷子放到右手,站在身前侍立的两个太监立刻把右手边的跟旁边桌子上的一堆放在一起。

    这些都是太子准备进入二轮的卷子,也就是他觉得还不错的。

    八位幕僚,加上太子殿下,一共九人,已经连续工作了将近三个时辰。大家丝毫不觉得累,只觉得有意思。

    毕竟改试卷这种事,他们都是第一次做。之前他们是没有资格接触这么大的考试的,几年一次的科举从来都是戒备森严慎之又慎,又岂是他们这些二代们能触碰的。

    顶多偶尔可以听父辈们闲聊时谈一谈,也都是拣一些能说的表面说一说而已。

    九人趴在一张长三丈,宽三丈的方形黄花梨木桌上。幕僚们看到觉得写得好的,会交给赵桓看,由赵桓决定是否留下。

    八位幕僚,如果一号觉得这张答卷可以,就会直接递给赵桓看。如果一号觉得不可以,则交给二号,二号觉得可以,则二号直接也交给赵桓,如果二号觉得不可以,那就交给三号,三号也是如此。

    也就是说,一张不行的试卷,需要八个幕僚都觉得不行,才会扔进最差等。但凡有一个人觉得可以,都要交由赵桓做二次审批。

    而赵桓这边只要觉得可以了,就放进右手边,做二轮准备。

    这个法子当然赵桓是想不出来的,是张世文想出来的。如此一来,能尽量保证漏掉的有才之士少一些,同时也减少殿下看最差等卷子的时间。如此一来,殿下就可以用最少的时间,最多的精力放在优秀的卷子上。

    如果是江逸现在在这里,肯定会赞叹这位张世文同学很有科学家科学方法的潜质。

    “诸位,你们看这张卷子,燕云何时复归。他说朝廷正与金廷谋辽国,以燕云为筹码,看来幽云之地不日即将复归,只是却不知代价是什么。学生以为,幽云能否归,自然是一等一的大事,但绝不能以一种不平等的条约作为交换。殊不知,曹操曾有言,不可慕虚名而处实祸也……”

    赵桓喜道,“此人之言,是老成谋国之言,我需得将这个答案记下来,明日呈递父皇陛下。”

    “殿下,此答卷诚然是老成之言,陛下惜才就好,却不必说与陛下听,陛下每日听多了大臣之言,此等言论恐怕早已听过很多次了。”

    “那倒也是,还是世文想的周到。那就暂时放在过关试卷里。咱们继续看。”

    又看了一会儿,赵桓又兴冲冲的拿起一张试卷:“诸位,且看这张,作者叫李晓,他答,何以万年。

    若想万年,需代代君王一心为民,真正做到为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先考虑百姓,以百姓之心为心。试问,前朝无论是夏商周还是汉唐,都是亡在到最后没有为民。其兴,都是兴在为民,其亡,都亡在不为民。万年与否,全取决于是否为民。为民一年,则一年,为民万年,则王朝万年。

    好,说的太好了。为民一年,则王朝一年,为民万年则王朝万年!”赵桓连连击掌,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张世文几个幕僚们互相看看,心中都暗暗感叹,殿下实在是心地太好了。如此之言,就算不读几年书,也能说上一说,但却能让殿下如此感动。唉,我等之事,任重而道远啊。”

    如此,九人每天批阅卷子七八百份,每天睡觉连饭都是抽空吃。

    但殿下为首的众人乐在其中,并不觉得累。

    这一日,太子殿下翻到一张字写得并不是很好看的卷子。

    君子不器,第一题。

    君子不器要分人,我认为,有些人天生适合做领导者,比如陛下,比如官员们。有些人,则适合做具体的事,比如铁匠、木匠。圣人说君子不器,其实是把人分等级了。难道当官的就一定比匠人要高一等吗。非也。人生而平等,都是一样的。

    ……

    这可从来没听说过呢。赵桓挠挠头,被这张答卷的第一题给弄得摸不着头脑。看了半天,纸上的字都认识,说的东西他也都能理解,但就是合在一起让他觉得很怪,奇怪的很……

    第二题,德不孤必有邻。

    这题其实三言两语便可解释清楚,从利益的角度来说,有德者,大家都愿意围绕在他身边,因为至少不会因为相信他而吃亏。这个世道很乱,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人。我们常常吃亏,就是因为遇到了乱七八糟的人,我们误相信了这种人,所以我们吃亏了。而我们如果知道一个人有德,那我们跟他相处是绝不会吃亏的。所以,为了利益,做个有德的人,那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圣人说德不孤必有邻,正可以从这里解。

    ???还能这样解释这句话?赵桓的头皮真的很痒,不断的挠着,晕乎乎的。依旧是那种非常非常奇怪的感觉。这位先生叫什么名字?哦,江逸,这是哪里的先生,回头得问问。赵桓让身边太监把江逸的名字记下来。

    第七题。

    燕云何时能光复。这题很简单,按照正常时间线来走,今年就能复,但那不是真正的光复,那是自欺欺人。具体情况回头再细说。

    回头细说?这位先生写的是什么?

    辽何时能灭。

    辽马上就要结束了,金在一百一十二年后也会结束,到时候会有一个新的,比辽金还要强大的民族崛起,到那时候连咱们大宋也支撑不了多少年。正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华,中华脉络,在此绝矣。

    “!!!???大胆!”赵桓双手颤抖,猛的站起身来,“此人,此人写的到底是什么胡言乱语。世文你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