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子师
繁体版

第11章 开始考试

    距离考试还是三天时,东宫拿出了考试的方案出来。

    本次考试,将以答题的方式来进行。太子殿下出十道题,由考生解答。

    题目内容不限,考试时间三个时辰。

    考试结束后,由太子殿下亲自阅卷,十五日后出结果。

    考卷分为五等,一等五百名,二等二千五百名,一二等均赏赐白银五百两。

    一等除赏赐外,推荐七品及以下官职。一等中取前三名,白银一千两,推荐五品及以下官职。

    众先生们倒也不太在意考试题目是什么,想必是跟策论差不多的题目。大家都参加过科举,也不会到时候手忙脚乱大脑一片空白。

    之后几日,最各种宴席上,画船上,聚会中,大家都津津乐道太子殿下会出什么样的题目。

    有人说听宫里传出消息,题目里有名画书法鉴赏,这是陛下最喜爱之事,殿下自然要迎合陛下的喜好。

    “书法倒是能说出一二,可名画我们哪懂,我们这些穷教书的连见也没见过几幅。”

    “我何止是名画没见过,名帖也没见过啊。”

    “你这从哪听来的消息,绝不可信。咱们太子殿下并不精通此道,如何会出这样的题?若是陛下出题,那倒是有可能。”

    “太子殿下并非是不精通此道,而是我们不知道而已,陛下都精通,太子如何不精通?就好比你身量如此之高,你儿子不也跟你一样身量高吗?”

    “你这比喻太也没有道理,太牵强,我看你顶多考个五等。”

    “你六等。”

    传言纷纷,大家也论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当是酒桌上的说道。

    转眼就到了考试这天。

    天刚亮,礼部考院外就聚满了超过一万名考生。

    考生中老的少的皆有,大家脸上都洋溢着轻松的神态,并不像科考那样严肃。

    “却不知殿下会出什么样的题目,我反正已经想好了,不管什么题目,我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答,绝不按常理出牌。只有这样才能引起殿下的注意。”

    “你这种想法的大有人在,恐怕没有五千也有两千,那你这就出不了彩了。”

    “毕竟是殿下亲自阅卷,这一万多份卷子就算加上殿下的幕僚也是辛苦的很。比咱们会试殿试的辛苦多了。所以我教大家一个法子,答题尽量简单,字少写些,言简意赅就行。不要长篇大论,那样远远看就懒得细看。”

    “可别听他胡扯,我看你是想让我们都少写点,你多写点出彩是吧。”

    “你这狗咬吕洞宾了。”

    外面闹哄哄的,直到太阳彻底升上天空,考生纷纷拿着各自的考凭进场了。

    一万两千多人,若非兵部考院习惯了接待大规模考试,搁在其他地方,大家还真容易手忙脚乱。

    礼部考院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则都是驾轻就熟了。指导着考生就座,待考生都坐好,江逸坐在一个靠窗的位置。

    一万多人的考场,坐在后面的基本上看不到前面什么情况,江逸坐在偏前面的位置。

    大家都静下来之后,几位官服正经的官员走到了前面考官坐的位置。

    江逸听见旁边有人小声道,好像是中书舍人和枢密副使

    这真是高官了。搁在后世,那都是天天新闻上都能看见的大人物。如今在这个封建帝国时代,其地位与能量那更是比后世要大很多的。

    江逸又看向那些维持考场纪律的手持长矛的兵士,忽然有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好像那上面的几位是拿刀的人,下面持矛的兵士是刀,他们这些考生是鱼肉。

    唉,又胡思乱想了。上辈子就是喜欢乱想,才做了二十多年讲师都没能晋升教授,也是活该。

    考试正式开始!随着咚咚咚的几声锣,大家纷纷展开面前并不厚的十张纸。

    第一题,君子不器。

    江逸翻开第二题,德不孤,必有邻。

    一直翻到第五题,都是论语中的内容。

    这是典型的经义了,不过不同于一般经义的是,这些题没有任何添加问题,直接就是把原文写上,也不说让你从哪解,往哪论,似乎是让你随便解。

    江逸沉吟片刻,便提笔开始写了起来。

    上辈子他曾在读大学期间,就把四书五经通读了一遍,后来也没有特意再读,但毕竟教历史,常读古籍,也就常能接触到。自然是不能跟大儒们比的,但胜在他如今是站在二十一世纪回望着十二世纪,至少在视角上相较于这里的人要更独特些。

    这也是他看完前五题后,第一时间就想到的答题方式。

    他需要在短短二三百最多三四百字的回答中,吸引住太子殿下的目光,而不是要解的多么精辟,首先是要吸引眼球。正如考前那些人说的,要语不惊人死不休。

    二十一世纪的随便一言,放在这十二世纪,都足够惊人了。这是十二世纪的人所没有的,江逸独有的优势。

    大概过了一个时辰,江逸就答完了前五题。

    既然已经抱定了不是讨好考官的调子,写起来随意多了,自然就快。

    然后他往下翻去。

    第六题:金之将来如何。

    第七题:何时能收复燕云。

    第八题:辽何时能灭。

    第九题:自古以来,王朝为何不能万年。

    第十题:何以万年。

    江逸有些诧异,这五道题跟前五道完全不同。前面都是正常的经义解,这是科举考试中最常见的题。但是后面五道,说他是策论,当然是可以的,但问的问题有些太大胆了,或者说太虚了。当然,上辈子在浅浅研究科举试题的时候,古代科举这种题也有,但并不多。而且只会出现在殿试题目中。因为能问出这种题目的,只有帝王等高层,出题官当然不会也不太敢这么出题。

    如果说前面五题中规中矩,那么这后面五题倒是有些超纲的意味了。至少对教书先生们来讲,很难答。

    江逸觉得自己这次的策略还是有些靠谱的。不管出题的人是太子赵桓本人还是他身边的幕僚,恐怕后面几题才是赵桓真正想听他们说的。也是太子真正想从中找寻老师的题目。

    江逸在心里道,这后五题,对我这个二十一世纪的人来说,就太简单不过了。是啊,不过是把教科书上说的那些写上,就足以让他们大吃一惊了。

    如果不屑于这样的话,随便用后世历史学家的几种看法,也是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