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风云记
繁体版

第9章

    一路上,安文煜一直跟年轻匪徒交谈,交谈中得知,他是兖州的村民,叫王庄。

    一个月前兖州连日下暴雨,眼看洪水就要决堤,兖州那些当官的,不组织村民固堤抗洪,整日在城里避免不出,不敢去堤坝。于是,他召集带领村民,每日加固堤岸,日夜巡查,但是还是挡不住连日来的暴雨,两个星期前洪水冲破的了堤岸,洪水涌进村庄,村里的刚刚播种好水稻一下子都淹了,洪水还冲走了村里的房屋,甚至连村里祠堂也都冲倒了。

    兖州那些当官的看见老百姓受灾,不管不问,村民刚开始吃一些家里存的余粮,很多粮食都泡得发霉或是发芽了,很多吃完就生病了,余粮吃完了,就吃野草,树皮。官员不想办法救灾,还和州里大粮商们串通起来,明明粮仓里面有粮食,不卖,等到大伙没得可吃了额,就高价出售,村民只能把家当都卖了买粮吃。

    一场洪水,洪水现在是刚刚退一些,可是村民田、地、屋、钱都没有了,不得不离乡一边行乞一边去别的地方讨个生路。这中间中他和家人走散了。王庄气愤难当,带着这些逃难的村民上山当劫匪,专门劫持路过的商人富贾,劫来的钱回去分给村民,买粮活命。

    安文煜听完,才知道事态已经严重到这步田地,御史大人在车里也是义愤填膺,总是撩起车帘就说:“一群祸国殃民的奸官污吏,等这次救灾结束,老夫一定上奏皇上,秉明原委,定要他们好看!”

    在王庄的一路护送下,安文煜一行人来到了兖州城门口,兖州刺史司马泰早已在城门口和一众官员迎候。安文煜下马一一与这些官员打招呼:“有劳各位大人了,初到此地,还请各位大人多加指点。”

    御史大人坐着车里连帘子都不撩,气哄哄在车里说:“好了,不要耽搁时间,赶快去州府商量赈灾事宜!”一众人赶快领着去州府。

    到了州府,御史上座居中,安文煜和其他官员分两侧落座,安文煜特意坐在两侧居中位置,没有坐在前面。刚一落座,兖州刺史司马泰刚要侍者准备上茶。御史大人刘恒,狠狠一拍桌子,眼睛圆睁,大声呵斥司马泰:“司马泰,灾情如此严重,你竟敢擅离职守,渎职失职,造成民不聊生,民怨沸腾,你该当何罪!”

    司马泰噗通一下跪在地上,一边磕头一边喊道:“冤枉啊,大人,在下怎敢大胆啊,实在是有心难为,大人,在下,日夜殚心竭虑,请大人明察啊!”

    御史更加恼怒:“你还敢狡辩,这一路流民无数,还有暴民拦路抢劫,都是你兖州的难民所致,你怎么说!”

    “大人!大人!明察啊!微臣从开始暴雨,就上报朝廷,在下一直向附近驻兵求援,但是微臣就是小小刺史,无调兵之权。见河堤溃决,在下第一时间向义仓请粮支援,可是义仓之粮迟迟未到,在下只有上下左右向各大粮商,请求他们开仓售粮,可是他们沆瀣一气,就是不肯啊,在下深知洪灾之厉害,怎敢擅离职守,置灾情于不顾啊!”

    御史刘恒这时听不进去,认为这完全是司马泰的抵赖之词,发誓一定要上报皇上。安文煜这时觉得事情不可过早下结论,便劝说道:“御史大人,我看此事咱们往后再说,现在赈济灾民最为重要,而赈灾没有刺史大人协助,我们也无从着手,不如先以观后效,赈灾之后再行定夺。”

    御史大人觉得有理,便不再执着,安文煜先让司马泰安排一行人入住,下午再行议事。

    中午,安文煜发现侍者只是送来一些稀粥和咸菜。吃完饭安文煜去往刺史住处,来到司马刺史的处所,安文煜特意示意下人不许通报,径直来到刺史的房间。走进房间,侧身看了看刺史的屋里,看见刺史坐在桌旁看着稀粥,拿着筷子,一脸愁眉不展,时不时地放下筷子叹气摇头,拿起筷子又再发呆。

    安文煜看见了,这刺史确实也吃着这些粗茶稀粥,心中放心了一些,于是轻轻敲了敲门,司马泰抬头看见安文煜进来立即起身:“安世子,快快请进,怎敢有劳大人亲自前来。”

    安文煜进来互相让座后,安文煜看看桌上菜,说道:“大人不必忧心,当今皇上盛明决断,御史大人一心为公,只要大人真心为民,御史大人不会过分苛责的。”

    司马泰知道这只是安文煜安慰之词,就算没有御史,作为一方官员,遭遇天灾,未能安抚救民,还几乎引发民暴,早晚也会传到朝廷,他已经不求无罪,只求最后保全个性命就好。司马泰看似客气,但是并不经心,拱手说道:“多谢安世子理解。”然后低头叹气。

    安文煜也未再多言,问道:“请问刺史大人,此次兖州受灾面积有多大?涉及百姓、房屋、良田各有多少?”

    司马泰没想到安文煜问到这个,这才发现这么长时间以来,自己一直未亲自关心过此事,连忙懊悔说道:“这么长时间,下官一直忙于各方征集粮食,此事一直未过问,是下官疏忽,真是罪过,罪过。”

    安文煜笑笑:“刺史大人一直声称自己为民奔命,如果连这些涉及民生的数目都不知,如何自证啊,而且不知道这些损失数目,又如何核定需要多少粮食,银两,人力?”

    司马泰一拍脑门,心里一直懊悔不迭,怎么能忘记这么重要之事,暗暗佩服这东境世子心思之细。

    “大人可以现在就组织村里乡绅耆老,挨家挨户登记造册,人口多少,家有田地多少,死伤多少,被淹粮田亩数,按照每日定量,大约算一下,需要粮食多少担,咱们也好向朝廷或是其他方面请示或赊借。”

    这下让司马泰佩服起这位东境世子,心想,侯门子弟果然不一样,看似经世不多,但心细如发,也许他来了破解兖州之困有望了,立即吩咐府衙大小官吏,按照安文煜所说去安排。

    安文煜接着又说道:“大人安排着,如果下午能把数目搞清楚了,晚上您再向御史大人汇报情况,相信御史大人会有所触动的。”

    司马泰如得救命稻草,连声感谢,一直请安世子有任何指示一一吩咐,一定按要求办理,求安文煜在御史大人面前多加美言,救命之恩,莫死难忘。

    等到晚上,安文煜、御史和司马泰三人一起商议,这回司马泰将情况一一向御史道出,甚是详细甚至连壮年所需粮食和年幼粮食量也区分开来,当前急需多少粮食,后期还需多少,修复堤坝房屋需要银两,均一一托出,御史大人果然对司马泰态度有所改观,但是还未完全介怀。

    “不管怎样,作为地方主管,救灾不力,致使民不堪命,产生民乱,有负百姓所望,有损皇上盛德仁政,这是不争事实!”御史说道。

    司马泰一直诺诺听着,安文煜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