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嫡妃握天下
繁体版

第四十三章玉氏嫣然

    等到从承光殿出来,贺延年率领的户部一众人等个个哭丧着脸。

    倒也不是不想给边境拨粮,实在是这粮此刻拨了,影响的就会是民生。

    民生大计,国之根本。

    贺延年迈着沉重地脚步,从林政南等人面前走了。

    老国公“哼”了一声,“户部年年哭穷,我也没见着他们缺肉少粮!”

    “老国公稍息怒火。”成国公倒是抚着胡须说道,“贺延年也是心忧百姓,他又是户部一把手,如此忧心忡忡,难道不比尸位素餐更好?”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老国公是个爽快人,这辈子最擅长的就是打仗。不会算账,但战时的账那可是算的清清楚楚。

    老国公心中忧虑的不仅是账簿和粮草,更多的还是边境前线。

    开国百来年,以前的将领大多退隐朝堂,不再提缰勒马,一来是因为的确无仗可打,若是不退,兵马粮草就会平摊在百姓身上,他们不愿意百姓为此缩减自己的粮食。二来是因为帝王猜忌。本朝战功封爵,文臣里头除了一个承恩侯再无其他恩封,唯有武将,这几个爵位甚至依着开国太祖皇帝的意思世袭,他们从父辈手中接过位置时,并不降等。这样的盛宠恩眷,时间久了就是把催命刀。

    而第三点也是最要命的一点——

    当今京都里头公侯爵府的小辈们,没上过战场!

    眼下还需要大军留在边境防守的,只剩下西南、东南和西北。西南多山林高原,易守难攻且瘴气弥漫,那边又皆是些蛮子,不通耕作纺织,他们求着大晋开互市都来不及,更别说和大晋打仗了。而东南更是沿海,大晋水军虽说不强,那也不是能让人随便耀武扬威的。何况海面宽广危险重重,哪儿有大敌入侵,顶多打打那些盗匪罢!

    何况这两地皆是仓廪充实,朝廷每年拨粮,也不过补上余下的缺口,远远不必多伸手。

    所以京中子弟历练,竟是只有西北一处。可那里有玉将军守护,他的妻子几年前病故在边关风沙里,朝廷为此特地准许他的独子玉琅前往边境随父上阵。他的独子十三岁领兵,十五岁大败突厥,独领风骚。帝王自然更不许别的勋爵子弟前去了。

    他们说是在为后辈子孙铺路,可也只能铺一条让他们免于帝王猜忌的路,这辈子能平安过去已然大幸。

    “难啊……”

    老国公抬眼看天,阴沉天空中有雨打来。

    老国公不许侯着的内侍撑伞,冒雨前行,身形坚定不坠,却又苍凉莫名。

    林政南一众人在飞檐下看着老国公走远的背影,明白老国公未出的忧虑。可武将到如今武帝朝,已是鼎盛至极,送儿孙们上阵立功,便是自己让催命刀加快速度落下来。他们一家老小阖族性命都在京都,他们赌不起!

    可边境急报不再容许他们躲避。

    七月流火,天气转凉,百姓农收刚刚开始,户部忙的脚不沾地,统筹各州粮食收成,又统筹各州粮税上交情况,就连最低下的小吏们都忙得不可开交。

    但今年注定是个忙碌年。

    突厥的仗打了大半月,粮草也吃了大半月。现在是暂时不缺粮,可就怕突厥准备打持久战。

    这日早朝,刚刚上朝众臣就议论纷纷,文臣以御史台为首认为不应穷兵黩武,突厥无非要粮,只要不打仗,让互市好好开着,大晋并非不讲道理。

    但以镇国公为首的一众武将却极力反对。

    “皇上,突厥年年扰边,为的就是缺粮过冬!况且互市并非没有开过,可每次到了这时候突厥仍旧闯进我大晋边境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一个将军痛陈直言,“他们要的从来不仅是粮食,更是我朝万里沃土啊!”

    “你这是杞人忧天之语!”文臣自然也不落后,怒斥一句,“我大晋兵强马壮,外有守边内有良政,君臣齐心百姓安居,此乃盛世之象!方才你口口声声说的都是我朝危机,怎的,你是看不惯皇上美政吗!?”

    要说能说会道,还得是文臣。可这么大一顶帽子扣下来,别说是一个从四品武将了,哪怕是镇国公成国公他们也是担不起的!

    武将们齐刷刷跪下,“臣等绝无此意,还请皇上明鉴!”

    文臣们说话诛心,无心之言听在帝王耳中也是一个猜忌,何况此刻境况。

    高丞相一直没有开口,就是因为他素来中立,不为文臣也不为武将,他为的只是帝王。

    此刻高丞相也开了口,“皇上,穷兵黩武的确不该,可突厥此次来的诡异,还是要做好长时间作战的准备。”

    御史台集体:“……”

    丞相大人怎么回事!

    “瑾王如何看。”武帝目光转向了朝堂的顾思远。

    顾思远琢磨片刻,出列说道:“回禀父皇,儿臣以为,诸位大人说的不错,我大晋从不穷兵黩武,自开国太祖以降,提倡与民休息,与边友好,不若再开互市,与突厥交好,如此既能保边境安稳,也是边境百姓的一个出路,更能为我朝国库增加税收。”

    很有道理。

    “睿王呢?”武帝又看向顾修远。

    顾思远随之看过去,只见顾修远跨列而出,声音清朗,“父皇,穷兵黩武的确不该,但突厥猖狂,今年未及农收便袭扰边境,这大半月来从未停过,儿臣担心,此次突厥来者不善,这场仗怕是入冬也打不完!”

    群臣哗然!

    比他们猜测的持久战更加大胆,若是突厥真的到了冬天也不罢手,那么他们就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了。

    顾修远这番话完全说到了镇国公他们心坎上,也顾不得此刻还在跪着,当即开口,“皇上,睿王所言不错,还请皇上早做决断!”

    冠冕前的流珠挡住了武帝的双眼,眼底所有情绪没人看得到。

    武帝自袍袖中取出一封奏折,扔给一旁的席公公,道:“念!”

    席公公不敢耽搁,打开奏折就念。

    众人在底下听着,越听越是心惊。

    玉将军独子,陷入突厥重围,已然战死!

    这消息一出,可比缺少粮草更令人震惊。

    玉琅是公认的少年将军,年纪轻轻已是正二品神策大将军,比他爹玉将军也就差了两级,是难得的少年将才,大家都觉得,玉将军之后,守住西北边境的必然就是这位小玉将军了。

    可现在说什么?玉琅战死?!

    武将们惊愕,成国公勇毅侯他们更是身形不稳。能用的上的小辈也就这么一个,可现在竟然……

    “玉将军求援信已经发来,诸君可有谏言?”武帝高居龙位,淡声问道。

    这已经不是开互市能够解决的问题了。依着突厥此次作风,那是必然要打到入冬也不停的。

    “将军报传下去。”武帝又说道。

    人人一份军报,拿到手的都是武帝令人现誊抄的,连墨迹都还没干透。

    原来今年,是突厥出了位头狼,将突厥原本散落的二十四部逐渐一统,如今已有十二部归顺于他,原本的右赤部首领变成了十二部落的大君。

    他既是大君,又想一统二十四部,定然是要做出成绩的。而突厥经过一夏,膘肥马壮,又有十二部支持,是发动袭击最好的时候。

    而那位新出的头狼,名阿日斯楞!

    这是他们不知道的军报,也是让朝堂沉默下来的军报。

    这已经不是开互市能解决的问题了。

    所有人心中再次同时冒出了这句话。

    “边境缺将少兵,皇上,应尽快调兵遣将,加运粮草与军匠!”

    “战马也要尽快再调!”

    “不仅,百姓恐怕也要后迁,否则一旦失守……”

    “玉门关外一马平川,就算玉将军擅长防守,也经不得一直打下去!”

    “……”

    文臣武将七嘴八舌,却谁都商量不出个具体议程。

    直到三日后,快马入京,骑在马上的是一个满面疲惫风尘的女孩子,瞧着已有十六七,风一样越过中街直奔皇宫。

    当天,皇宫大门被人叩响,哭声震动大内,“还请速禀天听,西北出事!”

    门口侍卫不敢耽搁,匆忙奔向帝王处。

    武帝令人带人进来,见到的却是个女娃娃。

    “玉氏嫣然,参见皇上!”她姓玉!

    玉将军一儿一女,儿子玉琅战死,唯剩一个女儿,就叫玉嫣然!

    眼下西北战起,若非紧急要务,玉将军怎会派女儿前来京都送信?

    帝王召令,文臣武将开朝,在朝堂上,他们见到了没来得及梳洗换衣的玉嫣然。

    京都武将对玉嫣然不熟悉,可他们都知道这个女娃娃。自幼跟随父兄长于西北,并非京都中花团锦绣金尊玉贵养起来的女孩子们。她自幼拿的不是绣花针与罗帕团扇,而是一杆红缨枪,一身重铠甲。

    那是她的父兄对她的期望。

    武帝不再废话,令玉嫣然重复了一遍发生的事情,朝堂上人人沉默。

    距离玉琅战死还没有多久,玉将军竟然受到了重创!

    “皇上,玉将军守边多年而从无失误,他本人又是强兵悍将,此次重创,怕是……”

    一个人的强大是外在因素无法轻易磨灭的,那么能够磨灭这份强大的……

    只有内因!

    边境守军中出了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