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983:我靠种地发家致富
繁体版

第147章 报道出了偏差

    来人叫戴兴民,自称是《桐阳晚报》的主编。

    关于这个晚报,赵卫国这几天也听黄其功念叨过。

    跟日报不同,这是一家今年元旦刚刚创刊的报纸,主打的是贴近百姓生活。

    虽然目前是每周发行六期,四开二十版,每天的内容不少,但毕竟是新报纸,给邮电局预付的邮费也不多,是以目前只在桐阳县城以及桐阳地区下辖的几个县城覆盖,在整个桐阳地区还没啥影响力。

    又因为晚报主打的是生活类内容,机关单位定的也少,根本没几个领导关注。

    是以听说戴兴民是晚报的人之后,黄其功兴致乏乏的聊了几句,就婉言谢绝了所谓的内容合作。

    碰了个软钉子,戴兴民只得退而求其次,找到了稿件里露了一小段话的赵卫国,想从他的身上挖掘出一些素材。

    “上次日报的内容我都看了,跟农校也聊了一回,对于你的致富经历,我们这边很感兴趣,就想跟你聊几句,看看咱们有没有能结合的地方。”

    在魏河乡政府的办公室里,戴兴民说话也很是随意,一点也没有拘束的感觉。说完话后,他还拿起了桌上的暖壶,主动给赵卫国倒了一杯茶。

    这个看似随意的举动,却是赢得了赵卫国不少的好感。

    他觉得,这个人比上次见的那个李德超顺眼多了,最起码,身上没有那种文化人的傲慢,对于这个晚报也就多了份亲近。

    跟二哥和大舅哥那种嗜报纸如命的人不同,作为一个带着未来记忆的穿越者,他的潜意识里,习惯了网络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并没有看报纸的习惯。

    上次那个记者写的稿子,本来就是配合农校接受的采访,跟他的关联不是太大。

    加上对方态度不好,他没有抱什么希望,稿子见报之后,只听过黄其功提了一嘴,他自己压根没关注过成稿。

    他不知道稿子里的内容是啥,戴兴民的话自然也就没法接。

    这年头农村里不识字的大有人在,戴兴民遇到的这种情况多了,手头上早有准备,见他没有及时回答,就从手边的提包里拿出了一张报纸,推到了他的面前。

    “你识字吧?报纸我带来了,要是识字的话,你先瞅瞅,不识字也没事儿,我给你念几句,一会儿咱们说的时候也容易。”

    赵卫国也没有细想,接过报纸看了起来,待看到文字缝里那篇三寸见方的文字时,不由得瞠目结舌。

    “养鸡一万只?年收入两万?种地十亩?亩产两千斤?”

    看着文章里那短短的一段话,赵卫国竟有些怀疑,这里面的“赵卫国”,是不是一个和他重名的旁人。

    即便是在二十年后的农村,农民个体户也很难达到这些数字。

    天地良心,他当时可是按着实际来说的,养鸡一千只,除去开支,年收入三千元。

    养一千只鸡,跟养一万只鸡,那是有本质上的区别。

    一千只鸡户家还能凑合着养,一万只鸡就不一样了,不但需要各种专业的设施,也需要专人来打理,不是几间小鸡舍就能应付过来。

    报道出了偏差,这是哪个环节出的问题?

    “这报道你也是第一次看到对不对?当时一看到这报道,我就纳闷呢,咱们桐阳地区啥时候这么发达了!”

    戴兴民眯起眼睛笑了起来,“不过呢,你也不用吃惊,写文章嘛,许多人都是这样,总要拿出些惊人的东西,不然这放在最后一版,咋吸引人呢?”

    赵卫国这才注意到报纸的抬头,随即也笑了起来。

    夸大和虚报数字这种事,说起来也不是啥稀罕事。跟后世的标题党和自媒体相比,这种程度的虚报只能算是小儿科。

    看来对方还算有些原则,起码来见了自己,从自己的口里得了数据,才敢回去编造。

    “戴主编,你也知道这里面有水分,那咋会还想着来找我呢?”

    戴兴民自然不会说是因为黄其功不待见他,不想就此空手回去,反而以一种极其夸张的语气笑道:“哎呀,报道嘛,那得分怎么写,上次日报给你写稿子的是实习生,不愿意放下身段,还分不出轻重瞎写,写出来的东西,任谁看了都能看出来水分。这次我来操刀,就算不写水分,也能给你写的漂漂亮亮。”

    赵卫国觉得,和日报相比,这个晚报记者的态度热情的有点过分,有点不敢相信对方的话。

    他不知道的是,晚报社如今刚刚起步,缺的就是吸引人的内容和线索。

    为了跟地方建立联系,以戴兴民为首的这帮人,四处跑着找新闻线索,就差求爷爷告奶奶了。

    但这年头通讯不畅,大多数人提供的线索只能靠写信,即便是有合适的新闻线索,反馈到报社那边,黄花菜早就凉了。

    戴兴民一开始的策略是,多到有电话的地方走动。

    有电话的地方,多是机关单位和一些大型的工厂企业,一旦有了线索,可以直接联系到报社里。

    戴兴民负责的是桐阳县的区域,短短半年之内,他已经跑遍了县里的各个乡镇,在全县的单位和企业里发展了一大批兼职的通讯员和采编人员。

    这样发展下去,内容倒是不缺。

    随之带来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这些编外人员都有自身的本职工作,他们报送的多是企业和单位的宣传稿件。

    这些内容用来充数还可以,想要拿出来吸引人,甚至和日报掰手腕,那是绝无可能。

    在内容和经营的双重压力之下,戴兴民换了个思路,盯紧日报那边的动静,日报那边写啥,他们跟着也写啥。

    毕竟日报那边是庄重严肃的风格,一直走的四平八稳的路子。

    那边有啥好的内容,他们这边挖掘一个吸引人的角度,重新写一篇稿子出来。

    这样试过了一个多月,效果竟然出奇的好。

    从收到的读者来信来看,每期都会有好几篇读者们喜闻乐见、社会讨论面极广的内容。

    戴兴民信心大增,觉得照这个思路下去,用不了四五年的功夫,晚报肯定能在桐阳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