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983:我靠种地发家致富
繁体版

第146章 能赚钱就是道理

    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村里各家的上面,没几个是正正经经讨论农业技术。

    比如说,他们从技术员那里听说,赵卫山只顾着在砖厂赚钱,家里的麦子得了病也不管;又比如说,赵卫锁这个鳖孙为了省钱,去年种麦连底肥都不舍得用,现在麦秆细的跟草一样,到时候亩产最多也就二三百斤。

    当然,人们口口相传之后,难免传出不少骇人听闻的传言。

    一些操着阴谋论的人觉得,乡里的这群人是打着技术员的名义,在进行不为人知的研究。

    有人则是说,赵营村的土质跟别的地方不一样,估计土里是有金子,才让乡里这么劳师动众。

    甚至有人翻出了历史,桐阳自古有帝王之气,是出了名的帝乡,这些人在田间地头忙活,是为了研究龙脉地气云云。

    这样的说辞,给人们带来了自豪和猎奇,也免不了带来许多恐慌。

    作为赵营村的实际掌舵人,村支书赵明泰这些天却很是高兴。

    冷清了好几年的大队部,随着技术员到了村里,忽然热闹了起来。

    上面来人,照例得由村里招待。这些生龙活虎的年轻人,在赵明泰眼中,就是乡里送过来的酒友。

    赵营靠着砖厂,去年获利不少,招待起来也是不计成本。每顿白面条管够,外加上两个小菜和一瓶白酒,比乡长的待遇还好。

    有了这么高规格的待遇,技术员也乐意往赵营跑。

    不过是一两周的功夫,乡农技站的五个技术员将赵营的田间地头跑了个遍,这样反常的举动,无疑又让那些持有阴谋论的人恐慌了好几回。

    乡里和村里最近发生的这些新鲜事,赵卫国也听说了不少。

    作为天天在乡里和村里两头跑的人,同样的事情,他听到的却是两种声音。

    在赵营村,听到的多是村民的调侃,以及因生活突然被打乱,生出的对于未来无谓的担心。

    在乡里那边,以黄其功和徐耀宗为首的一众人,对于眼下的状况却很是满意。

    黄其功甚至还想再联系下上次过来的记者,在报纸上再发表一篇关于魏河乡积极推广农业技术的豆腐块文章。

    不过在他的热心,却是吃了个结结实实的闭门羹,电话刚给报社拨过去,就被那边以工作忙为由挂断。

    黄其功还不死心,又把主意打到了赵卫国的头上。

    当着赵卫国的面,黄其功也不藏着掖着,拿出了上面关于《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会议精神,强调赵卫国作为集体的一员,不能对魏河乡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这个契机坐视不管。

    话里话外的意思,希望赵卫国能说动他家背后那个“有钱有权的亲戚”,帮乡里好好宣传宣传。

    赵卫国简单看了下文件,倒是佩服起公家的这帮人,从他给罗益民打电话到现在,不过短短的半月时间,已经出台了一个未来计划的雏形。

    里面不但有半年一年的短期实施计划,还有三年五年的长期计划。

    按照里面的说法,从地区到乡里再到村里,从政策到财政支持,从宣传到技术服务,调动一切能调动的因素,为农业现代化服务。

    作为公家来说,这样的措施没问题。

    但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村上许多人的观念是自古有之,是小农经济的产物,想纠正他们千百年来形成的观念,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要是按着文件按部就班的推行下去,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观念,至少得三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的功夫。

    然而公家的这个机器并不精密,甚至还有许多齿轮并没有转动,不知道时间长了,这种从上到下的活动式计划,能不能坚持下来。

    “黄乡长,你说说,咱们乡里弄这么大的声势,下面真的会有人照着乡里说的干吗?”

    这句话直接戳中了黄其功的痛处,他的脸色瞬间就阴沉了下来。

    作为长年混迹基层的人,他又何尝不知道眼下乡里做的这些,雷声大雨点小,对提高农民收入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他自己心里明白,他在魏河乡折腾一年多,先是四处搞关系,又是搞砖厂,如今又是推广农业技术,真实的目的,也不是提高农民收入,而是做给上面看的。

    所以他才心急火燎的找宣传干事崔林写通讯,找报社发稿子,就是想尽快把政绩宣扬出去。

    只要他能升上去,农民是穷光蛋还是万元户,跟他没有半毛钱关系!

    眼看着赵卫国一直在眼前晃荡,也没有答应他找人宣传的提议,黄其功心中很是不耐烦,用手指敲了两下桌面,没好气道:“我知道你小子喜欢瞎捉摸,有屁你就快放,别跟我说这些有的没的!”

    “黄乡长,要我说啊,你也别瞎忙活了,你想搞好农业,多扶持扶持我得了!”

    要按赵卫国的思路,根本不用这么麻烦。

    像他这样,直接找好挣钱的门路,然后把门路摆在乡亲面前,告诉他们跟着走就对了,回头自己吃肉,少不了乡亲们的一口汤。

    至于其中的道理,犯不着跟他们多解释。

    对于缺吃少穿的乡亲们来说,能赚钱就是最硬的道理。

    黄其功瞪了赵卫国一眼,笑骂道:“你小子还用乡里扶持?你把乡里的面粉厂都给盘了下来,听说还想建什么挂面厂?现在啊,乡里等着你扶持还差不多!”

    “咱们互相扶持呗!”

    赵卫国从口袋里抽出了一根烟,递到了黄其功的面前,“黄乡长,我这里有个主意,你这会儿要是有空,不如帮我参详参详?”

    赵卫国和黄其功俩人关在办公室里说了将近一上午,直到午饭的时候,旁人叫着黄其功一起吃饭,看到黄其功一脸的意犹未尽,似乎还没有聊过瘾。

    后面的几天,赵营村的村民们就发现,前几日一窝蜂下乡的技术员,慢慢的少了,田间地头又恢复了往日的样子。

    赵卫国知道,他说的话起作用了。

    正当他挽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个自称晚报社的人主动找到了他,说是看过了日报的那篇稿子,对他很感兴趣,想好好的给他做一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