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983:我靠种地发家致富
繁体版

第148章 爽文男主

    见赵卫国还在迟疑,戴兴民只以为日报的那篇文章惹了不快,忙和日报划清界限。

    “卫国兄弟,你放心,我们晚报呀,不是那种专门办给领导同志看的报纸,不用一直宣传政绩。我们的报纸是给读者和市场看的,读者们爱看啥,我们心里都有数的。”

    “那读者们都爱看啥?”

    “当然是家长里短、风花雪月、市场缺斤短两,哦,还有国际纷争,最好是米国把委国欺负的头破血流的那种,老百姓也喜欢。”

    “这些跟我都不挨边呀。”

    “咋不沾边?你想想,农村小伙高考落榜,一无是处,被周边的亲戚朋友轻视,一怒之下靠着辛勤劳动致富,年收入近万元。这种热血加励志的题材,这都不用想,写出来肯定热火!眼下咱们地区又在号召推广农业技术,这不但老百姓们爱看,还符合时下的政策,领导们肯定也爱看!”

    戴兴民说完,情不自禁的搓了搓手。

    不过是几句话的功夫,他的心中已经有了个大致的蓝图,要是这么一篇稿子写出来,报纸的口碑销量肯定双丰收,想想都觉得兴奋。

    赵卫国看出了戴兴民的激动,一时竟有些啼笑皆非。

    他穿越过来,一开始还想着赚钱,后来觉得难度过大,准备着躺平下来随波逐流混日子,有个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满足。

    哪知过着过着,一不小心赚了点钱,竟然也过出了爽文男主的味道来。

    眼下流行的是伤痕文学,可没爽文的土壤,这戴兴民正经的报纸记者,竟然也熟悉这种套路,着实是不简单。

    话说回来,老百姓的口味倒是一如既往的淳朴,啥时候都是喜欢这种赏心悦目的情节。

    对于戴兴民的创意,赵卫国没有反对。

    既然人家报社都求到了头上,还说了这么多的理由,再拒绝就有些说不去。

    最主要的是,说话间要把面粉厂接过来了,可农民们连吃饭的粮食还不够,收粮食的事情还没个着落。

    遇到这种免费宣传知名度的机会,咋能这么轻易的放过?

    “戴主编,这隔行如隔山,我又是个农村人,不咋爱看报纸,不懂你们报纸的规矩。你需要了解哪些事儿,尽管问就是,我能回答的都给你回答。”

    赵卫国本以为,这个戴兴民既然打的是炒热他的心思,肯定是怎么花哨怎么编,根本不需要去他家考证。

    哪知这次他却是想错了,一听到赵卫国同意,戴兴民一个快四十岁的人,乐的差点蹦了起来。

    他抬手看了看手表,兴冲冲地说道:“回桐阳的班车最晚一班是下午五点半,这会儿刚过十点,有六个钟头的时间。事不宜迟,咱们这会儿就去你家里,我看看有哪些能写的地方!”

    戴兴民在乡里借了把自行车,赵卫国跟黄其功打了个招呼,陪着戴兴民出了乡里的大院。

    乡里的宣传干事崔林,听说县里来的记者要去赵卫国家里采访,有心要长长见识,也跟着一起过去。

    仨人一起回了赵营,先是到了赵卫国的地头。

    戴兴民煞有介事的在麦地里走上了一圈,又瞅了瞅相邻地块高出一头的麦子,笑着赞道:“就是说嘛,卫国兄弟是个爱动脑子的人,光看这麦子,就不是个一般人!”

    赵卫国越来越是佩服这位戴主编,都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人看个小麦的高矮,就能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写出来的稿子,说不定就火了。

    待到了鸡舍,戴兴民看到两排的鸡舍里,养着几百只半大的鸡,立时笑的合不拢嘴。

    他就知道,这次没走空。

    找亮点可是他的强项,十年前他在日报社的时候,跟着领导下乡,哪怕去的地方乏善可陈,他也能变着花样,写出点东西出来。

    眼前的鸡舍这么大的摊场,那就是取之不竭的素材啊!

    在赵卫国和路清河的讲解之下,戴兴民边听边记,足足记了七八页纸。

    看完了鸡舍,已经到了晌午,戴兴民丝毫没有吃饭的意思,又去看了周围的鱼塘,还有不远处的砖厂。

    一直转到了一点多,几个人在鸡舍就着臭豆豉啃了馒头,还没等白开水烧开。

    戴兴民又坐不住了,非要去赵卫国家里一趟,说是要采访一下他身边的人。

    待见了赵长兴和郭燕秀,又去找了村支书赵明泰,还在村里拉了些人,随意的问了几句话。

    戴兴民还有些意犹未尽,不过眼看着时间差不多了,只得就此偃旗息鼓,和赵卫国道:“卫国兄弟,我准备把你当成农业致富典型,推一期专刊出来,你看咋样?”

    不等赵卫国回答,戴兴民立即否定了刚才的话,“不不,这么好的题材,一期哪里够,起码得一个系列专题,推个三四期!”

    赵卫国对此并不报太大的希望,毕竟这是免费的宣传,他的事儿普普通通,没有啥新闻价值,晚报能给他推一期靠前显眼的位置,就是阿弥陀佛。

    专题专刊什么的,还是等他有钱了再去想。

    想是这样想,不过跟戴兴民折腾了一天,又听他正儿八经说了这么多,赵卫国的心里还是存着一丝想法,笑问道:“戴主编,要是文章见了报,不会又给我排到最后一版吧?”

    “卫国兄弟,你放心,咱两个是朋友,我戴兴民对待朋友,可不像日报那样小气!前四版怕是不行,得给头条和国内外的要闻让路,不过,我给你保证,只要咱们这个稿子弄的差不多,至少能登在十版。到时候文章出来,我先让你看看内容,咱们再合计合计,至于到时候能不能放在第五、六版,那就是半在人为、半看天命……哎,不说了,今天我急着赶车,咱们下回聊啊!”

    戴兴民捉急忙慌的蹬上自行车而去,赵卫国觉着,照戴兴民的描述,怎么着也得两三天稿子才能出来。

    哪知隔了一天,戴兴民又找上了门,拿着一摞稿子塞到了赵卫国的手里。

    “卫国兄弟,我赶了个通宵,终于把稿子赶出来了,你瞅瞅,有哪些内容还能再吸引人一点。”

    赵卫国满怀期待的接过,当看到《高考落榜并非世界末日,农家子弟一年成万元户》这一行字的时候,忍不住心内一个突突。

    在他那个年代,谁还用这么老土的标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