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983:我靠种地发家致富
繁体版

第43章 新的门路

    “那施老师,照你的看法,咱们桐阳地区的农业,如何发展会比较好呢?种果树的话,又该种什么品种?”

    施永基对着赵卫国点了点头,以示赞许。

    “果树成长周期长,经济效益转化慢,没必要去种果树。再者,平原地区土地平整,土壤肥沃,种果树的话,确实有些浪费。眼下最没有风险的,就是种粮食,可粮种是个大问题,不解决良种,就没法高产。想要发家致富,养殖是不错的选择……”

    说到这里,两个学员有说有笑地从门外走了进来,施永基抬腕看了看手表,笑着看向了赵卫国:“这马上就要上课了,你们要是有兴趣,私下里可以去找我,我的办公室,张大贵知道。”

    短短几分钟之内,又有几个同学陆续进了教室,等到上课铃响,教室里竟也坐了十几个人。

    施永基对此情形似是司空见惯,有条不紊地讲着准备好的课。

    等下了课回宿舍的路上,张大贵这才后知后觉的问道:“赵哥,你突然问种苹果,是想找致富的门路?”

    赵卫国顺着他的意思点了点头,“是啊,我就是看苹果贵,想着种苹果会赚钱,随便问问,没想到让你白挨一顿训斥。”

    张大贵的脸上有些羞赧,“还是我没学好,胡乱说了一通,施老师这个人,最是较真,被他训斥也是应该的。不过老师没说错,想发家致富,不一定非要种果树。”

    “我想养鱼,就是没有鱼苗的门路,来上夜校,就是想看看有没好的路子。”

    这几日和张大贵混熟,赵卫国也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

    在他穿越过来的那个年代,不论饭馆还是农贸市场,各种各样的鱼应有尽有。

    眼下的桐阳地区,因为年代的限制,并没有太多的鱼类品种。河沟里多是鲫鱼、鲶鱼和黑鱼,偶有公社挖了鱼塘人工养殖,养的也都是鲢鱼和鳙鱼。

    而在酒店饭馆,吃的最多的是鲤鱼和鳙鱼。

    鲤鱼彩头吉利,可惜肉糟刺多,一般只出现在喜宴上;鳙鱼俗称大头鲢子,一个鱼头占了三分之一的重量,胜在便宜。

    而食料简单、繁殖力强、肉质鲜嫩的草鱼,因为时代的原因,还没有在人工养殖里普及。

    赵卫国问了公社的农技所、县里农技局,都没问到鱼苗。他这才把主意打到了农校这里,看看农校里有没有相关的门路。

    听了赵卫国的想法,张大贵突然停住了脚步,恨铁不成钢说道:“嗨,刚才你怎么不说呢?施老师就是养殖专家啊,他上学的时候学的就是畜牧兽医,他那里,肯定有不少的门路。”

    赵卫国也是意外,他听施老师两节课了,讲得都是种植小麦玉米的技巧,没想到主业竟然是畜牧兽医。

    经张大贵这一提,赵卫国一下子来了兴致,本着事不宜迟的想法,第二日白天快到午饭的时候,拉着张大贵一道去了桐阳农专的办公楼。

    见两人这么快过来,施永基也是有些意外。他拒绝了赵卫国吃饭的提议,只是领着两人去了自己的办公室。

    当听赵卫国说想要找到鱼苗的门路,施永基面有愧色,说道:“我学的虽然是养殖,但在桐阳这些年,主攻的是猪和鸡的繁育,水产这块儿接触的真不多,不过,我有个同届的师兄,一直跟着南方水产研究所的朱黎教授做学问,眼下他回到省里搞水产养殖研究,你要是真想养鱼,回头啊,我帮你问问。”

    有施永基这句话,赵卫国心底总算是有了底。

    他千恩万谢,正要转身离去,施永基却叫住了他。

    “其实呢,眼下政策好了,发家致富也不是一条路。咱们桐阳地区的气候,更合适饲养猪、牛、羊,赵卫国同学,你有没有想过搞家庭养殖呢?”

    “我也想过,就是怕养不好。”

    其实自一开始,赵卫国也想过养殖这个门路。

    但不论是养羊还是养猪,哪怕是养鸡,想要畜牲长的快,光喂青草不行,得喂上精饲才长膘,每日里的粮食饲料,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眼下家里人刚吃饱了饭,要是分出一部分粮食喂畜牲,家里人少不得要有怨言。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赵卫国这才换了想法去养鱼,等到分家后,手里有了积蓄和粮食,再考虑去养牛养羊。

    “是这样啊,学校这里有一批鸡苗,本来是城关公社的养殖场预定的。可今年他们公社全面包产到户,养殖场过完年解散了,这鸡苗找不到买家,就一直在学校压着。眼瞅着鸡苗都一个多月了,再大一点,学校就负担不起开支,眼下正想着便宜处理。你要是需要,我跟学校说说,按鸡蛋的成本价,一毛一只处理给你。”

    眼见着赵卫国有所意动,施永基忙补充道:“你放心,这批都是我改良过的黄羽鸡品种,成活率高,产蛋率高,只要喂养得法,四个月就能下蛋。”

    施永基自觉这句话没毛病,他和旁人介绍自己的科研成就,一直都是如此说。他不知道的是,这些话,除了低价处理之外,完全打动不了赵卫国的心。

    赵卫国手里只有一百多块钱,除去盖鸡舍,买饲料的成本,根本养不了多少鸡。

    四个月可是不短的时间,等下了鸡蛋,还得养在手里,靠卖出鸡蛋赚钱。这样固然是细水长流,时间久了也能赚钱,可等到顾着老本,总要一两年的时间。

    他就算要养,也该考虑短平快的手段。

    赵卫国盘算了一下,试探着问道:“我能不能只要公鸡苗?”

    施永基被他这句话问住,隔了老半天,才反应过来,好心道:“你是想养大了卖肉鸡?这当然可以,我培育的品种虽然是蛋鸡,但成长的速度也不慢。不过,我可提醒你,眼下在农村,肉的需求不大,鸡蛋的销路更好,要是养肉鸡,很容易砸手里。”

    赵卫国谢过施永基,说是需要回去考虑一下,施永基允了下来,叮嘱他尽快做决定。

    回到家里,赵卫国就找了父亲,把养鸡的事情和父亲说了一遍。

    赵长兴默默听完赵卫国的想法,猛抽了一口烟袋,开口道:“照你的想法,弄个鸡舍得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