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983:我靠种地发家致富
繁体版

第42章 农科所

    一旁的赵卫山诧异道:“卫国,你的亲事定了?这是好事啊,过年时候,咋没听八叔提啊?”

    赵卫国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年里面父亲和郭燕秀的话说的再明白不过,赵家和陈家不想再有什么瓜葛。

    陈家的亲事,应该断的干干净净才对,怎么现在他听到的风声,反而这事儿是定下来一般。

    “三哥,何师傅,你们是从哪儿听到的风声,咋会都说我快结婚了呢?”

    “老弟,你这可不够意思啊,都到这地步了,还想瞒着我们呐?我都听陈家老三不止说过一次,说等到他侄女高考完就跟你结婚。”

    黄志飞说的言之凿凿,赵卫国听的瞠目结舌,低下头想着原因。

    何师傅只以为他是害臊,在一旁调笑道:“哎呀,老弟,结婚就那么一回事儿,你们年轻人呐,脸皮得厚一些,要不,日后咋跟娘儿们过日子!”

    三个人齐声哄笑,赵卫国却是一点也笑不出来。

    看来得抽个时间去问问郭燕秀,陈家到底是怎么想的,在儿女大事上这等轻率。

    赵卫国在家里帮了两天忙,到了周四下午,特意早早地来到夜校,等着老师上课前,问一问自己心里的疑惑。

    跟其他专业动辄百人相比,学习农业技术的班级就冷清了许多。

    一个班二十几个人,大多数来自各个公社的农技站,来夜校学习,为的是拿着公家的补贴,在县城里散心。

    七点半的时候,其他班的教室里已经坐满了人,赵卫国这边,却只有他和张大贵两个人。

    这次回去后,他才从大哥的口中得知,张大贵所在的魏河农科所,和那些普通的农技站的规格并不太一样,而是一个省级研究所。

    至于为何一个省级单位会落户在偏僻的魏河公社,这还要追溯到六十年代末。

    因时代的原因,为了防止敌袭,许多重要的生产科研单位都放在了偏远的地方。

    比如说,离魏河公社西边一百多里,在桐阳最西的岩南县,就有一个国家级的三七七厂,藏身在群山之中。

    而这个省级农科所选址时,看中了桐阳地区亦南亦北,气温雨水适宜,山地平原杂混的特点。

    魏河公社的位置,完全符合选址的需要。

    当年为了支持农科所落户,桐阳地区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从魏河公社周边的三个公社拨了五百亩地当做农科所的试验田,并由当地供给粮食等必要的物资。

    在落户魏河公社的二十年里,这个农科所,为全省的农业建设事业提供了各种技术支持。

    魏河公社虽然付出了土地和粮食的代价,却也占了许多的便宜。

    不说专家们对地方农业提供的各种解决方案,每年地区乃至省里的农业会议,一般都会放在桐阳。

    正因为此,魏河公社成了官员们的跳板,陈家的那个大伯,就是从魏河公社一步步爬上去的,到了邻县当了县长。

    有这么一个研究所的存在,让魏河公社这个偏僻的地方热闹了许多。

    然而随着经济开放之后,世界形势愈发明朗,稍微有点见识的人都知道,世道已经变了,不用再担心打仗。国家也出台了政策,允许当年下乡的人返程。

    在这样的前提下,当年那些下乡的专家,许多耐不住乡下的清苦,开始踏上了返城的道路。

    即便是被迫留下的那批人,也无心进行研究,开始四处找门路、托关系,希望能找到一条出路,最不济,也要调回到城里。

    这两年,魏河农科所里面的职员从原有的二十二人走的仅剩下了七人,无力再进行深入的研究。

    张大贵赶在这个时候去实习,可说是极为倒霉。

    所里的前辈走的走,散的散,没有人带他研究,他在所里闲了两周,自觉与其浪费时间,还不如回学校多学点东西。

    今晚的授课老师就是桐阳农校的老师施永基,张大贵在二年级时,曾跟他学习过一年的课程,知道这位老师的脾气向来一丝不苟,是以一大早的就来到教室。

    好在施老师还没到,张大贵百无聊赖,就和赵卫国说起了闲话。

    趁着这个机会,赵卫国问出了自己心中所想,“大贵,你说,咱们桐阳地区能种苹果吗?”

    “当然能啊,咱们桐阳地区土地肥沃,日照充足,怎么不能种苹果了?”

    “那为啥很少在桐阳见到苹果树呢?”

    “呃,这个……”

    张大贵搔了搔头,说道:“大概是咱们桐阳都是良田,种粮食更有前途,没人愿意种苹果吧?”

    “胡说八道!你在咱们农校学了两年,连这个都解释不清,就你这样子,还是别毕业了,留级再学一年吧!”

    赵卫国和张大贵循声看去,只见他们今晚的授课老师施永基不知何时站在了门口,不由倒吸了口凉气。

    尤其是张大贵,方才施永基说的话,令他胆战心惊。

    他盼了三年,就盼着毕业分配工作,若是因施老师的一句话,再留级一年,成了笑话不说,他的前途也要耽误。

    “施老师,我错了,这个问题我其实不会,请老师解答。”

    见张大贵主动认错,施永基的脸色好转,耐心说道:“咱们做技术的,凡事都要实事求是,有科学依据,决不能想当然。”

    张大贵连连称是,施永基这才看向了赵卫国,“这位同学,你刚才的问题很有想法啊。眼下大众刚吃饱饭,最看重粮食,等过几年富足了,人们就会对水果有需求了。”

    赵卫国的眼前一亮,“施老师的意思是,现在种苹果,过几年一定会有市场?”

    施永基却摇了摇头,“苹果树喜冷凉,需要生长期气温冷凉,昼夜温差大,这样长出来的果实才好吃,咱们桐阳平原气温偏高,不利于果实累积营养,长出来的果实个小酸涩,想种的话,也只有去西部山区,才能长出品质好的苹果。”

    赵卫国不由一阵失望,心中刚刚窜出的火苗瞬间熄灭了下来。

    施永基看出了赵卫国的异样,笑道:“咱们学农业技术的,时刻要谨记,因地制宜才能长远发展,农林牧副渔,哪一项研究好了,都能做出一番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