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兴衰录
繁体版

第十一章 岩洞奇遇(二)

    重岗山顶,释源与弘文、弘武两个徒弟站在山顶亭木栏前,望着远方一片河泽。

    弘武道:“自前夜起到现在,我们沿河上下找了多少个来回?这洪水冲破数处堤坝,冲塌两岸百余间民房,致上千灾民流离失所。那数十具横漂水上的尸体,我也过去逐个查看,均非秋林,这小子现在真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师父,你说他现在到底身在何处?”

    释源并未回答他的问题,只是转身对弘文道:“主持那里可有安排?现在应当设立粥棚,以便赈济灾民。”

    弘文则回道:“主持已做安排,其早上曾来找我,问我下午可愿意随僧团出寺义诊。”

    释源点了点头,道:“去吧。”又转而对弘武道:“明日设立法坛,为枉死者超生。”

    泗水县衙,郝县守正歪在官椅上听着县丞的汇报:

    “前夜暴雨致泗水决堤,洪水漫溉两岸三里之地,至今未退。经过大略统计,共两百三十户房屋倒塌,一千零五十六人无家可归,发现二十三具溺亡尸体,近千顷良田被毁,泗水县可谓损失惨重。大人,依你之见,现在是否要开仓放粮,以抚百姓?”

    郝县令摆了摆手道:“去吧,你全权负责就行。”见县丞退了出去,问向左右:“听说释源大师有个徒孙落水不见了?”

    一旁的侍卫道:“正是,前晚上那个小孩在百骨滩附近落水,当夜,整个龙华寺众僧尽出,前去搜寻,却一无所获,至今不见那孩儿踪影。”

    郝应全点点头道:“看来我应该过去一趟,总要劝勉一番,别让大师因小失大,耽误了译经大事。”

    前些日子洛阳那边过来人,催要新经,而这两日龙华寺无片纸送来,郝全应决定要过去看望一番。

    青阳观,虚平道长正在三清像下敬香,心里则犹豫要不要放点银钱布匹出来,赈济灾民。待听到一个小道童来报隔壁归仁寺寺已经开了粥棚,还派人出寺行医治病,虚平当即大手一挥,道:“青羊观布施五百两纹银,以安惶惶民心。”

    ………………

    岩洞里,秋林一手握着块碎石,一手伸出火把靠向水面,聚精会神地观察水下动静。或许那水下之物被火光所吸引,又摆动了一次尾巴,荡起了波纹。

    看到动静,秋林立刻用尽全力将手中石块砸向水下之物。只听“砰”的一声,溅起大片水花。待水花消失,一条手臂粗的黑鱼翻起了肚皮,浮出水面

    或是太饿,秋林不待清除鳞皮和鱼肚里的腌臜,就将鱼架在火上烤了起来。等冒出鱼肉香气,便几口囫囵了下去。

    肚子里有了货,秋林心下稍安,便坐在篝火旁,添了几根树枝。望着那堆篝火,秋林开始思考起来:“水里既能捞出一条鱼,就能捞出第二条、第三条来……食物问题不大。水到处都是,就更没有问题。大问题是火,这岩洞上下,包括泥里的木柴全部归拢起来,也不过数捆,勉强能维持个两天,那以后怎么办?没有了火光,无论如何也捉不到鱼的,靠听声辨位?”

    秋林苦笑一声。

    若没了火光,自己只能做一个睁眼瞎,即便捕到一条鱼也是瞎猫撞见死耗子,凑巧、偶然非长久之计。

    正思索着如何脱身,秋林却听见左侧水面发出声响,以为又是一条鱼浮上水面,正要捡起石乱砸下去,却看到一个物件逐渐浮出头来。便见其随着水流缓缓向右浮动。

    秋林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条断木。这段木头大约碗口粗细,长约七尺。从两头的断裂口看上去,都像是被巨力扭断。

    秋林心喜道:“好家伙,柴火又可以续上一两日。”

    刚立起身子,准备下水把断木拖上岸,秋林念头又起:“此木从左侧来,又要往何处去?难道要停在这里,为我所用?”于是便停下脚步,看着那条浮木何去何从。

    秋林举起火把,跟着水中的浮木来到岩洞最右侧,却瞧见岩壁临水处有一条原地翻滚的小水波。秋林心道:“这一条波纹之下应当是出水口。”

    而浮木头部先被拦在那条水纹所在的岩壁处,因水力推动,尾部开始上下浮动起来。过了一小会,断木头部居然沉下水面,而尾部则翘出了水面。

    随着水流的推动,断木逐渐往里钻去,直到最后消失不见。

    秋林又思索了片刻,便转身走向左侧断木冒头之处,伸出火把靠近水面,仔细瞅了瞅,发现水面之下冒出汩汩的水纹。

    这下,秋林终于对岩洞有了判断:左侧岩壁水下某处有口进水,而右侧岩壁水下有口出水,进出口皆没于水下。那段木头能够从左口进洞,而自己就可以从左口逆行而出。而断木既然能从右侧岩壁出,想应当不会卡在水道中途,否则水道早被被断木堵塞,故而右侧出口也能穿行而出。当然,这都是在没有水的情况下。

    现如今进出道口皆没于水下,自己该如何脱困而出?从左边逆流而出?那进水道有多长,能否在腹内气息耗完之前脱困而出?还是从右侧出水道顺流而下?出水道又有多长?会不会行在中途便气绝而亡?心内不停地计算,不停的评估,向左还是向右?秋林彻底没了主意。

    正在难以抉择间,瞟了一眼那两个鼎,眼神一亮,把鼎倒置在水中,而身藏鼎内。岂不是可以暂时耗用鼎内之气,不至于在出水之前气绝而亡?只听见岩洞里传来哈哈大笑:“有救啦。”

    …………………………………

    泗水城仍旧洪泽一片,城北十里外的泗水驿驿丞看着北上的难民,颇为焦急:“驿站虽未被淹,泗水北岸的故居住着一家老小,也不知他们现在如何。”

    驿丞正在忧心忡忡,却听到北方传来一声号角,回头一看,只见从北方飞奔来一匹骏马,马上的骑手后腰插着一面代表八百里急邮令的三角旌旗。驿丞见状,赶紧向驿卒喝道:“快备马!”

    那邮使须臾便至,待跃下马,径直接过驿丞递过来的水袋,咕噜咕噜,仰头便饮,喝了个饱后,从怀中掏出一张勘牌,随手丢了出去。

    未及驿丞捡起,邮使便抢过驿卒手中的马缰,跨上新马,朝向泗水县城奔驰而去。

    泗水县衙,郝全应接过邮使递来的信件,打开一看:召归仁寺释源大和尚入神都觐见。信纸下首乃印“天后之宝”四个大篆。

    郝全应折好信书,拱手向邮使问道:“不知京中有事否?”

    那邮使笑了一笑,道:“附耳过来。”

    只见那邮使在郝应全耳畔嘀咕了一句,而郝全应闻之却脸色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