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仙渡
繁体版

第十四回:烫手山药给姬旦

    洛邑一次又一次地向朝廷告急。

    成王的龙书案上,已经摆着六封插着鸡毛的求援战报了。

    这阵子,每次升朝,成王都满面愁容,双手一摊,甚至带着哭腔,一个劲儿地问:“诸位爱卿,这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啊?”

    而每当此时,曾经慷慨陈词,主张对管侯采取退让政策的召公等几位大臣,双手一垂,眼睛微闭,低着头一语不发。

    成王问得急了,他们也只会重复一句:“陛下英明,臣等一切听从陛下钦定。”

    把成王气得心里一个劲儿地骂娘,不耐烦地挥挥手:“尔等退下吧,朕不想听这些废话。”

    作为成王亲姥爷的太公姜子牙,终是不忍看着外孙急得都要哭了。

    太后邑姜是太公的女儿,嫁给了武王姬发作王后,生下了姬诵。

    姜子牙出班跪倒,奏到:“启禀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奏不当奏。”

    成王见太公站出来讲话,好像抓到了救命稻草,忙不迭地催促:“爱卿有何良策,快快讲来。”

    太公不慌不忙:“事已至此,依老臣之见,应将周公请回,主持大局,统兵讨逆。”

    成王叹了口气:“唉,肯定周公已经伤了心,不愿意再回朝廷了。”

    太公胸有成竹地说:“陛下不必多虑。周公光明磊落,心怀宽广,一心为公,绝不会蝇营狗苟于个人的委屈。”

    众大臣纷纷跪倒:“太公说得极是,臣等附议。”

    跪倒的群臣中,也包括当初建议削去周公摄政王之职,让他回自己封地的召公等人。

    听众臣这样说,成王面有难色:前一阵子削去了周公的摄政王之位,让他回了封地。现在又要请他回来,显得朝廷朝三暮四。

    成王一时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散朝之后,成王马不停蹄地来到长乐宫,拜见太后。

    这几日里,成王常常来长乐宫见太后,向母后哭诉自己的难处。

    看着怀里泪眼汪汪的儿子,邑姜抚摸着他的头,心里叹息:这么小的一个孩子,让他管理诺大的天下,还有叛军作乱,也真够难为他的。

    “生在帝王之家,就要受帝王之累呀。”太后感慨。

    太后见今天儿子来,好像没有了往日的愁眉苦脸,心里也感到一丝轻松。

    “今天一大早,就见有喜鹊登枝,猜想吾儿会带好消息给我。”太后给成王逗趣说。

    “母后,消息是有,只是不知道算不算好消息。”成王答道。

    于是,成王就把上朝时太公奏请将周公召回,重新授权他主持大局,讨伐叛军的事情说了。

    太后低头沉吟半晌,才缓缓地说:“看来只能如此了。但是,需要我亲自给他下懿旨。”

    “周公会来吗?”成王担心地问。

    “他是你四叔,他不会不管你的。你四叔这个人我了解,他不是那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太后宽慰到:“你就放心吧,这事由我来处理。”

    成王愉快地离开了长乐宫。他感到自己即将得到解脱,盼望四叔能快点回朝。

    接到太后的懿旨,周公立刻安排好封国的事情,轻装简从,连夜赶往镐京。

    进了王宫,周公首先前往长乐宫,拜见太后。

    远远地,就见太后已站在宫门口等候。

    周公连忙紧走几步,来到太后面前,跪倒行礼。

    “四弟免礼,这里不是朝堂,莫有这些繁文缛节了。”太后笑盈盈地招呼着周公。

    进了长乐宫,太后吩咐赐座。

    “四弟呀,我就知道你会先到我这里的。”太后语气亲切。

    “姬旦理当先来拜见太后。”周公恭恭敬敬地说。

    “不要太后太后的了,在这里叫我二嫂就行。今天咱们一家人,唠唠家里的事,随便些好。”邑姜彻底放下了太后的架子。

    “微臣不敢。”周公依然没有丝毫越矩。

    “四弟,我想跟你说的,就是希望你能放弃以前所有不愉快的事情。像原来一样,竭力辅佐你的侄子,处理好国家大事。”邑姜语重心长地说。

    “太后放心。我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心天地可鉴。”周公表态说。

    “好好好。”邑姜禁不住有些感动,连说三个好字。

    太后感觉心中有千言万语要说,思来想去,只说了一句话:“看来你二哥指定你来当摄政王,是没有看错人呐。”

    这话从太后嘴里说出来,等于是盖棺定论,给那些说周公“私改遗诏,擅权夺位”的谣言划了个句号。以后谁要再说这样的话,就要被以“妖言惑众,诽谤朝臣”治罪。

    周公长舒一口气。

    “其他事你明天上朝与王上和群臣商议吧。”邑姜也感到完成了一件大事,轻松了许多,“你今天长途劳乏,去好好歇息歇息吧。”

    入夜,姬旦躺在床上,头脑中千头万绪。他想起了协助二哥讨伐纣王、姜子牙拜帅、在伐纣中战死沙场的兄弟、二哥遗诏让他当摄政王以及自己被迫辞去摄政王职务回封地等一系列事情,一宗宗一幕幕在他眼前转换,理不出个头绪。

    他翻了个身,自言自语:“唉,不想了,明天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第二天升朝,成王下诏,当着群臣的面宣布:敕封姬旦为摄政王,全权代表朕处理国事。相信姬旦能受命于危难之时,挽狂澜于即倒。

    随后,周公便召集召公、太公、太史等重臣,以及几名带兵的重要将领,夜以继日地在摄政王府研究各地传来的信息,商讨对策。

    至于下一步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主要形成了两派意见:

    一派意见认为,目前叛军重兵围困洛邑,当务之急是救援曹侯,因为一旦洛邑被攻破,叛军西进的门户洞开,镐京失去了屏障,大周就危险了。

    而另一派则坚持,目前叛军兵力雄厚,士气正盛,周军根本没有取胜的把握,到洛邑与叛军硬拚是下策;而应该是借洛邑拖住叛军主力,朝歌兵力空虚,直捣武庚的老巢,打乱对方的军心。趁叛军回防,再半路截击,必能一举将其击败。

    不管是哪一派的意见,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点,那就是洛邑是否能守住。

    摄政王左右不定,难以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