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燕歌
繁体版

第十七章 千古策对(二)

    李靖理解王猛现在的想法,问道:“先生是否仍未最后下定决心?”

    王猛道:“不瞒太傅,确实如此。天下纷乱,晋、燕、秦三国鼎立,燕占中原,地大国强;秦据关中,川险民悍;晋虽退保江东,但仍为天下正朔,民心归附,可惜被门阀士族把持,偏安于江东,朝中皆为碌碌之辈,朝廷数次北伐均惨败而回,尽失中原百姓的期望。昨夜长谈,太傅指出当今形势:只有在强大军事力量的支持下,消除华夷之分,实现民族融合,方可开创太平盛世。这是开创古今的宏图大策,太傅思虑深远,使王猛醍醐灌顶,但心有所虑,未能解开,所以未有所决。”

    李靖被王猛如此夸赞,不觉脸红耳热,他只不过是多了一千六百多年后的课本总结。

    李靖略显窘迫地笑道:“先生谬赞,李靖实在惭愧。”

    “太傅谦逊如此,可知秦主慧眼,若可与太傅同朝共主,建立功业,猛亦不枉此生了。”

    “我马上上朝向皇上引荐先生。”李靖兴奋道。

    王猛笑着阻止:“太傅一片热忱,令王猛感动,猛有一请求,请太傅助我。”

    “先生请讲,李靖定当全力相助。”

    “两月之内,请太傅暂不要对秦主言及王猛。”

    “这是为何?”

    “猛仍有一事未了,我必须先到江南再见一人,以解心中疑惑。但不论如何,两月之内定会再来长安拜会太傅。”

    李靖沉吟片刻道:“先生所见之人,是否晋国征西大将军桓温?”

    王猛大为惊讶道:“太傅如何得知,真神人也!”

    李靖慨然道:“先生此行必可分晓天下之势,李靖就不强留先生了,只在长安等候先生。”

    王猛郑重一躬身:“君子重守信诺,太傅仍重信之人,王猛告辞,两月后再会。”

    “先生且慢。”李靖叫人安排了酒席,斟满一大觥道:“此杯为先生饯行,望先生早日而归。”

    “无论如何,必回复命。”两人不约而同伸手相握,举杯相碰,慨然尽饮。

    苻坚登基之后,勤政爱民,力图进取,出榜招纳贤士,不论胡汉凭材录用,很多的东方士子纷纷入秦效力,秦国政治气象为之一新。

    当日朝会之后,苻坚在御书房内还特召尚书吕婆楼,左仆射李威,右仆射梁平老,太子太傅李靖,皇弟苻融、参军权翼等亲信大臣继续议政。

    苻坚道:“自朕登基,广开贤路,求强国富民之策,朝野上下群策纷纭,但莫衷一是,献策虽多,但未见真正强国之道。由于秦国恩威未达海内,中原士子大多仍心存疑虑未肯归附,各位都是朕的肱股大臣,就国政大策不妨直抒己见,我们君臣坦诚,言者无罪。”

    尚书吕婆楼首先道:“自古治国之道,以王道为首,仁治德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三皇五帝而夏商周,王道盛行,圣人辈出,天下国秦民安。后世不尊王道,使礼崩乐坏,天下纷争。所以治国当行王道,德政化民,德昭海内,以大德服人心,息兵善民,天下安宁之道也。”

    李靖对这些夫子学说毫无兴趣,抬头看看众人,李威、梁平老频频点头,面带赞许,苻融却紧锁眉头,权翼一言不发。

    苻坚自小喜学儒家经典,深受汉文化影响,对吕婆楼的王道之说,似乎兴致很高:“吕尚书提倡王道治国,众卿可有他议?”

    李威道:“自晋室东迁,列强崛起,北方各族经历了数十年杀戮征伐,土地流失,民生凋零,目前主要是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臣以为可在秦国推行礼制,以礼治国;以礼制为体,以仁政为用,仁政理民,礼制化俗,使海内百姓、士子归心。重塑礼教,乃是兴邦大道,民心归附,国力自然可以凝聚为一。”

    梁平老紧接道:“王道以德为本,礼教施行仁政,国家只要息戈养民,推行教化,鼓励生产,赦免罪犯,则万众归心,天下可冀。”

    苻坚聪明好学,从小就显示出天生的领袖风范,所以当时家族中对苻坚的期望很高。苻坚七岁时,要求爷爷苻洪找老师来教导自己学习汉文化,苻洪感到非常的惊奇,因为氐氏族人多是性格粗犷,只知马背上杀戮,崇尚武力,认为用杀戮和武力可以征服一切,唯独这个孙子竟如此好学。苻洪抚着苻坚道:“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只知喝酒吃肉,如今你想求学实在太好了,你将来一定可以有更大的出息。”于是欣然答应,请了一个非常好学问的老师来教导他。苻坚学习非常刻苦,潜心研读儒家经史,从小就有经世济民,统一天下的远大志向。

    苻坚听几位朝中重臣主张重德政、施礼教、行王道,心中虽十分赞许,但如何才可以实施,怎样才能进行,几位老臣并无具体方策,虽引经据典,实则不过老生常谈。

    苻坚微笑道:“自古治国之道虽有变化,然终以王道治国为主流,以儒家仁政礼教为基础。然大争之世,弱肉强食,正是实力较量之时,行王道、施仁政、息兵止戈、善民生息、以无为治国,各位认为可行吗?”

    苻融忍不住道:“刚才各位大臣所说,只是治国之道,而非治国之根本。”

    苻融是苻坚的亲弟,自小喜爱文学,聪明才智都超人一等,过耳能诵,过目不忘,且力大如牛,可以以一敌百,擅骑射,精戈矛,从小就有美好的声誉。苻坚对这个杰出的弟弟至为喜爱,常常跟他共同磋商国家大事。

    苻坚听此一说,目光炯炯道:“何谓治国之根本?”

    苻融神色肃然道:“当今天下,正大争之世,弱肉强食,谈什么王道、德化、无为,没有强大国力和武力的支持,这些皆是无根之本,虚幻之说,最终只能流于空谈,不能为之。”

    几位当朝辅臣虽有不悦,确又无言可辩。

    苻坚却欣喜道:“皇弟所说极是,没有强大的国力和武力支持,一切皆为空谈,但如何才可以提升国力呢?”

    苻融虽然知道王道、德化、无为这一套在目前纷争乱世根本就是镜花水月,无法实现,但如何才能强国、强兵,争雄天下,却又无法回答,一时间脸红耳赤支吾无语。

    苻坚眼光落在李靖身上,看见他似乎有点心不在焉,有意问道:“太傅以为如何?”

    李靖刚才被几位老大臣的王道、德化,说得晕头转向,直打瞌睡,苻坚突然见问,众人的目光又都落在自己身上,暗暗叫苦,一时心急,不假思索随口便道:“当今天下四国鼎立,列强争雄,国力的强弱是国家兴亡之根本。秦国要国家强盛须从根本上变法图强,只有从军制、吏制、国制、民制之全面变革,然后在强大军事力量支持下,消除华夷之分,实现民族融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方可开创太平盛世。”

    苻坚顿时精神大振,兴奋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太傅之智慧超越古今。实行吏治,变法图强,消除华夷之分,实现民族融合,开创太平盛世。这样的国策大政气势磅礴,实在是千古策对,古今无人能及!”

    李靖一时情急将当晚与王猛所谈随口而出,看着众人惊愕的目光,脸有尴色,正欲说明原委,想起王猛离开时,嘱咐两月之内不可对苻坚言及,只好苦笑不语。

    苻坚继续问道:“太傅以为当今之秦国应当如何变法图强?”

    若论行军打仗,军事谋略,李靖尽可侃侃而谈,但讲到治国方略,图强变法,实在是班门弄斧。

    李靖真诚地道:“方才所言实在是一位先生所教,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辅国安邦之能,皇上若得此人相助,秦国图强可期。”

    苻坚急忙道:“如此大才请太傅引荐。不可,不可!寡人要亲自拜访求贤。”

    李靖急忙道:“此人三天前经已离秦,但承诺两月之后返回长安,皇上求贤若渴,必可感动大才!”

    苻坚不禁搓手叹息道:“自古名士难求,高人难遇。当初刘皇叔三顾茅庐,方能得见孔明,自今日起,朕每日斋戒焚香以感上苍,以诚求贤。”

    李靖自入秦以来,仍然每天闻鸡即起,吐纳练剑,在真气辅助下剑术也日益精纯,练剑之余便是埋首书房读书练字。一个月来,他每天也是焦急地等待王猛的回来。王猛的出现,让他对实现心中的抱负充满信心,也前面的路满怀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