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请呼叫1980
繁体版

第34章:好消息

    客厅里,刚进门的林建设嗅觉灵敏的捕捉到了桌子上的烤鸭,不等老爸开口告诉,像只小鸡仔似的冲锋过去。

    备上碗筷,倒出汤圆和鸭血粉,俩小孩儿在餐桌上吃饭,林海升和李小芸则坐到了阳台上。

    “谢谢帮我解围,李副主编。”林海升给李小芸端了杯热水。

    “都是小事。”李小芸微笑道:“我是个很出格的人,以前帮朋友解围,做过更过分的事情……不过刚才围观的同志不少,只怕过几天就要流言如沸了。”

    林海升一笑置之:“无非就是把以前离婚的事情再拿出来嚼一遍,我听的耳朵都要起茧子了。”

    “老实讲,你没有想法再结一次婚吗?毕竟也30岁的人了。”李小芸说话向来直接:“我认识不少才华斐然的女作者同志,要不要给你介绍几个?”

    关于单身的问题,街道办老郑主任问过他,市立小学的戴老师也问过他,林海升甚至收到过不少文艺女青年充满桃花色彩的来信。

    “如果未来我要结婚,首先她得对孩子好。”林海升把目光投向正在大快朵颐的两个小孩:“但是这一点很难做到。”

    “这次我过来,是有一件事要告诉你。”李小芸揭过了前面的一茬,把话题一转:

    “咱们从今年开始,会在全国范围内为各个杂志上登刊的优秀作品评价,领头的主办单位是《当代》,所以也叫《当代》文学奖,但也有全国各个杂志报刊的参与。

    奖项呢,共分为全国优秀短篇、中篇、长篇三类奖,据有关消息传出,你的《急诊故事》已经进入明年长篇奖项的候选了。”

    这话实属出乎林海升的意料,目中惊讶之色不盖:“可是,我的《急诊故事》目前还在连载之中,怎么能进入候选评奖?”

    “这并非没有先例,杜老先生的《延安》就曾在《人民文学》发表时进行评奖,所以说,好作品未必要看到全貌,仅窥得其中三味,就已能判别出优劣了。”

    李小芸接着说道:“而且我预计你的《急诊》连载结束是在十一月份,这和明年评奖并不冲突,如果真有意外,取消也是可能的。”

    林海升明显有点心情激动,与江曼华发生冲突而产生的阴郁心情一扫而光:“那……真要评上了的话——”

    “真要评上了的话,海升同志,80年最出色的作者就是你了。”李小芸答复道。

    这显然是毫无疑问的,而且优秀长篇奖项的含金量要比短篇、中篇的含金量更足。

    而今杂志刊登的作品,大多以诗歌、短篇、中篇为主,质量过关的长篇小说大部分出自老作者之手,但凡有长篇新作者冒头,早就被各大出版社联系上了。

    林海升这里,属于例外。

    他先是在《青春》《钟山》两大名气不小的杂志上发表作品,随后又进了各大文协联合举办的学习班。

    除了长江文艺、中华书局这种顶级层次的出版社,一般的普通出版社自然望而却步了。

    不过事情还没有尘埃落定,现在说来,无非是小道消息,林海升很快整理好了情绪。

    “小芸同志,上回你说的那个电影改编的事情,我觉得可以试试。”

    李小芸眼睛一亮:“这太好了!如果你同意,明天我就给编辑部写信!”

    林海升所不知道的是,这是《收获》自77年之后首次往电影行业方向抛出橄榄枝,也是首次与《大众电影》进行合作。

    虽然建国以来,报刊业与电影方面的合作不在少数,但77年之后,这是近乎开辟先河的一次尝试。

    而进行电影改编的文学原著,则需要慎而又慎的挑选。

    李小芸曾建议主编选择和老作者合作,一是作品质量有保障,二是以巴金先生与《收获》在文学界的地位,人情关系也容易转圜。

    但《收获》的主编巴金,显然持不同的意见:

    老作家对作品如视珍宝,《庐山恋》之后,电影荧幕被部分老顽固视为轻浮文化的发源地,不肯将自己的大作进行搬运;

    还有的则认为经他人之手改编自己的作品,是一种不尊重文学作品的态度,而让作品的原作者亲自改编成电影剧本,又太容易水土不服。

    于是,《收获》编辑部把目光放在了年轻人的新作品之上。

    就在他们大浪淘沙的时候,《急诊故事》忽然应运而生,闯进了文学界的视野。

    还有较为关键的一点是,《急诊故事》迎合了去年医改的势头,正中政策推行的下怀。

    当然,也不是说市面上完全没有医学题材的文学作品,但大部分涉及医生的题材,讲的都是白求恩那套,实在是老生常谈。

    如此恰到好处的文学作品不仅质量要好,还要有些运气成分,于是李小芸临危受命,需要尽快劝动林海升,把《急诊故事》的电影合作拿到手。

    “如果有机会,我想去参观一下《收获》编辑部。”林海升提议道。

    “好啊,说不定未来,我可以在编辑部办公室给你留一个专属位置呢?”

    ……

    次日下午,徐迟老先生走进了文化学习班的教室。

    徐老穿着极其朴素,秋日里外罩一件灰色的毛线衫,内里穿一件长袖衬衫,两鬓雪白,但步履沉稳,丝毫看不出其人已近七旬,今载已然是65高寿。

    徐老其人,在年龄与文学界资历上,比杜鹏城先生还要高上一个台阶。

    徐老出生于1914年,早年在浙江生活,抗战爆发以后,与著名文学家戴望舒、叶君健合编《中国作家》,协助郭先生编辑《中原》。

    新中国成立之后,又任1953年于京创立的《人民中国》副主编,那时的《人民中国》乃是综合性外文期刊,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之一,具有严肃的外交性质。

    抗美援朝时期,徐老更是亲自奔赴前线,许多战地通讯和特写都是出自他手。

    此刻,气态健朗的徐老先生站在讲台上,对各位同志报以笑意:

    “今天啊,我们不在教室讲学,去徽京译制馆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