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请呼叫1980
繁体版

第30章:阳光灿烂的日子(一轮PK了,请大家多多支持~)

    《京华烟云》的作者林语堂在《秋天的况味》中这样写道: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林语堂的秋,大概写出了此刻徽京的秋意,热气方平,秋意渐生,凉风中不见萧瑟气态。

    一行自行车摇着清脆的车铃,意气风发地驶过街道的十字路口,惊动了午间澄净的日光。

    “海升,下一部作品有没有想法?”

    林海升和路遥并列骑在第一排,街巷上行人如织,尽管国庆节放假的规定要从1999年开始,但依旧有不少市民为庆祝伟大的节日上街游玩。

    林建设和林幼蓓所在的市立小学,也在这几天由年级老师组织带领着前往明孝陵秋游。

    “老实说,已经有了,还很全面。”林海升笑答。

    “哦?”路遥好奇起来:“方便透露吗?”

    与年轻气盛的王晓波不一样,做过杂志编辑的路遥同志就十分注重作者的隐私,说话之间经常携带着“请问”“方便吗”等询问字眼。

    “书里的年份是1978年,从两位通过了高考但遭受不平等待遇的姐弟写起。”

    骑林海升放开了车把手,两只手腾出空来,枕着后脑勺,自行车却丝毫不偏地继续前行。

    这还是他高中那几年骑自行车上学的时候,练就的“独门本领”。

    他侧看了一眼路遥同志,仍然笑说:“情节很难通过口述表达,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到住所聊聊。”

    “我看过!”

    身后传来一声呐喊,王晓波骑着自行车变道,来到路遥的左手边:“海升新书的名字叫《大江大河》,老王哥,我跟你说,这本书绝对不比《急诊故事》差,你就请好儿吧!”

    这么一说,路遥心中顿生好奇心,也想到了陈容在文化宫门口说的“请教”之语。

    虽然是玩笑话,但此刻的他着实真动了心思。

    1973年,被推选到延安大学中文系读书以后,他在能够找到的欧洲文学史、俄国文学史与国内文学史的书籍中,系统阅读了许多中外文学名著,算是积累了丰富的文学底蕴。

    当年7月份,他在《延河》上发表了除诗歌以外的首部短篇小说《优胜红旗》。

    这部短篇小说发布后,路遥有机会来到西安,并见到了杜鹏城先生,得到了杜老先生的亲切指点。

    78年之后,他进入《延河》进行编辑工作,除了审稿之外,也在不懈创作属于自己的文学作品,各类短篇、中篇都写了一遍,唯独长篇,是他既渴望又不敢轻易触碰的领域。

    在路遥看来,如果一位作家没有创作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那他也不算一个真正的作家,其创作生涯更是充满缺憾。

    这也是他为什么羡慕林海升的原因。

    能够在《青春》这样影响力不俗的刊物上发表自己的长篇处女作,并得到全国读者的喜爱,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啊!

    而路遥同志,与生俱来就有着一个非常优秀的品质:

    谦虚请教,不耻下问。

    他绝不会因为长了林海升一岁,就认为向他请教学习会有失颜面,更没有那些文人动辄便有的迂腐酸气。

    “海升,不开玩笑的讲,我的确很想写一部长篇,但又有一些无从下笔的无措感,在这方面,我需要向你请教。”

    林海升明显有点惊讶地看去,双手重新握回自行车的方向把手:“怎么会这么想?”

    这话刚出口,他便有所了然:用未来的眼光去衡量老王同志的当下,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老王同志,我认为你非常适合写类似改革文学的作品,城市与乡村,70到80年代的十年,都可以运用上去。”

    林海升斟酌着补充道:“至于下笔,我认为‘鲁莽’和‘勇气’是写长篇小说的关键。

    我是指,在创作长篇作品之前,你不需要去为了打框架,埋伏笔,写大纲而写大纲,而应该一有灵感就去动笔,先把灵感织就的故事写出来,先写一个开篇初稿,等你要二次改稿的时候,再去想文学技巧。

    至于其它的,什么文笔,什么行文,那更是次要,在写作前先把这些杂念抛光,讲好一个故事,才是最核心最关键的。”

    路遥细细听着林海升的讲述,心下渐渐有明悟之感。

    是啊,或许是他太渴望写出一部长篇,写好一部长篇,每当尝试落笔之时,总会去思考这样的笔法好不好,那样的开篇好不好。

    是开门见山?还是走九曲回肠的路子?这实在是本末倒置了。

    删繁就简,是他现在最该做的。

    “还有的,题材,人物,细节,这些东西就要自己研究了,不过我认为,与其泡在书海里,不如‘看万卷书,行万里路’。”阳光温温热热地照在林海升的脸颊上,他惬意地看向路遥:

    “如果经济上有什么问题,你就给我来信!”

    路遥也笑了:“今日一番恳谈,实在所学颇多,我要请你吃一顿‘谢师宴’了啊!但话说回来,你前头提的题材,不是你新小说的方向么?”

    林海升笑道:“这个时代的题材和人物是写不完,也写不尽的。”

    后头两位女同志骑的稍微慢点,陈容扬着笑意朝林海升喊话:

    “海升,如果让你把今日的一天写进你的《人生苦旅》,你会取一个什么样的标题?”

    林海升扬起头,目光纵望向人海稠密、树木秋黄的街道。

    一缕日光正好投射下来,刺了一下他的眼睛。

    就是这一瞬间,磅礴的灵感从心头涌起:

    “叫——《阳光灿烂的日子》。”

    “这个不错。”迟到第二人于华同志终于发表了看法。

    林海升身边的路遥,只觉心神宁旷,思绪飞达。

    他和林海升都不会想到,未来十年之后,老王同志为《平凡的世界》写下的那篇后记,就叫《阳光灿烂的日子》,以纪念他与海升从未间断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