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请呼叫1980
繁体版

第13章:要不换个工作?

    一个身穿褐色小毛衣,内穿白色工作衬衫,戴着眼镜拎着公文包的男人,站在了林海升的家门口。

    两个小孩儿收到了一盒卫生饼,在房间里自娱自乐。

    林海升从谈话中抽身而出,来到门外:“同志,你是?”

    唐、陈两位编辑也跟着起身,看见来人时,不由相互交换了一个眼神。

    《钟山》杂志社的编辑徐兆淮,或许林海升不认识,但陈小玲与唐编辑,对这位老同行可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不等徐兆淮自我介绍,陈小玲率先伸手,笑说着:

    “这是《钟山》编辑部的徐编辑,也是我的前辈。”

    唐时瑾侧眼看了一回陈小玲,虚抿着笑意,心里却乐的不行。

    这种话,由陈小玲这位既是后辈,又是女同志的她来说最合适不过。

    门口的徐兆淮显然想不到《青春》杂志社的两位编辑也在,略有些尴尬地笑了一下,同林海升握手:

    “是,海升同志,我是《钟山》编辑的徐兆淮,很高兴和你见面。”

    林海升自然也察觉到了两方之间的机锋,握手寒暄过后,请徐兆淮进了门。

    徐编辑坐在陈、唐两人稍远的位置,一本正经地胡诌:“是这样的,咱们社里现在正在搞一个慰问下属基层工人的活动,所以今天来登门走访,慰问老同志。”

    林海升耳朵里听着,明显半个字也不信。

    就算慰问基层工人老员工,也该是印刷厂的领导上门走访,同社里编辑基本没有关系。

    不过,林海升也从短促的两句话中咂摸出点儿意思来。

    这是《钟山》上门慰问自己上回的退稿?好像大可不必,比他有名气、有才华的文豪都有被退稿的时候,没听说过因为退稿就要上门致歉的。

    《急诊故事》的影响力再大,他林海升也只是个文坛新人。

    徐兆淮不说,林海升也不问:“那得感谢领导们的关怀。”

    这时,陈小玲说话了:“我看海升同志,自己带着两个小孩儿啊,孩子妈妈是在哪个单位上晚班吗?”

    林海升微微一笑,不甚在意地回答道:“我离婚了,孩子妈妈现在在粤,没有留在徽京。”

    陈小玲自觉被噎住了,另外两个男人脸上也各有吃惊之色。

    即便文学作品中各色出奇、狗血、夸张的桥段层出不穷,但现实生活中走官方渠道有离异经历的人,真是寥寥无几。

    小玲编辑旋即站起身来,歉疚道:“抱歉,海升,我这是唐突了。”

    “不用觉得唐突,街头邻里说这件事的不少,我习惯了。”

    陈小玲坐了下来,唐编辑则接了话茬:“独自照顾一对儿女,又要写稿,还要上班,的确是艰苦奋斗的典范了。”

    林海升笑道:“谈不上艰苦奋斗,就是尽自己所能过日子,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我算不上典范。”

    两句话之间,徐兆淮心里渐渐定了个主意,便问:“这样,海升,你考不考虑换一份工作?”

    “换一份?能换哪里去?”

    “印刷厂的工作,显然是不大适合写作的,何况你又要照顾两个小孩子。”编辑徐兆淮说道:

    “我的想法是,一是能不能由杂志社出面,在就近的街道办为你申请一个坐班岗位,这样比较便宜日常生活,毕竟写作也是为祖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嘛;

    这二呢,如果街道办没有了岗位,我想可以在社里为你安排一个职务,文学氛围高了,对创作也是有益的嘛。”

    这样一番话,确实让林海升有些动心。

    印刷厂的工作是不太适合他,毕竟不管怎样,他在后世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

    不是说看不起普通工人,而是说话,交谈,乃至观念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出入。

    除了李建军以外,平日里其他的工友都很难说上两句话,这也使得上班时间愈发枯燥。

    一旦枯燥了,人就想要换个环境。

    林海升再度把目光投向徐兆淮,意味变的不同寻常起来。

    这高帽子给他戴的,又是“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又是“文学氛围浓厚”,这老小子……必定是个老油条!

    一旁的陈小玲自然也不会听不出话里意思,这徐兆淮是有备而来,就掰着指头给海升同志发送糖衣炮弹呢。

    她刚想开口挽救些什么,却见身边的老唐微不可察地摇了摇头。

    “当然,我这次来呢,还有第二件事。”

    “一是到访之前,编辑部的主编刘平老同志请我代他向你转达歉意,由于杂志社审稿的不专业,浪费了海升同志许多宝贵的时间,这令他非常内疚;”

    “二是,《钟山》依然想向海升同志约稿,只要你有时间,下一部长篇,可以考虑投到编辑部里来。”

    这番话术的圆滑程度,不禁让一旁的唐编辑暗暗点头。

    徐兆淮一没有将这件事的责任推脱到某位新编辑的头上,二用“浪费宝贵时间”保全了退稿人的颜面,也不对《青春》和《急诊故事》做任何置评。

    与懂得人情世故的对象打交道,天生就会有好感,这是必然。

    这时,他也开口了:“我们倒是和徐编辑想到一处去了,也提议了让海升同志把下一部长篇作品投到编辑部去。”

    这两个“编辑部”,指的就是《钟山》与《青春》了。

    两份橄榄枝一起抛到眼前,说不高兴当然是假的。林海升笑了一下,附和了唐编辑的话:“是啊,唐编辑和陈编辑已经向我约稿了,我也打算把下部长篇投到《青春》去。”

    “这没有关系。”徐兆淮一听,十分大度地表示:“长篇不行,短篇也好啊,或者诗歌,话剧,散文,只要海升同志想,《钟山》的大门一定为你敞开。”

    天色渐入黄昏,几人便相继告辞,陈小玲和唐时瑾走在路上,情不自禁地询问道:

    “老唐,刚才徐编辑提出那么多条件时,你怎么不让我开口反驳?”

    “有什么好开口反驳的。”老唐呵呵一笑:“这是真正为海升同志好的事情,咱们不能为了一己之私,把别人的好日子给搅黄了啊。”

    陈小玲一愣,旋即觉得老唐略有佝偻的背影高大了不少,心中轻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