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请呼叫1980
繁体版

第12章:抢人

    《急诊故事》的热度不断攀升,这篇在建国之后几乎史无前例的医学题材长篇小说,很快成为了当季爆款。

    1980年,由于医疗条件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医院、医学等等有关词汇,在大多数民众眼中依然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林海升的《急诊故事》,就像解开美人面纱的一只手掌,即便在小说当中存在着艺术二创元素,也如编辑部的唐编辑所说,许多细节由于遮掩需要,不够真实。

    但它已经足够唤起读者们的求知欲与期待感。

    读者来信快要堆满了《青春》编辑部的收发柜,编辑陈小玲在整理来信的时候,被一封非常不同的来信吸引了目光。

    “老唐,你看看这个。”

    唐编辑接过了来信:“哟,这是一位作者的来信。”

    陈小玲疑惑道:“作者?老唐你怎么看出来的,他信里不是说只是一位大学生吗?”

    唐编辑笑而不语,指了指信上的署名,笑着说:“也是机缘巧合,年初的时候,我拜访一位在《丑小鸭》杂志社当编辑的朋友,彼时他正在审稿,让我帮衬着瞧一瞧。

    这位作者,写的文章叫做《地久天长》,他本人上的也不是一般的工农大学,而是燕京的人民大学,十分的有才华,他的文字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陈小玲这才恍然地点了点头,接着说道:“你看,这位同志信里说,想要和海生进行一些写作上的交流,咱们……”

    唐编辑笑道:“今天不就是个好时候么?”

    ……

    关于林海升的风闻在宁都巷街道头尾传开了好几日。

    从最开始的“林海升不知找了什么致富门路,不仅送两个娃娃上了学,如今直奔小康”,变成“傍上了不知哪家的有钱女人”。

    印刷厂里的风向变得最快,印刷车间里林海升俨然成了头号风云人物。

    就连一向在高金虎身边鞍前马后的几个小跟班,也屁颠屁颠地跑来打探消息,也想寻摸条致富捷径。

    “老林,你就说吧,咱们都是厂里的同僚,何必遮遮掩掩的呢?”

    “是啊是啊,老林同志,你就说吧。”

    在一片起哄声里,李建军得意地上扬嘴角,鉴于上回的恳谈,他自然清楚林海升是走了哪条捷径。

    林海升拗不过众人的起哄,而刊登文章的事情迟早又会被挖掘,索性说了:

    “这是赚的稿费,我给杂志社投了稿子。”

    车间里安静了下来,众人面面相觑,大抵都想起了前段时间高金虎的在食堂找茬的做派。

    其中一位和林海升关系不错的老同志开口问道:“老林,你真成作家了?这事儿不假?不是诓我们的吧。”

    “真不假,就在《青春》上连载着。”

    林海升在《青春》上写稿的事情,经从厂里干部,当即传到了《钟山》杂志社编辑部。

    主编刘平连拍了桌子好几下,脸色涨红,不知是热的还是气的:

    “咱们自己印刷厂里的工人投稿,反而被《青春》截胡了?这叫什么事儿!”

    一旁的编辑徐兆淮无奈劝解道:“老刘,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刘平气结:“这事儿要是传了出去,我刘平识稿不清、识文不明的好名声就要打响了!我就是整个徽京的笑话!”

    徐兆淮知道刘平惜才,又重面子,虽然不至于真的如他所说那么严重,但《急诊故事》如今反响热烈,作者又是下属印刷厂的工人。

    倘若前因后果报道出去,的确还是会给老刘个人风评造成一些影响。

    刘平好容易缓过了气息,对徐兆淮叮嘱道:“兆淮,就今天,你去那位同志家里走访一遭,带上我的问候。”

    ……

    陈小玲和唐时瑾,总归还是比《钟山》的徐兆淮快了一步。

    两人到访林海升家中的时候,正好接两个小孩儿放学。

    林建设正在叽里呱啦地给老爸分享今天一整天的上学见闻:

    “学校后山上养了不少的猪哩!那些初中部的学生,休息时间还要给学校喂猪,有的还砍柴呢…”

    生产与学习结合,是八十年代初期沿袭的旧风俗。

    不仅喂猪,砍柴,有时还要接应煤炭公司的拉煤车,可算是一人几用。

    室内,海升为编辑部到访的两位编辑倒了凉白开:“家里没有买茶叶,两位同志不要见怪。”

    “哪里哪里,可算是见面了。”说话的是唐时瑾:“我是小玲的编辑组长,负责签约稿子的还是她,《急诊故事》的校对勘误也由她负责。”

    林海升忙同陈小玲握了手:“感谢陈编辑能看上我的稿子。”

    陈小玲同握了手,因笑道:“海生同志,有句话说的好,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你这文章的笔力、讲故事的能力,绝非一般新人作者可比。

    过稿对你来说,不是如探囊取物一般简单吗?”

    三人坐了下来,林海升笑着说道:“不是我过分谦虚,而是……这篇《急诊故事》最开始,是被退稿了的,所以我才不大有信心。”

    唐、陈两位编辑而言,讶异地对视了一眼。

    唐时瑾随即道:“海生,我无意探究隐私,但好奇地想问一问,是哪家杂志社退的呢?是燕京的什么出版社么?”

    林海升道:“是《钟山》……”

    两人更惊讶了,陈小玲本想说什么,当即被唐编辑按住了手指。

    “是这样,海生,这回我们过来啊,除了想拜访一下在本地的作者,还想同你约下一次的稿件。”

    林海升以为唐编辑说的是下次连载的稿件,起身便准备去取:“哦,下回连载的稿子我都写完了,本来打算这两日寄过去……”

    “不不,你误会了。”唐编辑也站了起来:“海生,你误会了,我的意思是等你这部《急诊故事》写完了,第二部作品,也同你约好。”

    这话让林海升有点没反应过来。

    《急诊故事》距离连载结束怎么说还有个二十万字,编辑们都这么急着约稿的么……?

    他还没回话,房门又响了。

    “请问,这是林海升同志的住所么?”